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送儿子上战场,意在让儿子接受战争锻炼与考验。因为毕竟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被派到中国志愿军司令部担任翻译。按理,这个首脑机关相对比较安全,可是战争残酷无情,死神无处不在,最安全的地方往往处于最危险中。 1950年11月25日,是志愿军打响第二次战役的第二天。 上午,当所有的战斗命令下达以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才有了片刻的休息时间。他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眼,实在太劳累了,便躺在火炕边的一张小行军床上睡着了。 毛岸英坐在火炉子边,正在签收有三个“A”字的加急电报。 四周似乎很宁静,可是这样的宁静只维持了一个上午。中午11点,四架美军轰炸机掠过志愿军总部上空,“嗡嗡”地飞过。司令部作战室的参谋们侧耳倾听,觉得声音越来越远,就认为敌机去北面轰炸什么目标了,都没有太在意,各自继续忙手里的事情。 在洞口值班的作战处副处长成普却很为作战室里的人的安全担心,特别是彭德怀司令员也在作战室里面。他觉得美军轰炸机不会无缘无故地从这里经过,万一发现地面目标再折回来怎么办?他匆匆走到彭总面前说:“彭总,敌机来了,赶快防空!” 彭德怀睁开惺忪的睡眼,唬着脸,呛了成普一句:“急什么啊,你这么怕死?” 彭德怀的一句话把成普噎住了,大家都知道彭德怀的脾气,与他玩硬肯定不行。恰在这时,洪学智副司令员从防空洞跑到作战室。他也是看到敌机后怕出意外,匆匆赶了过来。 洪学智毕竟是副司令员,他一催促,在场的所有人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转移进防空洞。 警卫员们也不管彭德怀愿意不愿意,拉起他来就往防空洞跑。毛岸英和另一名叫高瑞欣的参谋收拾电文,落在了最后面。说时迟那时快,四架轰炸机突然又从北边折了回来,转眼就扑到了作战室的上空,并从机肚子里甩下了上百个闪着银色的凝固汽油弹。 成普刚出作战室,抬头一看,大喊:“不好,快跑!”话音未落,炸弹已经落地炸响。作战室是木板房,燃烧弹落下的瞬间,形成上千度高温,四周顿时升起熊熊烈火,并很快蔓延成一片火海,木板房很快化成灰烬。 成普也被炸弹的冲击力掀到旁边的沟里,半边脸与后背被烧得起了大泡,他立即朝没有火的地方滚去,才把自己身上的火扑灭。 大家望着作战室的熊熊大火,司令部所有的人都急出了眼泪。彭德怀也挣脱警卫员的手,去指挥灭火和抢救,并焦急地问:“有哪些人没有出来?” 大家一看,只有毛岸英和高瑞欣没有出来。 “岸英!岸英!”大家一边拼命地叫着,一边扑火。 大火扑灭了,大家从灰堆里扒出了两具遗体,只能依据一块苏联手表的残壳,辨认出毛岸英的遗体。 站在岸英的遗体前,彭德怀惊呆了,许久没有说出话来。 大家怕敌机再来,赶快把志愿军总部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在新的志愿军总部所在地,弥漫着一种异常悲寂的气氛。特别是彭德怀和洪学智,他们不知如何向毛泽东报告。 过了很久,彭德怀从通讯参谋那里要来一张电报纸,他要亲自给毛泽东起草电报。一会儿,彭德怀把起草好的电报交给成普,要他马上发出去。只见电报是这样写的: “今天,志愿军总司令部遭到敌机轰炸,毛岸英同志不幸牺牲。” 不到30个字的电文,彭德怀写了1个多小时,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向毛泽东交代啊! 北京中南海的收电员收到志愿军总司令部的这封电报后,也吓坏了,不知如何是好。他们没有直接送毛泽东处,而是先交到了周恩来手中。 周恩来接过电报一看,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反复看了几遍,他知道这是千真万确的噩耗。他放下电报稍过了一会儿,才拨通了刘少奇和朱德的电话。两人很快就到了周恩来办公室,他们要商量怎么向毛泽东汇报好。 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暂时不要告诉毛泽东为好。因为此时正是指挥朝鲜战争的关键时刻,这个噩耗对毛泽东打击会很大。直到1951年元旦后的第二天,周恩来才将电报与他附的一封信交与毛泽东秘书叶子龙,由他转交毛泽东与江青。当时毛泽东正在中南海勤政殿办公室办公,接到这封非同寻常的电报,他看了很久,对一直站在一边的叶子龙说:“唉,战争嘛,总要有人伤亡,没有关系!” 但可以想象,长子的牺牲对毛泽东打击是很大的。但因为他是全国人民的领袖,是千军万马的统帅,他内心的悲伤无法像普通人那样表达出来,只能深藏在内心,眼泪只能在肚子里流淌…… 毛岸英牺牲后不久,彭德怀回国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并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最后,彭德怀心情沉重地对毛泽东说:“主席,你把岸英托付给我,我没有保护好他。我有责任,我请求处分!” 毛泽东听了彭德怀的话,沉思了很久没有说话。最后,他缓缓抬起头宽慰这位负荆请罪的志愿军总司令,特别强调,毛岸英属于成千上万牺牲了的革命烈士中的一员,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毛泽东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 毛泽东这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直落泪。彭德怀这个铁打的汉子也忍不住湿了眼眶,他那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也因为毛泽东对儿子牺牲有了明确的态度,彭德怀就岸英的善后事宜专门写信给周恩来,希望将毛岸英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朝鲜,这样对其他烈士的家属有着榜样的作用。 周恩来接到彭德怀的信后,立即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同意彭德怀的意见。最后,毛岸英,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亲生儿子,从此长眠于异国他乡,但同时也成了中朝友谊的象征。 老年丧子,是中国人的大忌。已近60岁的毛泽东,却失去了他最心爱的,而且寄予了很大希望的大儿子。儿子没有倒在中国的战争年代里,却倒在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没有刀光剑影的和平年代,这让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再次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他对这个儿子怀有很大的希望。他与杨开慧的三个儿子,从出生起就和他们一起流离颠沛,生死无常,后来又形同孤儿,受尽人间的苦难。三个儿子,一个因病早逝,一个被打致残,只剩下毛岸英顽强并健康地生存了下来,最后在苏联长大学成回国,可是这个失而复得的儿子转眼间又永远地失去了……谁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然而,毛泽东就是毛泽东,他很快就恢复了镇静,从失子之痛中解脱出来,并对周恩来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别人的子女能上战场流血牺牲,为什么我毛泽东的儿子就不能上战场牺牲? 毛泽东,他以一个伟人的胸怀和钢铁般的意志,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但是,毛岸英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志愿军战士,也不等同于一般的志愿军烈士,因为他是毛泽东的长子,而且是历经劫难后存活下来的唯一健全的儿子。他的牺牲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巨大的悲痛和扼腕叹惜,也给全国人民留下了对毛泽东这一代开国领袖相忍为国的无私品格的无限敬仰。当人们听到毛泽东对黄继光母亲说“你有一个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我也有一个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时,全国人民的眼泪一起落了下来,这就是我们的领袖,和人民同甘共苦的领袖啊!(人民网读书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