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25 10: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梵之滇红 于 2013-6-25 10:31 编辑 1 ~0 L o, }8 F k
& K* u9 |( h0 v5 D$ j
鸠摩罗什 生平( v7 Z( @0 n4 C: b
/ [! y' K/ X! `; L' m天竺智者,将到震旦
5 f" r- s9 F! Y3 K Y: b4 o( Q% E 中国东晋的时候,苻坚在长安,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号「秦」的朝廷,历史上称为「苻秦」;因为在这以前,战国七雄时代,秦始皇把六国都灭了,建立了秦朝,历史上称为秦始皇那时候叫「嬴秦」。以后,汉高祖刘邦,又把秦朝给灭了;到了东汉末年,汉分三国——三国就是蜀、魏、吴,蜀就是西蜀,现在是四川;魏就是北魏;吴就是东吴,大约就是在南京这一带。三国以后,就到晋朝;在这个时候的人心,有的还欢喜秦朝,于是苻坚就在长安成立了一个国家,也叫秦,自以为是秦始皇的后人;这国家就是「苻秦」。 当时,有一位管天文学的钦天监,看见天竺(印度)的天空上面有一颗智星——这一个星星是有智慧的;就对苻坚讲:「现在天竺有个大智慧的人,将来会到震旦(中国),来拥护震旦。这个大智慧人,大概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吧!他在天竺,一般人都非常崇拜他,因为他有智慧……」 他怎样有智慧法呢? Z7 r; i: L. ]( D, B
9 J9 p; B) T: w/ r& b) o
龟兹国内,巧说因缘
& G9 _7 _7 x @7 @" I9 Q 这位鸠摩罗什法师,他的父亲叫鸠摩罗炎,是中天竺一个国家丞相鸠摩达多的儿子,以当时的制度,本来他应该继承这个丞相可是他不愿意做官,愿意干什么呢?愿意修道,就想出家修行。于是就各处游学,各处去参访明师。因为鸠摩罗炎的父亲是个大官,所以他到处都受人欢迎。 他一走就走到龟兹国的时候;龟兹国,在现在的新疆库页县,龟兹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家。龟兹国王就到郊外去欢迎他,又请他到宫里头去宴会。吃饭的时候,龟兹国王有个妹妹叫耆婆,对鸠摩罗炎一见就钟情了。因为国王的妹妹,生来就非常聪明,在她本国的所有男人,她都看不上眼,认为都配不上她。这一次见了鸠摩罗炎,一见就倾心,就钟情了。她对她哥哥龟兹国王虽然没有说什么,他哥哥也是聪明人,一看他妹妹对鸠摩罗炎这么样有好感,一定是以身相许啦!于是就把他妹妹嫁给鸠摩罗炎。
7 x+ N* n w. F& J0 x0 b
/ ? m- } B( P: \智子在肚,具大辩才
, O/ F" e) r" s 龟兹国王就把他妹妹嫁给鸠摩罗炎,没有好久,耆婆就怀孕了;你说怎么样呀?可就奇怪的事情也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呢?耆婆本来不懂印度的语言,可是怀鸠摩罗什的时候,竟然又会说、又会听,把梵语统统都会了;不单这样,而且她还辩才无碍、智慧大增。 在当时有一位罗汉,就对人说:「喔!这个女人肚里的小孩,可不是平常人,一定是个有大智慧的人……」这个罗汉就讲起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他说:「以前舍利弗在他母亲肚子里头的时候,也是使他母亲智慧大增;大概这个小孩和舍利弗是一样的。」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在他妈妈的肚子里头,就能帮助妈妈增加智慧。" B" K$ N* L+ x. m# r/ k1 ~
! i0 d, y! O8 V- A* }7 Q) n% p- J1 s) S宁可死了,也要出家) Z: z7 _' w8 [4 T; z% e
耆婆生下鸠摩罗什,过了三年,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在这个时候,鸠摩罗什的母亲常常到巧黎大寺去听经闻法。因为她自己的根机非常好,一听法师所说的法,就知道人在这个世上,一切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无我」,所以她就发心想要出家;这时候,鸠摩罗什才仅仅七岁。
' }% u( A; V( T* X 他母亲出家的时候,费了一番周折。其父鸠摩罗炎原本抛弃富贵与权位一心出家而远走他乡,谁料在龟兹国遇到了一生挚爱,遂断了出家念头。婚后夫妻感情和睦、情深意切。耆婆也在丈夫的影响下对佛教越发倾心沉迷,渐渐看淡红尘情爱,一心追求佛学大成,便要抛夫弃子落发出家。鸠摩罗炎爱妻心切,更不忍双子无母,妻离子散,坚决反对耆婆出家。3 l0 X7 A s7 N, Y% s4 T
