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 ——读李百灵老师《农情忠言录》所思 李百灵老师和我相交已久,是忘年之交。 在网上前两年就零散的看到了他的一些关于户县的点点滴滴。觉得很是稀奇,就下载了一些片段进行研读。年前听老师说要出书,定为“涝水弯弯三部曲”,很是为老师高兴,前两天得到老师的“第一部曲”——《农情忠言录》,仔细拜读之后,感触多多。 之一:补充了平头历史,还原了地方特色。 首先具有时代性,在这里记述的是一个让人难以忘却,更难以回避的时代,那就是1949年后的“大跃进”时候,包括这一天空里“气候”、“环境”以及生存状况等等。其次具有地方性,记述了一个地方的零散历史,特别是户县的政治、“三农”所谓的一些“是是非非”。同时还有历史性,记述了一段平头百姓的历史,大到户县籍韩兆颚省长,主要是户县杨伟名等平头百姓的叙说。县志不一定去记载,或者说还不便于记载,但李老师记载了。 之二:感悟历史,关注现实,让历史鲜活起来。 李老师通过对自己和那个时代人们的经历、阅历的记述,去感悟那时的自己,感悟那时的人们,感悟那时的事件,感悟那个时代,关注“农业社”、“大食堂”、“大跃进”、“大炼钢铁”、“反右”、“社教”等等历史事件,关注《一叶知秋》和农民、农村、农业及其以外的农民思想等问题,让户县的历史在点点滴滴之中鲜活起来,让德政惠农变为现实时莫忘农民的贡献,莫忘农民思想的弘扬。 之三:突出历史价值,渗透感情教育。 受到政治氛围的限制,好多人感悟历史是片面的,甚至现在有好多人提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还是“谈虎色变”。李老师却不然,大胆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现在的年轻人感知历史,感悟历史;以“三农”为主线,饱含对“三农”的情怀,去教育现在的年轻人:农村是历史的试验田,农村的天地很广阔;农业是命脉,无农肯定不稳;农民最伟大,贡献天可鉴。 总之,《农情忠言录》既是对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历史的补充,又是对千载难逢的现实机遇期望。愿李老师和他的“涝水三部曲”以划时代的标志进入户县的史志。并诗以贺之: 涝水三言情悠悠,再读巴金家春秋; 鼓呼户邑风云会,杜鹃声声啼今古。
0 @6 C3 C& X+ T v: J3 d
7 ~+ t; K1 A, c
2010年5月24日
- [% D$ L: o3 Y# L f于《农情忠言录》刊行座谈会(人多未发言,刊此提纲以表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