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李安《色戒》时,无意中看到2001年的这部电影《samsara》,译名也叫《色戒》,samsara应该翻译作“轮回”看完之后,感触非常深。我觉得比李安的《色戒》深刻。 导演 宾·纳伦(pan nalin)
故事发生在喜玛拉雅山麓的一个小地区,主人公达世在一个山洞里舍身修佛3年3月3周又3天回到了寺庙。在众人看来,他已经修成正果了。然而实际上,在他的内心中,却并没有皈依到佛教之名。他接受了上级对他的册封,成为喇嘛,却在仪式上对一位哺乳的妇女凡心大动。他有着凡胎肉身的行为,丝毫与他3年的苦修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不知道,3年以前他是什么样子的,但是3年以后,他已经不再属于佛的弟子。在一个山村,女子贝玛成功的诱惑了达世。
影片有很多镜头 尺度相当大胆 不说大家也懂。网上的评价很好,影评文章也非常多!!
从此,达世更加怀疑起自己的信仰,而向往尘世的生活。他还俗了,找到贝玛,结婚、育子、持家……,经历着凡世的种种生活。而始终,他没有解开心中的谜团,直到最后他重返佛门,而这时候故事在巅峰结束,留下贝玛远去的身影和达世哀怨的祈祷让人深思。
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整个故事由一句话开始:“人如何使一滴水不干枯”。再在一句话后结束:“让它流进海里”。整个故事弥漫着喜玛拉雅山区的神秘气氛和藏传佛教的独特文化气息。
把这个故事归结一个情欲之劫的故事,倒不如说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部片是在探索宗教修行与现实生活中的情爱的斗争,听起来有点俗套,也就是色和戒的关系,非常表面化,可是,观赏后,那些很多人都期待的情爱场面反而没什么值得回顾的,反而对我来讲,有两个镜头我所思考的:一个是在虚弱的僧人达世在修行后回寺庙途中,马背上看见哪个刻着问题的石头。另外个是在少女琶玛在快结束时对僧人达世长达15分钟的诉说和达世在极其矛盾中的痛心疾首的悲哭!!!!
最后一个画面是达世偷偷离家再度出家的时候,贝玛找到他,并讲述了一个故事。她说:耶输陀罗,知道这个名字么?奚达多王子、乔达摩、释迦牟尼、佛陀,人人都知道这些名字,但是耶输陀罗呢?耶输陀罗嫁给奚达多,她非常爱他。有一晚,奚达多趁她和儿子熟睡时离去,好悟道成佛。他连再见都没有说就走了。早在奚达多怜悯病弱者,知道人间疾苦前,耶输陀罗就做到了。谁能说他悟道不是她的功劳?搞不好耶输陀罗也想抛夫弃子,我们怎么知道奚达多离开后,她没有变得愤怒,变得寂寞怨毒?有谁想过她?每当她儿子罗候罗问起“我的父亲在哪里?”她是怎么回答的?一个母亲怎么能够半夜离开儿子?只有男人才做的到,达世,只有男人……。后来,耶输陀罗别无选择,她必须舍弃一切,她剪去头发,清苦的活着。达世,如果你对佛法的心,比得上对我的爱与热情,你必能即身成佛、即世成佛。看到此总是很感动,一个女性的坚决。达世请求贝玛的原谅,愿意跟随贝玛回去,而贝玛只是丢下了达世的行装,只身离去。留在画面上的是一阵风和风吹起的尘土。
这部电影引人思索的问题很多:
1、 “得到之后才有资格抛弃,还是未得到就该断绝?”
2、 “究竟是满足一千个欲望比较重要,还是克服?”
3、“若你可把对我的爱欲用于追求佛法,你今生便可成佛。”
4、一个庙宇中的僧人却信仰混乱,摇摆不定,可是一个生活在世俗中的女人,却有着圣洁的灵魂。
这个隐喻真有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