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2014|回复: 0
收起左侧

趣味心理学故事

[复制链接]

73

主题

116

回帖

1204

积分

叁.无畏牛刀

Rank: 4

积分
1204

社区劳模

发表于 2010-9-30 15: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趣味心理学故事
       吃相识人

你若留心观察一个人的“吃相”就能从中猜出他的几分性格。

1.上桌前表现为坐立不安,食物一上桌就狼吞虎咽的人。大都曾吃苦,少时家贫,但工作积极肯干。

2.有的人讲究食具的清洁,进食时即使一根鱼骨掉在桌上也要捡起,以方便别人收拾。这样的人通常会赞赏别人所作的努力,工作有条不紊,讲究整洁,生活会安排。

3.食物一上桌,就乱加调味品,醋、酱、辣椒粉都要沾一点。这样的人生性爱冒险,做事较轻率。

4.一面进食,一面唠叨不停的人,由于他们急于和人交谈,以至来不及将食物吞下肚。这类人处事较性急,且有些咄咄逼人。

5.吃饭时闷声不响者多是性格孤僻或害羞。

6.一吃完就离开饭桌者多是以自我为中心。

垂钓者的启示 

有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邻旁坐着一位老人,也在钓鱼。二人坐得很近。奇怪的是,老人家不停有鱼上钩,而年轻人一整天都未有收获。他终于沉不住气,问老人:“我们两人的钓饵相同,地方一样,为何你轻易钓到鱼,我却一无所获。”

老人从容答道:“我钓鱼的时候,只知道有我,不知道有鱼;我不但手不动,眼不眨,连心也似乎静得没有跳动,令鱼也不知道我的存在,所以,它们咬我的鱼饵;而你心里只想着鱼吃你的饵没有,连眼也不停地盯着鱼,见有鱼上钩,心有急躁,情绪不断变化,心情烦乱不安,鱼不让你吓走才怪,又怎会钓到鱼呢?”

一个人能知道自己的短处,胜券才多把握;只看到别人的成就,而不知人家背后成功的原因,已输了一半;若此时不知检讨,只懂嫉妒或自怨自艾,那就输定了。

打电话看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许多行为举止常常是无意的,但从这些无意之中却能体现出有心人的“身心”。从以下打电话的不同类型中,你也可以大致了解某些人的性格特点。

悠闲舒适型:这类人用电话时舒舒服服地坐着或躺着,一副泰然自若状。他们生 活沉稳镇定,泰山压顶面不改色。

以笔代指型:习惯于用手中的圆珠笔等去拨动号码。这类人性格比较急躁,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不让自己有片刻的空闲。

边行边谈型:他们通电话时从不喜欢坐立在同一位置,喜欢绕室而行。这类人好奇心极重,喜欢新鲜事物,讨厌任何刻板性的工作。

以肩代手型:他们喜欢把听筒夹在手和肩之间。此类人生性谨慎,对任何事情必须先考虑周详才作出决定,他们处处小心从事,极少犯错。

一心有二用型通电话的同时,常常要做一些琐碎的工作,比如整理文具、擦抹台桌等。此类人富有进取心,珍惜时间,分秒必争。

电线绕指型打电话时不停地玩弄电话线。此类人生性豁达,玩世不恭;天下来当被盖,非常乐天知命。

信手涂鸦型一边通话,一边在纸上信笔乱画。这类人大多具有艺术才能和气质,富幻想而不切实际。不过他们独具的愉快及乐观性格使他们经常可以较容易地度过困境。

抓紧下端型通话时紧持听筒的下端。这类人外圆内方,表面看似怯懦温驯,其实个性坚毅,无论对事对人,一旦下定决心,永不改变。

平平无奇型此类人无特殊习惯,一切动作出于自然。他们生性友善,富自信心,对自己的生活操纵自如,能伸能屈。

在社交场合中,怎样根据人们手持酒杯的姿势来判断其性格特征?

心理学家认为,从人们拿酒杯的不同手势中,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某种程度的性格特征。

在妇女当中,兴奋型女子总爱把酒杯放在手掌上,一边喝酒,一边滔滔不绝地说话,反映出她们活跃好动的特点;有些追求地位的女子则是用手握住高脚杯的脚,但食指前伸,她们只对有钱、有势、有地位的人感兴趣;忙于琐事的女子喜欢玩弄酒杯;闯江湖的女子总是不停地把空酒杯翻过来,倒过去;一些沉思型的女子爱用一只手紧紧地握住酒杯,而另一只手则无目的地划着杯沿;专门喜欢听别人谈话的女子往往紧握酒杯,有时甚至把杯子放在大腿上,以便更集中精力地听别人讲话。

