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舞汉
收起左侧

[户县地名] 户县地名考之割耳庄

[复制链接]

199

主题

1083

回帖

7505

积分

伍.妙语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7505

社区QQ达人百度吧友社区居民新人进步社区劳模

QQ
发表于 2014-2-19 22: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主教
  清咸丰七年(1857)天主教传入户县。开始在石井村、站马一带传播,只有几户人家信奉。后在石井村中堡建立教堂,接着又传到上涧子、半个城。后在上涧子修建教堂,住外国神甫,管理石井沿山一带教务。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后,德国传教士胡主教来上涧子,主持周至、户县教务。胡依仗帝国主义势力,迫使当地官府偏袒教民,提出官府要保护教堂及教会的其它财产,保护教民利益,教民享有一定的特权,如可以不纳粮等,因而这一时期天主教发展较快。光绪三十年(1905)胡主教死后,户县教务由三原教区主教意大利人管辖。当时中国神职人员由于受到歧视,要求单独划定华籍教区。民国三十年(1941)周至、户县、眉县、兴平、武功、扶风6县由中国神职人员管理,第一主教是上涧子人张指南,二十一年(1932)在上涧子建立修道院一所,招收修生五十多人,因修道院地方偏僻、交通不便,引起学生闹事,烧了教学楼,修道院遂迁往周至县城。以后又在上涧子办育婴堂一所,因条件差,管理不善,婴儿约有半数以上死亡,育婴堂又迁往扶风大营村。三十一年(1942),户县神甫卢九思在穆家疙瘩修教堂3间,名曰“东十字山”,每年春秋占礼,观众各县教徒来朝拜者不下万人,捐款千元以上。解放前,户县共有天主教堂十余处,分布在上涧子、石井村、站马、丁家庄、枣林寨、白羊寨、园柳树、北寺、付家庄、半个城、围棋寨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成立了天主教爱国会,进行了“三自革新”(自传、自养、自教),从而割断了天主教与帝国主义的联系。“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活动基本停止,粉碎“四人帮”后,又趋正常。(摘自《户县志》1987年第511页。)
  基督教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基督教传入户县,当时传教的是英国人邵牧师。接着,户县白羊寨人王树堂在陕西邠县信奉了基督教,回户县协助邵牧师传教,属基督教浸礼会管辖。民国初年,美国人任道真牧师来户县传教,并兼营镶牙业务。民国三年(1914)河南农民军白朗部队曾一度占领户县县城,事后任道真向县政府提出赔偿其损失,县政府迫于当时帝国主义压力,只好同意。任道真将赔偿的款项修建了户县东关教堂,属基督教协会同会。为了便于管理,户县的浸礼会与临潼的协同会相对调动,各自更改会名。从此户县基督教全部属于协同会。并在秦渡镇、白羊寨、县城东关、长安县邱家庄等地创办初级小学5所,因系私塾,后相继停办。
  民国九年(1920),任道真离开户县,继任牧师王耀洁(瑞典人)将教堂发展到9所(湖县东关、秦渡镇、大王镇、南待诏村、渭曲坊、甘峪口、灵山寺、焦江寺北、五竹兴胜滩)。十五年(1926)王离户后又由聂牧师(美国人)、易书楼牧师(女,美国人)先后来户县,后分别于二十五年(1936)前离去。截止二十六年(1937),全县教徒约七百人。次年美国人施狄德(退役的美国海军少校)来户县,由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施于三十七年(1948)冬离开户县,从此户县再无外籍传教人员。194年户县基督教董事会会长为肖恒健,牧师王树堂,长老有薛思达、王明远等。全县教徒共约一千五百人。
  1950年,户县基督教董事会改选。1954年冬,户县基督教“三自”革新委员会成立,原来董事会被撤销。1957年将原来的9所教堂合并为3所(户县东关、秦渡镇、大王镇)。“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基本停止,粉碎“四人帮”后,宗教活动恢复正常。1983年底全县教徒共约九百余人。(第511至512页。)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我国又称回教、清真教,户县信奉者全为回民。
