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书 感 言 (二0一五年五月十六作) 算起来我学书法也有些年头了,虽说时间长久,但一直没好好练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多少年过去了,还是个门外汉,没多大长进。我吸爱书法的缘由一个是小时候田字格里的生字写的还可以,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再一个就是参加工作以后有大量的业余时间,白白地浪费掉时间感到可惜,于是就写写毛笔字。 八十年代初期物质相对匮乏,习字没有纸,就趁着电影放映完毕后,在惠安工人体育场那环形台阶上捡人们坐过的废旧报纸,就这还很节约的使用,第一遍先用淡墨书写,然后再加重墨色,为练就一点“功夫”,习字时曾在笔管上套一串大螺帽,还套过圆钢锭,有时练完字手脸上也沾上墨汁,难怪人们说“近墨者黑”。 练上一段时间后,也想尝试创作,写的不行,势还蛮老的,又是铺毡垫,又是拿镇尺,笔洗、笔架、笔枕应有尽有,还要站立悬肘书写,试着用一回“一得阁”,常常是第一个字、第一行就写瞎了,心想这宣纸不能浪费呀,自然地割掉一块继续用,结果生成的作品幅度既不是四尺大小,也不是三尺大小。独自一个人创作还可以,有人观看时难免心情紧张手还不停地发抖,书友们戏言:你这一抖象吴三大。 创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向上面讲到的写坏一个字就毁了还不算,更严重的是写完一篇字大功告成,结果不是撞翻了墨碗,就是撞翻了水杯,要么把纸给弄烂了,还可能出现印章盖反了、盖斜了,有时写出的大字怕渗成墨疙瘩,用废宣纸来沾墨,结果破坏了整幅字等等。每每出现这种现象总叫人不快,几年下来,我的书房浪费的宣纸一大堆。 那年我十六、七岁入职当学徒,工作之余在单位用中华肥皂为印材割成小块,刻了两方六分大小作品印,结果让师傅看见,说到你个碎娃把章子刻的比主任的还大,尽管我三番解释这是作品印,师傅们还是看不惯…… 好多年前,老家人看我能划拉两下,让给居室写幅字,我也就献丑了,拿出宣纸一打开,便想不通了,问为啥不用红纸,原因是老乡觉得这宣纸和民间过白事用的纸是一个色儿,任凭你怎样解释,老乡从思想上就是不接受。这些年家乡人家家都盖上小楼房,这日子过好了,眼界宽了,我再次写字的时候,不一会儿功夫就从小镇买来宣纸和“一得阁”。 学无止境,书道千秋,脚下的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