男子与女子却迥然不同。豪爽型男子喜欢紧紧抓住酒杯,拇指按着杯口;有主见的男子则把杯子紧握掌中,拇指用力顶住杯子的边缘;沉思型男子常常用两只手抓住酒杯;有一种善于伪装自己的男子,他们总是用手捂在杯子上面,就好象他们用同样的方法巧妙地掩饰自己的情感一样,他们从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但是他们的这一习惯却无法将自己的心理全部隐藏起来。

我不是小馋猫

在公园一角的凉亭里,大人正热烈地交谈着,尽管石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食品和饮料,9岁的小孩李多多仍在一旁不停地吮着手指、咬指甲。妈妈偶尔侧头看到了,便拍了他一下道:“小馋猫,又不是不让你吃,这么多吃的还要吃手指!”多多委屈地嚷道:“我不想吃,也不是小馋猫。”妈妈显然怕在朋友面前失了面子,自我解嘲地道:“这孩子也不知怎么了?又不是没买零食给他吃,这么大了,还整天吃手指头,露出一副馋猫样。”

这一次,多多显然有些气愤了,他干脆离妈妈远一些并替自己辩解道:“我不想吃那些东西,我也不是小馋猫,不是小馋猫!”他眼里转动着泪珠,又低头咬着自己的指头。

其实李多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贪吃的小馋猫,而是患了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吮手指、咬指甲是儿童期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运动功能障碍,有关调查指出表明,在6-12岁的儿童中,“经常”和“几乎整天”吮手指的儿童为12%,而咬指甲的儿童则高达44%。国外一份统计资料表明,约90%的儿童到2-3岁后,这种吮手指的现象就会消失,如果过了该年龄还如此,则属非正常现象了。咬自己指甲可能在儿童期的任一阶段上发生,顽固者可能形成终生癖,但多数出现在学龄前期,大学有10%-30%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年龄以11-13岁最多,男女人数各半。

通过了解得知,李多多的父母都属于“事业型”的忙人。多多出生后大多数时间都是由保姆照顾。现在大了,爸爸、妈妈更放心了,除了为他安排额外的课后补习,一般都让他自己照顾自己,在情感上也少有沟通。爸爸妈妈对它的规定极严,不准他轻易外出与其他孩子玩,也不准带其他孩子到家里玩,在学校也不得参加任何无老师带领的活动。因而对李多多而言:他得不到充分的爱抚与关注,特别是缺乏母爱,同时被约束过严。这些使其在感到孤独、寂寞和乏味时,便不自觉地去吮手指、咬指甲,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惯。

你还敢举手吗?

你和朋友一起去参加某个讨论会。会上某人提出某种意见,要求表决通过,主持人说同意的请举手,过了几秒钟还没有人举手。你本是赞成的,可是现在有些疑惑了:是不是别人都反对?这是你将怎么办?从1-3种选一项。

1.看看有人举手后你再举。

2.马上举手。

3.问旁边的朋友:“你不同意?我可是同意的。”

解说:

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人们都不愿意被孤立,不愿在众人中作少数派,特别是在自己尚未有明确的见解时,往往是看别人的举动而行事。

选择1、3这即这种倾向比较明显。选择2者,属于能坚持自己意见的人,遇事有自己的看法,态度积极向上。

顺便说明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事先安排好几个人,让他们率先举手大喊大叫没有反对意见,很可能在会场上形成一致通过或全体同意的结果。

没能准备,下午怎么办?

早晨起床后,你觉得有些头疼,就向单位请了假,想休息一天,没想到下午就好了。但假已经请下来了,那么你准备下午如何过?从1-6中选择两项。

1.外出玩。

2.上班。

3.好不容易才有时间,在床上看书或听音乐。

4.打电话或者写信和朋友交流。

5.在家干活儿:收拾屋子、扫除、洗衣服。

6.
到附近去买东西。

解说:

此处所列的六项活动,其实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寻求与外界接触,一是自我完成。例如本题中选择1、2者,身体刚刚好就立即与外界接触,属于性格外向的人。这种人一个人在家里呆着会不舒服,没着落。选择4者同属此型,只是方式不同(或受条件、环境的限制)。选择3、5者,属内向型人,更珍惜营造这个环境。选择6,介于两者之间,属于内外平衡型人,比如一个人去看电影,即有于外界的接触又保持了个人环境。

匿名状态下的心理学

旅行的乐趣之一是体验自由感,这种自由感指的是自己能处于别人谁都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的状态,自己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别人都不清楚。因此在旅行中遭受失败、尴尬、难堪的事情,都不会在内心留下困惑,事过境迁,不会成为负担折磨自己。

