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剑平副教授在福建师范大学开设性健康教育公选课已有15年,从最初的寥寥几人到现在爆满。去年年底,江老师在网上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的性行为状况。结果显示,21.5%的被调查者发生过性行为。在一道“涉及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的单选题中,49.3%的学生选择了“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这么做”,36.3%的人选择“很正常,时代开放,我也会这么做”。有47.4%的被调查者认为,发生性行为后必须对对方负责;而41.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视对方态度决定;有11.6%认为事后不用对对方负责。江老师建议,“学校要积极展开性健康教育”,在大学阶段,应综合开展性心理、性伦理道德、性法律等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加强正确性爱观和安全性行为的教育。
如果说性教育是个问题,那么在资讯异常发达的今天,这个问题的重心无疑已经转移。改革开放初期,性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阶段,也就是说,从之前讳谈性,甚至给性蒙上了政治色彩(谈色论性是一种严重的政治不正确的行为),到承认性是人类的正常生理和情感行为,进而性教育走入校园。但当时也是羞羞答答的,很多时候,也就是生理卫生课教材上的半页纸,老师还经常回避在课堂上讲授。
所以那个年代的性教育,还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虽然说这事儿大抵是无师自通,但某些方面知识的匮乏,还是会有或轻或重的后果,轻则闹笑话,重则导致身心健康受损,甚至危及生命。以传授相关知识为主的性教育,其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
互联网的兴起,则改变了这样的局面。那些曾经不容易获得的知识,现在可以轻而易举地知晓。那些曾经羞于启齿的话题,在论坛上公开地被谈论。与MM或GG在性爱中遇到的困惑,只要在论坛上发个帖子询问一下,几乎可以说是一呼百应。此外,还有某些爱情动作片的言传身教,虽失之于夸张,但毫无疑问也有启迪的作用。在这种情形之下,性教育还抱着传统的内容和模式,意义就有限了。
因此,现在的性教育,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性教育,应该从之前的常识教育转变为——正如江剑平老师所说的,更加着重于性伦理道德和性安全的教育。毕竟婚前性行为发生的比例已经很高,安全和责任的问题更为突出,而江教授的调查表明,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性伦理道德方面。
在这个基础上,性教育还可以在更为开放的氛围中进行。比如说性伦理,是个相对复杂的、可以讨论的问题。在性教育中,老师可以有自己的立场,并对学生加以引导。但如果将自己的立场视为唯一正确的立场,则有可能形成误导。在男欢女爱这件事情上,毕竟有太多的差异性,因此在性教育中,也就需要更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比如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个轻率的性行为,导致了责任担当,然后造就了一个不幸福的家庭。那么这种担当是轻率的呢?还是严肃的呢?是道德的呢?还是不道德的呢?在性教育中,这需要讨论,而不是给予排他的、唯一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