  清雍正七年(1729),户县曾有灰渠头,县城内也住有回民,多从事商业、服务业。回民起义后,相继迁离户县。辛亥革命前后到民国年代,又有西安回民迁来户县县城、秦渡镇、祖庵镇、大王镇居住,多操牛羊肉等饮食行业,有少数赶马车搞运输。截止1949年,全县回民约三十余户,一百三十多人,无阿訇,宗教 分属于西安市内七个回教寺院。1956年郑宪章(河南开封人)来户县任阿訇,1961年郑回原籍后,由赵永生(河南兰考人)代理阿訇。1964年户县人口普查时,全县回民为253人。1982年户县人口普查时,全县回民317人。其中各企业厂矿职工约一百人。(《户县志》1987年版,第510到511页。)
  道教
  相传,唐宋两代,先后有玉蟾、刘海曾修道于户县曲抱村玉蟾台。金正隆元年至六年(1156-1161)王喆(号重阳,咸阳大魏村人),创立以道教为主,兼容儒、释的道教全真派。金章宗承安中(1196-1200),王处一奏立灵虚观于今户县祖庵镇附近。
  元代重阳弟子邱处机拜见元世祖忽必烈,被册封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追封王重阳为“全真开化真君”。于是户县祖庵遂成为全国道教全真派活动中心,道士近万人。元大德二年(1298),邱处机请旨改灵虚观为重阳宫,殿堂建筑达5048间。据元延祐七年(1320)“披云真人道行碑”记载,披云真人所属川、陕、甘、豫、晋、冀、鄂等省的道教庙观达222座, 为道教全镇派鼎盛时期。重阳宫还树有元代名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道教传播事迹碑文石刻两通。
  明、清两代,道教虽较前稍衰,但信仰仍为数不少,秦渡镇志道观曾设道会司,管理道教事务。解放前全县有道士42人,道姑3人。其主持分布:重阳宫(祖庵镇)15人,苕阳宫(陂头)2人,清阳宫(马村)2人,涝峪郭清龙王庙2人,东岳庙(甘河)4人,县城隍庙2人,化羊庙(化阳村南)4人,秦渡镇城隍庙1人,清凉山道观1人,县城北极宫2人,望仙坪(甘峪口)7人,观西坡(甘峪口)道来源画乡网姑3人。
  解放后,道教活动主要是庙会。每逢会期民间居士及老年人到道观烧香拜神,聚会念经,平时遇到有病灾的人,也有到庙观求神求医的。住庙的道士也借此行医、算卦。“文化大革命”中,化羊庙等道教庙观遭到破坏,神像全部被毁。望仙坪的壁画泥塑也被铲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道观相继恢复了正常活动。为发展旅游事业,重阳宫、清凉山等处被作为重点文物单位,得到修复保护。到1983年底,全县有道士、道姑8人,分别主持在重阳宫、清凉山、望仙坪等处。(《户县志》1987年版本,第510页。)
  佛教
  西晋太安元年(302),晋惠帝司马衷曾到户县罗汉寺(在今秦渡镇庞村)降香拜佛,并竖有《晋惠孝皇帝游幸碑》,据此可知佛教传入户县的时间当在西晋以前。
  后秦弘始三年(401),后秦皇帝姚兴迎聘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高僧鸠摩罗什到长安讲解佛经,并在户县境内终南山圭峰山下修建草堂(今在草堂镇草堂营),供鸠摩罗什建立译场,翻译佛经。唐宋时期,户县境内佛寺多达五十余座。明、清两代稍衰,但多数寺院仍有主持,香火不断,并于粞禅寺(今草堂寺)设僧会司,掌管僧侣事务。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中国佛教会户县支会成立。民国三十年(1941)选出寒静法师(俗名王生尉,户县城内北街人)为会长,刘东堂居士(户县峪口人)为副会长。当时全县共有僧尼六十余人,其主持分布如下:
  草堂寺(草堂营)6人,圣寺(什王村)1人,庄严寺(枣林寨)3人,新兴寺(栗峪口)尼姑3人,金峰寺(牛首山下)5人,朱雀寺(五庄)尼姑2人,大悲寺(直峪口)2人,白衣堂(秦渡镇)尼姑3人,圭峰山茅棚6人,重云寺(二府堡)2人,白云寺(白云山堡)2人,长兴寺(草堂寺东南)2人,罗什寺(罗什堡)2人,华严寺(石井村)2人,道安寺(凿齿村)2人,云际寺(太平峪)2人,空翠堂(陂头)2人。三十四年(1945)改选后,会长为仁宝法师(住大圆寺),副会长郑子延居士。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于三十五年(1946)在金峰寺举行“和平息灾法会”,三十多名僧尼诵读7日,先后到会居士约六百人,并请力空法师讲经。