但是,人在匿名状态下,往往责任感低下,甚至能做出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做出的事情。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曾经做过的这样一个实验,他首先安排好两位女实验人员,一位长得很漂亮,讨人喜欢,一位不漂亮,表情令人讨厌;让她们坐在一间小屋子里,身上假装装上电线(为了让她们保持表情,可以让她们分别听着不同的音乐磁带);然后请几位女学生到外屋,告诉他们,一会儿要有她们对里屋的两个人进行电击实验(从窗子可以看到里面,但里面看不到外面);现在把电源开关交给她们,听到指令就按下去,直到再听到指令时停止。实际电源线路并没有接到两位被试者身上,但要求两位实验者一定要做出被电流击中的表演。实验是分两组进行的,一组是半匿名状态,即不见面但公开名字。发令后,学生们按下开关,如果同情被试实验者的痛苦,当然可以不等到下次指令而把手松开。

实验的结果是完全匿名状态下学生们持续按下开关的时间要比半匿名状态下长的多,而那位长相不好、表情可恶的被试验者,遭受开关按下时间尤其长,这点在匿名组更为明显。从这一组结果可以看到人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对他人易表现出冷酷,特别是对方为不讨人喜欢的人物时,更为显著。社会上聚众暴乱的破坏力特大,其深层原因也在这里。

不为人知的匿名状态,有放松心情、减轻压力的效果,同时,也有诱发各种恐怖和发泄行为的危险。

性格与婚姻

相邻者接触的机会多,容易成为好朋友,可称为接近因素;兴趣、爱好相似之处多,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可称为相似因素。这两点在导致情侣结婚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于结婚以后情况如何,似乎是另外的问题。

多数夫妻常年住在一起,因此接近因素一般来说都会的到满足。相似因素方面,夫妻有所谓“共同体”一说,比如教育孩子、与亲朋交往等,共同话题随时可见,也不成问题。常常听到人们说夫妻长期共同生活,从性格、爱好乃至相貌都日趋相似、越来越像了。

条件已如此充分,何以离婚夫妻不绝于后?

一位名叫维因的学者对25对夫妻进行了面对面的调查,从中了解到能把夫妻关系维持的很好的有如下特征:

1.处于“统治”地位的丈夫和“服从”地位的妻子(或反之)。

2.乐于助人的丈夫和希望的到帮助的妻子(或反之)。

此项研究被称为“相辅”说。比如说性虐待和受虐待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向孩子的人和愿意哄孩子的人的关系,相互间性格互为补充,这样才能持久。

换句话说,同是性虐待狂、同是有支配欲的人、同是像孩子的人,即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很难永远在一起。常常可见离婚的双方向外界解释离婚的原因时挂在嘴边的话是“性格不一致”,实际上更可能是性格太“一致”了。由于性格太一致而导致的离异,可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听话听音——来了解恋人的内心

假如现在你有一位想和你结婚的恋人,那么平时和恋人约会都谈些什么呢?你和那个人都相处很长时间了,如果仍然总是谈些体育呀,游泳呀等一些轻松的话题,那说明你们的关系尚未达到“自我开示”的阶段(所谓“自我开示”是指将自己的私人情况正确的介绍给对方),也就是说你们的关系还远远没有达到谈婚论嫁的地步。

所谓“自我开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如下说法:

1.仍然没有“自我开示”,或许是有关自己的身体、性格乃至经济状态有难言之处。能将上述内容作为话题说给对方,说明他(她)信任对方。

2.男女比较而言,男性“自我开示”的时间较晚些。男性对女性讲述有关私人的话题,即表明他已经相当信任对方。

3.“自我开示”是对方抱有亲密感,认真听取对方的私人话题,显示自己认真和友善。

邀请恋人到自己家去,不仅有向家人介绍恋人已取得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的意思,而且同时也表达出愿意将家庭这一非常私人化的空间向对方开放。

对“自我开示”的一方来说,让对方了解自己不为人所知的真实情况,使对方有满足感、优越感,根据熟知性原则,慢慢会消除对方的警惕心理,两人越见面越了解就越有好感。

比如,“他是个连蚂蚁都不忍心踩死的善良男人”这句话,本来就没什么特别的魅力,但是,当他被这个女性向其伙伴讲述为“他是个好人,连一只蚂蚁都不忍心踩死”时,味儿就不一样了,这里有一种心理作用。

以结婚为目的的男女交往,谈论的话题应当包括双方的家庭成员、亲戚、工作情况、居住情况等内容。

有时候可能对方说出自己的烦恼,不要紧,那是对方的“自我开示”。正像前面说过的那样,如果有一天被邀请到另一方的家里去时,那你就可以理解为对方内心里有愿意与你结婚的考虑。

认真想一下两个人在一起的谈话内容,就能看出一些对方是否愿意与自己谈恋爱下去甚至结婚的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4-5-13 17:00 , Processed in 0.07508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