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应禄HY 发表于 2017-5-28 12:59:16

月季叶子 发表于 2017-5-27 11:32
长知识。

谢谢。问好。:handshake

靳应禄HY 发表于 2017-5-28 12:59:59

关注 发表于 2017-5-27 14:20


谢谢光临。:handshake

nanshnyun 发表于 2017-6-13 15:17:17

      这篇文章?哎!臆想多于事实,杜撰太得离奇,若要博人眼球,岂可随心而为!既是老兵战士,就当严遵军规!
      老战友,我欣赏你的文笔,更珍惜你的文德!

乾坤_Gj2Gj 发表于 2017-6-13 15:29:38

难忘的岁月,真挚的情感{:7_390:}{:7_390:}

靳应禄 发表于 2017-6-14 08:23:44

nanshnyun 发表于 2017-6-13 15:17
这篇文章?哎!臆想多于事实,杜撰太得离奇,若要博人眼球,岂可随心而为!既是老兵战士,就当严遵军 ...
         来而无往非礼也。回帖如下:            我是文史工作者,不虚构是起码的准则。此其一。其二,写作凡涉及志,是要审查的,譬如我写《钱学森与西安航天》、《陈化争调动飞机运伤员》等是经过我们保密办和宣传部审稿的,我写《地下工作者张振元》是由县委宣传部审查的等。我此文写的不是军志,是《军旅笔记》,是我自己的亲历和见闻,大部分内容有资料可查,少部分内容有来源,我先不说具体人,但我起码可以明确一点,源于我们卫生队、后勤处和司令部的领导。顺便说一句,若让你写咱们的战友王福田的英雄事迹,你能写出多少?我敢说你肯定没有我写的深、写的透,因为我和王福田入伍前就认识,入伍后其家信找我看,回信找我写,其牺牲的地点我查勘过,其牺牲后,我和王培义是我们战友中最早到卫生队探望的,我是送行者之一,其牺牲后的座谈会我也参加了,工程兵报也登了我回忆王福田的文章,更有一点不可或缺,那就是部队当年赴户县的工作组组长韩学栋副股长后来调到卫生队,是他朝我谈了相当多的后续情况(该文已录入《户县文史资料》)。假定你一句“不认同”就可以否定,就可以下个结论,你自己觉得有说服力吗?客观地讲,我的阅历,有些你知道,有些你不知道,就和你的阅历,有些我知道,有些我不知道一样的道理。我不可能以我是否知晓作为评判你的标准。而你呢!却恰恰相反。其三,文责自负是文字工作者的责任,我当然不例外,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仍会是。         {:5_335:}






         

nanshnyun 发表于 2017-6-14 09:01:58

靳应禄 发表于 2017-6-14 08:23
来而无往非礼也。回帖如下:            我是文史工作者,不虚构是起码的准则。此其一。其二 ...
王福田是英雄,是他本人、部队、家乡的骄傲。这绝无异议!
可你楼主的文章,提王福田了吗?你怎么答非所问,健忘如此?建议你好好地看看自己的文章,按你所说,你是“文史工作者”,凡出文章都经过审查。你这篇文章是哪里审查的?你所写的事情客观吗?论据可靠吗?联想有根据吗?作为老战士,都要讲传统,诚实、老实、自律。不要张冠李戴,混淆视听。

靳应禄 发表于 2017-6-14 12:18:45

nanshnyun 发表于 2017-6-14 09:01
王福田是英雄,是他本人、部队、家乡的骄傲。这绝无异议!
可你楼主的文章,提王福田了吗?你怎么答非所 ...
       哈! 请你看仔细,我说的是笔记,笔记是不存在审查的,你却一再强调审查,那么,请你告诉我我写了8万字的军旅笔记、3万字的押运散记,应该由谁审?蒋介石的日记谁审的?韬奋的《经历》谁审的?我写王福田的文章也没审啊!我举王福田的例子无非是说我知道的事你不一定都知道,但总不能因为你不知道就认为我说的不对,文责自负嘛!你不认同,没关系,也不奇怪,只能说明你没有听到,我并不想给你扣什么“无知”一类的帽子,可你却给我扣了一大堆帽子——因为你的一句话,我就成败类了?有意思。
       :lol


靳应禄 发表于 2017-6-14 15:04:19

nanshnyun 发表于 2017-6-13 15:17
这篇文章?哎!臆想多于事实,杜撰太得离奇,若要博人眼球,岂可随心而为!既是老兵战士,就当严遵军 ...

你说“臆想多于事实”,那就请你罗列出那些是臆想,那些是事实,怎么样?:victory:

nanshnyun 发表于 2017-6-14 16:06:13

靳应禄 发表于 2017-6-14 12:18
哈! 请你看仔细,我说的是笔记,笔记是不存在审查的,你却一再强调审查,那么,请你告诉我我写了 ...

       看这架势,你是要闹一番了。我说给你老战友,我无心争斗,也没这个精力。我那两首诗歌本就是聚会的一点留念。可你三番五次的要我说话,还大有逼我就范。无奈,我才逼迫回复你“事件涟漪”说,明确表达我的反感。我的本意是,我们都应低调些,网上发表文章,最好不要切入敏感话题,发表笔记类文章,也应实事求是,尤其是那些别人共同经历的事情,尽量要扎牢历史柱角经得起检验,免得贻笑大方。
       另外,你写钱学森也罢、陈某某也罢,王福田也好,你写百万、十万文章与我有何相关,给我耍大牌,谁不知打谁?就事论事,不要扯得太远,耍大了。
       要我指出你的主观臆想,我似问:一、部队在67、68两年间几个支队采煤的、开矿的、屯田垦荒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执行那个年代所谓的“三支两军”任务。尤其是我部开荒屯田,整天早出晚归,辛苦的不得了。何来“和平年代,x万人整部闲置两年”之说?二、“一师改三师”,你的根据是什么?有确切命令文件吗?

nanshnyun 发表于 2017-6-14 16:44:25

靳应禄 发表于 2017-6-14 15:04
你说“臆想多于事实”,那就请你罗列出那些是臆想,那些是事实,怎么样?

<接上帖>如果没有,不是道听途说,就是谣言惑众,按军规当问责的。但由我部给北京卫戍区抽调部分同志,确有其事,就我团讲,已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的档案,已抽出集中,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此事并非你所描述的一师改三师,整体去卫戍区。在哪个敏感的时期,部队随便改建改防,是随便的事吗?三、所谓当时的“卫戍部队是国军傅作义的旧部”,试问,49年解放到67年,已十七个年头了,中央军委就没想到换掉“傅的旧部”?即使如此,十七年后的部队,还姓傅吗?再换个思维,傅作义已当了多年的人民政府水利部长了,还未得到信任?这个逻辑能成立吗?不是主观臆想,就是思维幼稚。四、所谓炮院来学生,也似乎同上述事件牵扯一起。文革中所有大院校停课,全军哪个部队没有下部队锻炼的院校学生?包括部队院校和地方院校,这又有什么奇怪?<再续>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军旅笔记28】“杨、余、傅事件”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