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起知识的彩虹
2 b2 Z# f% p8 G7 r4 E+ Y! K
4 P) y' w; Z0 t, d& v# D 从小学里的a、b、c、d到大学课堂里微积分,从普通物理到画法几何、机械制图,我们始终面对的是深奥的课本和授课老师学识渊博而诲人不倦的口才。然而,老师用手中的精灵----粉笔,在黝黑的黑板上给我们架起了美妙而又炫丽的知识彩虹,在我们空白而又干渴贫瘠的求知土壤里,撒下了知识的种子,灌注了浻浻的溪流,从而使我们大多数人受益终生。我不由得对老师手中的粉笔发出了赞美之声。, }/ `3 d( u. X( R% y2 y7 o
1985年教师节之前,我以笔名“石铧”写了一首小诗《粉笔赞》并刊发于《惠安文艺》:
: ]* k/ C- U8 A' S
; a( x p1 m7 S t6 _& V5 f* H你不像蜡烛那样放射光焰' E% m2 s& A- N
也不像玉石那样晶莹娇媚1 t1 W5 G+ }8 `; d: ~
千锤出深山; p" Z/ ]5 B3 M/ g
百炼始成灰
6 ^9 q+ f+ k0 V% u/ c1 @2 c一身精灵,一身智慧
* l0 a0 W% k$ a! ]3 j' s; O& x+ X8 \4 |& P
你又圆又细
$ K0 G U8 Q' F" q7 F9 Q却是百科知识的凝固体
+ c: x5 U s* {/ s% C8 J在黝黑的黑板上
, R7 y c( s8 W你把自己溶进学生们的心扉
: w+ \2 R! p6 i' J8 P春来花发,滴绿吐翠. P( j$ u h- P4 C+ ]. f
4 G+ f1 K; O! _7 ]( k( P( c你身材短小0 L2 t0 f( |, H
却是万能的杠杆,不折的力臂
0 J, o) Q0 q% L0 @ }$ }9 t8 H8 E打开迷宫里一道道大门7 M) p" e; j& i; d$ {+ F
搬走攻关中一个个顽石4 ?9 z9 ^/ [% C0 t6 X3 m4 R4 O7 Z
树起人类文明的一座座丰碑
6 x/ i4 K: u9 r( [0 r2 G# M5 |2 T# k
你像一种染发剂/ R) Y; K8 Q( R: n9 Y
涂白了园丁们的两鬓双眉: E4 b# H) @; `0 Z4 r
你身上凝聚着人们的期望
' f& t( ]0 ?! | Z9 ^/ `更吮浸着园丁们辛勤的汗水
5 \6 g2 i+ d4 H* `! m; o$ F! b使科学的园地苗壮土肥
c$ [1 W/ g7 k& I3 g1 B# M. |% I/ [% K9 k/ Y% j( E# x8 @, L
诗,虽然写的直白、蹩足,却表达了对粉笔的赞誉、赞扬与崇敬之情。 X' e7 x& L: p2 v7 ^6 r! |
粉笔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我是一无所知,也无不充满着好奇。2014年11月2 日,我来到了有名的粉笔制作专业村------户县祖庵镇双旗村,探秘粉笔的制作过程。* i9 c n$ j, [# Y
双旗村座落于户县县城西边2号路南端,当地人也叫两旗村,分为双北村和双南村两个自然村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双旗村悄然兴起了制作粉笔的热潮,全村80%的农户都在制作粉笔,成为庄稼人勤劳致富的一个支柱产业。那时的双旗村,家家户户的前后院子、街道两旁,摆满了晾晒粉笔的架子,五颜六色的的粉笔就像一道道彩虹,把村子装扮的十分美丽壮观。