然而丈夫的苦心挽留,没能动摇鸠摩罗什的母亲的决心,她发愿说:「我如果不能出家,我宁可死了,也不要在家。如果你不许可我出家修道,我就不吃饭,也不喝水,唯死而已!」鸠摩罗炎就说:「不吃饭,你就不吃饭;不喝水,你就不喝水。总而言之,我不许可你出家。」. _' u: b: e) L& x; j( i
那么最初不吃饭,鸠摩罗炎也不以为然,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到了第六天,都不吃饭;不但不吃饭,连水也不喝,什么都没有吃。鸠摩罗炎一看这样子,不行了!如果再不许可她出家,她就真要饿死了;就不想向他太太投降,现在也要投降了,也要低头了。就说:「好啦!你要出家,我答应你!你可以吃东西了!」
^2 U% q8 A# |) O( c 鸠摩罗什的母亲说:「你许可我出家吗?那你要先请法师帮我落发之后,我才吃;如果没有落发,等我吃完东西,你又不许可我出家,那我怎么办?」
+ I& N2 e* I7 u0 p8 F 鸠摩罗炎看在这个情形之下,没有另外的方法,也没有其它的途径可走,就到巧黎大寺,请来寺里的住持方丈,给他太太落了发。落发之后,他太太才吃了东西。
: B8 M! k u7 x! O' {1 i
' d8 S: N( z3 a诚心所致,证得初果: |# L1 |) R; U9 S
鸠摩罗什的母亲吃完了东西,因为落了发,是个出家人啰!以后就要学习佛法了。由这一出家之后,没有好久就证果了。因为她学习心太诚了——我们对佛法一定要有真正的诚心,如果没有诚心,学多久也不会有所得;因为她诚到极点:「不许可我出家,我宁死!」生死都置之度外!所谓「净极光通达」,净到极点,把什么都放下了;在这个时候,她灵光就现出来,于是就证得初果。
& W, V3 N* J+ \# b7 t6 z3 R
- y I8 T; y6 L重而不重,唯心所造& Y& U2 ?5 [+ |+ S2 h/ _1 ~6 O
证得初果之后,有一天,她就带着鸠摩罗什到一间寺庙里拜佛。$ E2 f8 }, v5 w7 }: |" w3 I
鸠摩罗什那时是七岁的小孩,到了庙里,看见人家拜佛,他就拜佛;看到人家烧香,他也烧香。啊!又看见在佛前有一个很大的鼎炉,大约最轻也有一百磅这么重;这个鼎很重的,甚至于十岁二十岁的小孩也拿不动。鸠摩罗什才仅仅七岁的一个小孩子,看见这个鼎炉很好玩的,很大的,也没有加以思索,很不费力的,把鼎炉拿起来,就顶到头上了;等顶到头上之后,他就想:「呦!我是个小孩子,我怎么可以顶得这么重的一个鼎呢?」心里这么一想,啊!这个鼎就重起来了,他即刻吓了一声,唉呀!就拿不住这个东西,鼎就跌到地上了。. p" x* ?) L2 B5 [. q. ^' ?+ q
这一玩,他就明白,因为心里有妄想分别的缘故,一分别了,所以就有轻有重啦!由此之后,鸠摩罗什就了悟了,了悟了什么?了悟世间的事情,原来如此!一切唯心造!在他没有思量分别时,是「重而不重」,本来是重的东西,他也拿得动;一生出思量分别,本来不重的,也变成重了。他由此知道,「这一切,原来都是唯心所造,万法唯心!」所以要是没有分别心,那都是神通,神通就是智慧;你要是没有分别,万物皆被你用,无论什么,甚至于你不需要学,你都会明白。+ W5 ?: [: ?% j9 x# f+ `! R
4 q/ \4 l( c4 G' t0 ]) h; x: K% r& z
鸠摩罗什,童寿耆德
" S3 @9 H7 P: o* \1 a0 m 这位鸠摩罗什法师,他这个名字真有意思,有什么意思呢?「鸠摩罗什」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童寿」,童是童子,就是小孩子;寿就是长命、长寿,在这儿就当「老年人」讲,言其童年而有耆德,就是有老人之德,有老人这个德行。就是说,鸠摩罗什虽然是个小孩子,年纪不大,但智慧非常大,辩才大,道德也大,有长者的风度,有长者的德行,有长者的思想,所以叫童寿;不是他的寿命长,而是他有长者的德行。所以他的名字就是这个意思。
1 b% D- t. Z$ `6 m; z- v/ o
1 a8 _2 R7 F$ N0 X1 V6 U- N; _内外诸经,过目成诵& c$ u0 ?- d6 ]# x: d# G/ k. n
鸠摩罗什出家之后,就学习小乘的教法;他拜一个师父,谁呢?他师父叫盘陀达多,又叫盘陀蒲达多。每一天,鸠摩罗什法师读诵一千首偈颂;每一首偈颂有三十六个字,这一千首偈颂就有三万六千个字这么多,你看!他一天可以就背诵出;《法华经》那是六万余言,一部《法华经》他只需要两天的时间就可以背得出。他读过一遍,就记得了,永远不会忘;不像我们人念一次、两次、三次、五次,念了一个多月,两个多月,三个多月,还背诵不出来,还要拿着本子来念。有的不拿本子念的,也念得很多错。鸠摩罗什法师是过目不忘,念一遍就记住了。
& Y+ Y: a' c. x2 l0 j" l1 W$ `* C8 S0 {" ]!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