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1-9-27 00:16 编辑
" z9 s% H P; j$ B: }爱民 发表于 2011-9-21 07:30 8 `& R0 F% r; a5 l4 H, w
十易其稿《渼陂赋》,
; t/ g# T& i. X) {0 T 文朋 ... 渼陂之水那里来?
, ^( {; ]1 e2 K! j4 H) M8 I; n3 j # [# f( G$ I7 k9 \7 k
…… 鲜为人知的是惠安化工厂的厂址其所以能在众多可选目标中最终选中户县的苏泉乡(即余下地区),诸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这儿有充裕的水源一一这是惠安厂产品的生产流程所必须的.换句话说,惠安厂的生产离了水就不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是惠安厂存在的生命线。" Q) @7 t; x! d+ p) K
% m; Z1 P+ \+ N, ~5 _
惠安化工厂在定点户县之前,曾在甘肃的兰州地区选过六个厂址,主要因水源不足而被迫放弃。出陇入陕后,查勘了半个关中,户县最具优势一一位于终南山北麓的苏泉乡一带,各种条件都能符合这个大型企业的建厂要求,而最具引力的当是涝河之水了。由于有了在兰卅长达半年的选址经验,同时也有个比较,所以将厂址拟定在户县的决策速度就相当地快。二机部部长赵尔陆中将亲临第一线,不到两周时间就作出了决定,上报国家计委。苏方也很快拿出了总设计方案,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协议后,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便陆续云集户县,由户县政府配合的征地、搬迁工作也在迅速地进行着;惠安工地上,管架林立,马达轰呜,红旗招展,车水马龙一一热火朝天的基建全面铺开了。可就在这个当儿,筹备处发现一个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对于惠安厂来说可谓是关系到生存与否的大问题,那就是:涝河之水,论总水量不少,但枯水季节水却少得可怜,根本就无法保证稳定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这个问题发现之初,倾向性的补救措施是在涝峪口建坝拦水,满以为很有把握,但勘测后发现这儿的地质构造根本就不能蓄水。这么一来,问题严重了。如果足够量的水源解决不了,产品定型的惠安厂就绝对不能在这儿建,也就是说得另选新址。真要那样的话,损失就大了。这时,有人提议引周至境内的黑河水来用。黑河水,量和质绝对没问题,但距离太远,成本太高,被否定(说句老实话,惠安厂的基建若迟缓半步,厂址改选在周至的黑河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在总设计方案不改变的前提下设法解决水。也就是说,就近解决水源成为当务之急,说的更确切些,是别无出路的背水一战。既是背水一战,压力可想而知。 行文至此,当感谢苏方援华专家的敬业精神和智慧。在认真察勘了涝峪附近的地质、地貌后,专家断言,此地系秦岭山脉与关中平原结合部的断层岩地带,有岩缝存在,从涝峪出来的水有不少渗到了地下。在得知附近有一个乡以“天桥”命名且涝河渗入地下之水又从天桥北面冒了上来时,专家便来了兴趣,依据当地老百姓常挂在嘴上却又认为是难解之谜的“十里天桥”之说,大胆地予言天桥地下有充裕的水源,也可以说有一个地下水库。大凡予测,须有科学验证才行。钻探结果,证明了专家的推断完全正确:这儿地下深处是不透水的粘土层,整体形态是锅底型,故能存住水一一筹备处的同志们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把心装到了肚里。 从此,惠安厂以及户县热电厂的生产、生活用水便有了双重保障:涝河有水时则用涝河水,涝河水枯时则用天桥的地下水。由于天上之水常来,涝峪之水不断,天桥地下之水(因为井是打在二百多米深的深水层)也自然永远旺盛。又由于重视了环保,地面上无污染一一这天桥的地下水还是地地道道的绿色水源呢!(靳应禄) ——节自《惠安命脉与天桥之水》,此文曾刊在《户县报》。
. I, c; F4 O( M5 {: Q9 w% s
) X3 p% |# ~: `& U* C# ~0 @' }4 M0 _9 {. H* j& d
7 T) L/ W. Q: \0 B6 P
& F( {% s% `" S4 x' }
1 c. }! i; i" a5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