% o/ T0 v& F% Z2 S" D$ i 户县南北2号路从双旗村中间穿过。村子中间路东的一户人家墙外,晾晒着4排粉笔。这是一座农村常见的两层楼,我从开着的侧门走了进去,看见主人在楼上忙活着。沿着楼梯来到楼上,一对年纪约五十岁的夫妇正在加工粉笔。楼顶上摊满了正在晾晒的粉笔,二层楼用两间作了加工作坊,地上放着四五个水桶和染料桶,旁边堆放着七八袋石膏粉,二楼门外架着一个简易的提升机,用它可以把一楼的袋装石膏粉提升到二楼。在交谈中得知,男主人名叫张忠锋。他家从1981年就开始加工粉笔,那时的他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不知不觉中就干了30多年了。加工粉笔是个体力活,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就是挣个辛苦钱。在粉笔加工过程中,张师傅和老伴分工合作。老伴负责和拌粉笔的浆液、灌模,张师傅负责粉笔的脱模、清理模具和晾晒粉笔。粉笔的制作过程是,老伴先给拌料的水桶里加一定量的水,再用杆秤称一定量的石膏粉,把石膏粉倒入水桶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用自制的电动搅拌工具搅拌均匀,然后把浆液倒入粉笔模具,用刮板刮去多余的浆液,灌注就算完成。加工白粉笔时,浆液的成分就是水和石膏粉,加工彩色粉笔时,就加入相应颜色的染料。浆液在模具里静置四五分钟,就凝固成了粉笔。张师傅把模具翻个面,放到簸箕状的木制斗上,用刮板刮去模具表面多余的凝固浆液,再用自制的脱模工具把粉笔从模具里冲下来,然后把木斗放在一边再让粉笔挥发水分。张师傅用毛刷蘸上柴油清理脱模后的模具,经过柴油清理后的模具更有利于粉笔顺利脱模。清理过的模具,就可以进行下一次的浆液灌注。木斗里的粉笔经过二十分钟左右的放置后,就可以端到外面摊放在竹制的架子上晾晒。所以,粉笔的加工过程就如此循环下去。加工粉笔的人,就盼望天天能有个好的天气,这样有利于粉笔的晾晒。遇见天下雨,还得用塑料膜把摊放的粉笔苫上。晒干后粉笔,再雇人装盒包装。
8 k7 f+ M& L, Y1 W6 e 张师傅两口子平均一天要加工20箱,每箱装有粉笔100小盒。张师傅注册了“西安市重阳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商标为“双旗”牌。除了加工外,张师傅还要跑市场搞销售,一年要加工六七千箱,利润也就七八万元。由于过去家家加工粉笔,质量参差不一,竞争十分激烈,加之利润较薄,有些人家就退了出来,经过近30年的淘汰,眼下全村加工粉笔的剩下了不到20户。张师傅家的粉笔色彩鲜艳、质量优良,受到客户的好评,所以一直坚持了下来。4 T" J4 X% m. F7 D
说起加工粉笔,张师傅很自豪,他家的粉笔行销到省内外的各类教育机构,这些粉笔不知传授了多少知识,成就了多少学生的成才梦想,勾画了多少人的人生蓝图。他也很欣慰,虽然加工粉笔人是辛苦了点儿,但挣的是安稳的钱,何况他也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献给了这个彩虹般的事业。张师傅告诉我,由于社会进步了,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已经冲击了粉笔的市场,现在的学校都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各种学习资料繁多,导致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越来越少,因此造成粉笔的市场逐步萎缩。但张师傅相信,粉笔这个传播知识的用品绝对不会消失,只不过是用量的多少而已。张师傅的女儿前几年就出嫁了,儿子今年大学毕业在外地铁路系统工作,按说他也该休息一下喘口气了。但张师傅却感到肩上的负担更重了,儿子上大学花了不少的钱,工作后谈对象结婚肯定要花钱,买房子更是少不了要花大钱的。因此张师傅决定,趁现在自己和老伴的身体还结实时,争取再干个七八年,一是给儿子办个大事,二是给自己和老伴再攒些养老的钱。
0 }, k0 c7 M8 x) b( X7 p 这些色彩斑斓的粉笔,同时也承载着张师傅一辈子的欢乐与希冀。1 Y( G( V5 p9 H: @0 [
* K/ g+ U! r9 ]$ t8 _( l
. e d, J5 F' `'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