  县佛教会成立后,对全县的教徒进行了调查和登记,并发给会员证。计有居士两千多人,大部分分布在沿山一带及寺院周围。这些居士每日早晚念经,逢二月初八(释迦牟尼出家日)、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到寺院诵经念佛。另外还调查整理了佛教历史文物。其中有张良寨居士宁西亭以银币350元从上海佛学书局影印宋本大藏经一部,此经1956年移存草堂寺,“文化大革命”中为防劫毁,移至户县文化馆内库,现存户县图书馆。1949年户县解放前夕,全县共有寺院24座,和尚44名,尼姑12名,居士约千人。
  解放后,中共户县县委统战部和县民政局经常组织僧众学习,对他们进行时事政策教育。1954年组织学习20天,参加僧尼三十余人。1957年在草堂寺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8年8月在草堂寺举行了佛教、道教学习会,到会僧、道40人。当时宗教活动比较正常。“文化大革命”中,正常的宗教活动基本停止,住寺僧尼大多出走。粉粹“四人帮”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正确贯彻,寺院活动逐渐恢复正常。1982年4月13日,日本佛教日莲宗访华团,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陪同,来户县草堂寺,赠送鸠摩罗什楠木佛像一尊,随团佛僧54人,与草堂寺僧人同做法事。尊奉鸠摩罗什为日莲宗祖师。
  1983年底,全县有寺院7座,和尚3名,尼姑9名,居士近千人。(摘自《户县志》第十九编社会志第一章宗教第一节佛教,第509到510页。)
  中国工农红军户县游击队布告
  本游击队是革命的工农劳苦群众,因受不了国民党豪绅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全中国革命浪潮蓬勃发展中生长起来了!
  我们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武装组织,是为着一般穷人利益而斗争的,帮助和领导户县千百万穷苦兄弟,抗粮抗款!不交租、不还债!分粮吃大户!分派豪绅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呼应着全国苏维埃红军运动,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驱逐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出境,使户县工农劳苦群众从国民党豪绅地主资本家的统治下得到彻底解放。
  本队所到地方,纪律严明,公买公卖,保护行旅(指劳苦群众)、保护商业(指小商人),不动农民一针一线,并要反对白匪那样奸淫焚烧抢劫。
  亲爱的劳苦兄弟们!我们的生活已经痛苦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整天做工打柴喝米汤!受够了豪绅地主们的狗气。今天是大家从地狱下面露面的日子,赶快斗争起来!和本游击队铁桶般的密联着!向豪绅地主作坚决的斗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户县新苏区——工农兵政权!
                                                                                                  队长:高云峰
                                                                                             政治委员:杨靖远
                                                                                          民国二十二年三月十日
(摘自《西北真报》。《户县志》1987年版,第651页。)



