|
本帖最后由 观沧海 于 2016-9-26 20:45 编辑 ; a% @, E3 ~6 ~. i( f0 {) D
4 g- D7 z+ h9 r1 } 二子乘舟
# K" a# L$ U3 [6 P 两位公子乘小舟,飘飘荡荡去悠悠。. E9 T) W* ]; g7 ^& T1 x- Y
每当想到他们俩,心中泛起无限愁。
- g# U8 i: T, }& v
: m1 \5 Y/ u, R, P. q 两位公子坐船上,飘飘荡荡去远方。
- {$ o @ f9 p% d2 P 每当想到他们俩,真怕此行有祸殃。! k! u" ?% O. Z* C
原诗:《诗经﹒邶风﹒二子乘舟》
4 Y- r% p% W$ S0 D, i2 \9 O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 B" m; f" {1 M2 f3 V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2 m. M9 X3 Q1 d$ j( E" t1 p
沧海诗评:
& {/ c& B3 P$ C9 `$ u( b' O8 y/ [* \ 这是一个既动人又悲惨的故事。4 M8 ]" W. F! Q% G- e# x
公元前718年,卫宣公继位。宣公名晋,为人淫纵不检,继位前就与其父庄公的宠妾夷姜私通,生一子,取名伋子,伋子长到十六岁,宣公为其聘齐僖公的长女宣姜为妻。宣公听说宣姜生得十分娇美,便命工匠在黄河之畔建了一座新台,将宣姜从齐国迎至新台,强行纳为宠妾,并连生二子,长子名寿,次子名朔。7 z- `3 J3 ], G/ X% f7 o
公子朔觊觎公子伋的储君之位,与母亲宣姜进谗言给卫宣公,后三人设计要在公子伋出使齐国的路上将其杀死。公子寿得知此事,告知公子伋。公子伋却不听劝告,准备毅然赴死。公子寿不忍,将公子伋灌醉,拿着他的节杖,代其上路。公子伋醒来驾船追赶,但追上时公子寿已被杀死,公子伋悲痛万分,告知杀手自己才是公子伋。杀手知道杀错了人,又将他杀死。
5 y4 r) n" a( n& Y 《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 |2 P& O5 b# l0 c* D! Z$ x5 u
两个同父异母的公子慷慨赴死、临难毋苟免的精神令人为之动容,但这种无谓牺牲也令人无比惋惜。虎毒不食子,而卫宣公既强娶儿媳,又杀害亲子,可谓恶贯满盈,这样的衣冠禽兽实在不值得为他去死。《二子乘舟》是《邶风》的最后一篇,国君如此,国之将亡也就可想而知。让我们难以释怀的是:为什么卑鄙能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而高尚则总是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难道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忠孝的结果,就是传统文化解不开的死结?( K5 g+ { l R8 \8 |
《曾子﹒外篇﹒养老》说: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以大杖击其背。曾子倒地昏迷,很久才苏醒。起来后向曾晳谢罪,回到房里又援琴而歌。孔子闻之而怒。告诉弟子:曾参若来,不要接纳。曾子自以为无罪。孔子说:你难道没听说过?瞽瞍有子曰舜。舜事俸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杖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而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这难道不是更大的不孝吗?曾子闻之曰:参罪大矣。
* |: ^8 D! l+ G# ?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将军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有一个爱妾名叫祖姬,魏武子曾嘱咐魏颗说:“祖姬是我所爱的女子,年纪还轻,我死后,你当为她选择对象把她嫁了,使她终身有个归宿,我在九泉之下,也就安心瞑目了。”但是到了魏武子疾病很沉重,临终的时候,又嘱咐魏颗说:“祖姬是我的爱妾,我死后,你要让她为我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有良伴,不要使我孤魂寂寞。”武子死后,魏颗安葬他的父亲,并没有让祖姬从葬,而是选择了一位适当的士人把祖姬嫁了。有人问魏颗说:“你怎么没有遵从你父亲临终的遗命呢?”魏颗说:“我父亲平日吩咐我要善嫁此女,到了病重临终的时候,精神昏乱,又命我让她殉葬,为了不陷父亲于不义,所以我不听从我父亲昏乱的遗言,而听从父亲合理的遗命,帮助父亲成就德泽。”后来,魏颗和秦将杜回作战,胜负难分之际,忽然遥见一老人在秦将杜回面前结草,绊倒杜回,魏颗趁机将其生擒。原来是祖姬父亲的魂魄结草报恩。
" u# t# [( y, x' J, k" K1 _; h0 ? 我们的古圣先贤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提倡的忠孝,绝不是被后世阉割篡改而成的愚忠愚孝。让我们正本清源,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希望两位公子的悲剧不要再度上演。
7 _( r, j7 B: M6 s, 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