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吕诺)卫生部网站6日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在“老年人跌倒的现场处理”部分提出:“发现老年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
% U7 {+ |* u& `4 L1 \ 此消息经新华社播发后迅速被广泛转载,于互联网激起热议。作为微博的“微话题”,24小时内吸引了数万人参与讨论。有人担忧:在社会正呼唤见义勇为精神、提倡伦理道德的今天,这个指南的发布是否唱了反调,为见死不救的“冷漠”提供了新的借口?& M; f9 A5 q. p1 }8 x
【权威回应】疾控中心专家:发布指南意在减少死亡和伤害& O% c5 |9 Z/ O- |. E3 b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预防室副主任段蕾蕾参与了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的制订工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段蕾蕾表示,包括《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在内的4种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其制订都遵循了严格的起草、论证程序,整个过程历时两年,可谓缜密而慎重。
[3 N: q2 l1 K【记者手记】“愿不愿救”与“会不会救”都期待肯定回答5 V& z! o, y' x! P+ I
跌倒是我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为首位。
6 ~+ z8 {6 q) @* F! @; z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000多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加重老人病情伤情,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 Q& [- Z3 h; j3 Z: s; p 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
2 K- }& [; x& l( H* T 专家指出,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生理、病理、药物、心理等内在因素,也包括灯光、路面、台阶、扶助设施、鞋子和行走辅助工具等环境因素,以及卫生保健水平、室外环境的安全设计、是否独居等社会因素。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0 @; ^# k5 j2 T; q, d7 x( J
一些伤害预防起步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预防老年人跌倒从教育预防、环境改善、工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干预。普及急救方法,也证明对减小伤害行之有效。而在我们国家,“伤害干预技术指南”还是个人们知之甚少的新事物。- n* a1 S& X4 I$ {6 m! r8 I
参照国内外成熟经验,政府部门应各司其职并协同配合,为预防老年人跌倒和减少伤害积极行动起来。有关部门应及时消除可能导致老年人跌倒的环境危险因素;物业部门应加强社区物理环境的管理和修缮;老人的家庭成员应密切配合;老年人自身也应积极参与;公共卫生部门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并给予急救技术指导;新闻媒体应呼吁各界关爱老人,并大力宣传相关知识和技能;有关部门还应研究完善相关法律;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诚信精神和助人美德……2 A$ I* Y1 e1 w% m* W
卫生部门此次制定并发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并决定加强伤害预防宣传教育,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显而易见。这样做并不超前,因为保护老人免受伤害刻不容缓。/ l2 O; z" W# ~$ Z+ E9 q# E*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