199

主题

1083

回帖

7505

积分

伍.妙语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7505

社区QQ达人百度吧友社区居民新人进步社区劳模

QQ
发表于 2014-2-19 22: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1862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中国西北陕甘宁等地的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掀起大规模反清起义。1877年起义失败后,起义队伍约3万余人向西翻越天山山脉,最后仅有3314人来到中亚。其中由起义领袖白彦虎率领的一支队伍就在俄国秋河岸边扎下“营盘”。从此,他们居住的村子就被称为“营盘村”,当时的沙俄政府接纳了他们,并按陕西话音称他们为东干人。

    130多年之后,当初的3000多人,已经繁衍为现在的近13万人。当初的“营盘村”自然无法容纳这么多人,在过去的100多年里,“陕西村”由“营盘”向四周扩散。前苏联解体后,他们分别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

199

主题

1083

回帖

7505

积分

伍.妙语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7505

社区QQ达人百度吧友社区居民新人进步社区劳模

QQ
发表于 2014-2-19 22: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1990年,被称为国内“东干人研究第一人”的陕西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国杰在乌兹别克斯坦第一次回访到一名东干老人。这名老人惊异地问王国杰:“你是从大清国来的?”“左宗棠的人还在不?”

199

主题

1083

回帖

7505

积分

伍.妙语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7505

社区QQ达人百度吧友社区居民新人进步社区劳模

QQ
发表于 2014-2-19 22: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他的出生地在唐代叫碎叶城,离俺住的地方不足3公里,俺已经向哈萨克斯坦国家民族委员会打了报告,俺想在“陕西村”内建成李白纪念碑和纪念馆。

199

主题

1083

回帖

7505

积分

伍.妙语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7505

社区QQ达人百度吧友社区居民新人进步社区劳模

QQ
发表于 2014-2-19 22: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年10月底,在陕西师大教授王国杰的帮助下,安胡塞终于在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一个村上找到了自己的本家姑姑——82岁的姓安的老太太。在安老太太拿出的家谱上,安胡塞找到了他爷爷兄弟二人的名字——安兴虎、安兴皇,这也证实了哈萨克斯坦“陕西村”的来历。

199

主题

1083

回帖

7505

积分

伍.妙语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7505

社区QQ达人百度吧友社区居民新人进步社区劳模

QQ
发表于 2014-2-19 22: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9日上午10时左右,来自哈萨克斯坦陕西村的48位村民,带着先祖们的遗愿,终于回到了故土西安。他们手摸着西门的门扇,激动地喊着:“150年咧,我们回来咧,回来咧……”
       150年前,也就是大约在1862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掀起大规模反清起义,由于曾国藩率军追杀,他们从西安西门逃离。1877年,起义队伍最后有1万多人向西翻越天山山脉逃难,期间有数千人死在路上,最后只有3314人到了中亚,其中由白彦虎率领的最大的一支队伍在俄国秋河岸边扎下“营盘”。逃过去的人被当时的沙皇政府称为东干人(陕西方言“东边的人”)。沙皇政府给了他们7万亩土地,并免征10年赋税。后来,这些东干人就在那块土地上播种下从老家带来的麦种和菜子,繁衍生息自发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陕西村。村落也由“营盘”向四周扩散。现在仍然住在“营盘”的陕西人共有1.5万人,加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陕西村”目前共有10万多名陕西人。150年后,他们遵循先辈的叮嘱,带着先辈坟上的土,又从当年先祖离开的西门进入西安城内,看看先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们手摸着西门的门扇,激动地喊着:“150年咧,我们回来咧,回来咧……”

115

主题

659

回帖

4259

积分

肆.江湖一剑

Rank: 5Rank: 5

积分
4259
发表于 2014-5-11 12: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杜撰 发表于 2014-2-19 21:56
天主教
  清咸丰七年(1857)天主教传入户县。开始在石井村、站马一带传播,只有几户人家信奉。 ...

进入陕西地情网,找户县志。
光盐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5-5-1 23:50 , Processed in 0.15353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