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 “户县葡萄”申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志工作,友人委托整理“户县葡萄”史料,其中有这段逸闻趣事,以飨读者。) 户县地处秦岭北麓,自然风光幽雅分明,山际周遭雨水充沛,光照积累多,是适宜葡萄生长的优生区。 据史载: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一部分。后秦国王姚兴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园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 又据户县甘亭镇罗什村民讲,当年其先祖鸠摩罗什曾在户县草堂寺翻译经文时,闲暇之余,便游猎于附近的景观,见农人们栽植的“蒲陶”,一下子就认识出这就是很像新疆生长的葡萄,一品尝,结果感觉更爽口、甜度更大,顿思怀乡之情。后秦国王姚兴知道这一情景后,为稳住鸠摩罗什安心翻译经文的心,姚兴就专门派人远去天竺,引来龟兹国等地的葡萄品种,栽植在草堂寺附近。鸠摩罗什在休息时,他就给农人传授西域葡萄的管理方法,后来也将这种植物“蒲陶”引栽到他的驻地罗什村。而当地百姓在鸠摩罗什的指导下,“蒲陶”的品质有了明显改进。遗憾的是:史证资料毁于文革,如今仅仅成为了口传而已。 史载,自汉使臣张骞西域归来,他从长安古都返回汉中城固家乡探亲的途中,在途径秦岭上林苑户县县府时,被上林苑的景色所迷,随即兴致高涨,便将西域葡萄的苗木在此栽植了。 大约在公元640年,唐军大破高昌国,凯旋的战利品中,就有引进西域的贡品植物—马奶子葡萄,得以种植在秦岭户县地域,至今民间仍由栽植。 历史变迁,秦岭山中的野生葡萄和不断外来的葡萄品种间的地融合、渗透,经过嫁接芽变、枝接压条等方法,通过优胜劣汰的生物“适者生存”规律的演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户县地域特色的葡萄品系----“户县葡萄”。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七日 于草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