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2-9-25 11:44 编辑 + f- v1 f! I6 d) l( ~2 h6 W! K
' z1 g4 O! q7 o
! f# o* ]$ E& \: Y [; Y( E7 Q. t7 _3 K- y
五、 锅盔像锅盖
锅盔像锅盖, 直径一尺外。酥香又筋道,干粮好携带。
# f3 z% N* ?5 s$ }5 q# B% d 锅盔者,大而厚的烙饼也。 先说一个民间故事:妻遨娘家临出门前特意给丈夫烙了一个大锅盔,将中间挖个洞,套在丈夫的脖子上,嘱饿时啃一口。多天后妻回来发现懒惯了的丈夫已饿死,而套在脖子上的锅盔靠近嘴边的已吃完,稍远处却完好无损。 不少人研究关中人性格的形成根源时总不得其解。笔者以为关中人粗犷、率直性格的形成与关中人啃锅盔、吃辣子、喝西凤、吼秦腔、溜硬炕、枕砖头等生活习俗有关,而上面所列皆是“硬郎”的属性——我这么说不一定全面,但起码是事实存在。 关中人主食是面,一般农家,做饭、蒸馍、炒菜、爁肉、烙饼等皆使用同一口锅。由于锅底是锥形,所以烙出的又厚、又硬的大饼自然是盔形,尺寸及形状酷似锅盖。由于内含油、盐、鸡蛋、芝麻、调料,所以烙出的饼油、酥、香、筋,越嚼越有味,由于水份少,所以耐贮存,易携带,是外出办事或住校学生的好干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延安游击队》就有飞机空投大量锅盔的镜头,可见大锅盔与军事也有密切的关系。想见当年大秦军队横扫六国如卷席,作为军粮的锅盔,其作用不容低估。2 c1 B/ l1 B* w+ P: S1 u
侃一句锅盔文化,关中民间有“那昃儿(方言。那时)有牙没锅盔,若儿乎(方言。如今)有锅盔没牙”的调侃——其幽默感与“那时有贼心没贼胆,现在有贼胆没贼心”的名句相比,豪不逊色。
. H) f6 T! t; l G: s* f( n# h0 ^0 u7 A% ^$ X( F3 y$ b* Q# I& J
$ V/ n8 K% E% ?8 r- M0 ^6 Q4 @
' t4 C$ R3 _% r9 W3 X# {6 K! a
, f: E$ U" e. @3 P
4 b L t B4 s* R5 _3 R, F* G7 W# l/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