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一中回忆录】
- \: J% |* w+ |0 |+ ~
5 o$ G! ^* r- t! I U7 }1 V1 u" H3 u0 u# y, G( I h9 \
作者提示: 万余字的回忆录,涝水般的母校情。十二件文物全读,实为体罚,于心不忍。为恭听点评,故建议选读。但,勿忘开头和结尾。 件件文物一中情(上)
& `4 r3 ?! F- S, E# L 鲁钱义 户县一中,当年户县的最高学府。在上世纪以1960年为轴的前后七八个年头,是她的一段辉煌鼎盛时期。她为社会上多少人所仰望。 我,那时的一位贫寒生,在这里度过了初高中两个学段的学习生活。 自然,我对母校有着两份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几十年来在我心头滚荡。我思念,我留恋,我向往,我赞美,我还时时偎依。因为,有幸的是,户县一中给我留下了十几件平常而又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着来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一本歌集。 在户县一中迎来70周年校庆的不平凡的日子里,我梳理着这一件件文物,眼前浮现出一幕幕难忘的景象,身上感受到一阵阵微微的暖风。 【文物一】 1948年8月版《大家唱》歌集 这是一本封面封底已经脱落了的歌集。扉页上附着着一层泥水的痕迹,模糊地显示着“大家唱、第二集、上海××书局印行”的字迹。书本长17.3厘米,宽12厘米,厚0.8厘米。143个页码刊印129首歌曲。目录编排着“解放军歌曲、劳军歌曲、加紧生产歌曲、妇女歌曲”等九个类别。书中除了编有《聂耳挽歌》、《鲁迅先生挽歌》《冼星海纪念歌》、《高尔基纪念歌》”等少见的经典作品外,还编录有到今天鲜为人知的四十年代《东方红》四段歌词初版谱。 现年69岁的我,一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与众多音乐人有着广泛的接触。但在我过目的不计其数的新老歌本中,唯独这本歌集的内容具有当之无愧的罕见性。它的珍贵程度已经到了从未示人的地步。她,从户县一中起步,将我陪伴了54个春秋。我从她身上吸收了不少创作营养。她的来历及她具有的不止于此的意义,下面就有记述。 【文物二】1956年版《地理暗射地图》
0 l) y6 S# j( ]& l% z' B) Z) U/ j. j0 z0 q2 s/ j* n) a
“地理暗射地图”今称“地理填充图”,它是一种提前印刷好的地理作业本。这本《地理暗射地图》,周身极度发黄,它是我1956年上小学时用过的。正面上眉印着“高级小学、地理暗射地图、第三册”字样;下眉是我在空杠上用钢笔填写的“娄敬庵小学,六年级,鲁钱义”的嫩稚字迹。“暗射地图”的中心版面,印刷着用单线条勾勒的中国地图的轮廓。它的背面显示出0.08元的定价。 那时我家境最为贫寒。上户县一中时,我把这本暗射地图翻过来拿背面作歌本用。上面抄写着李明柱音乐老师教给我们的《拼音字母歌》、《大家都学普通话》、《积肥小唱》、《我们展开青春的翅膀》等歌曲。另外还抄写着我平常吹笛子用的电影《红孩子》插曲、《小河的水静静地流》、《解放军同志你停一停》等歌曲。有趣的小故事就在后面,这也是这件古老的文物其所以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 记得是1958年3月的一天,全校师生和全县机关干部展开了一场消灭麻雀的“疲劳战”。战斗员分布在十村八堡的田间矿野,把守着坟头井边的每一棵树,人人手里拿着旗帜、竹竿、弹弓。只要看见麻雀,立即呼喊追打,让麻雀无立锥之地。那喊声、笑声、歌声、敲打声汇成一片,在田野随风飘荡。这一天,大家就这样狂着、乐着,人人都想取得一个好战果,谁知收获甚少。 晚上,我躺在宿舍的床上激动不已。想着想着,我根据老师“消灭四害”动员报告的精神,构思了一首《消灭四害齐上阵》的歌词。第二天,我吹着笛子给它谱上曲调,歌曲的左上角还正儿八经地写上“1=F,2/4”的标记。 这首由自己作词、自己谱曲的得意之作,没有抄在别处,就是抄写在那本《地理暗射地图》的第五页上。 我带着这首歌让音乐老师指导修改,李老师喜出望外地说:“好,太好了,好好学,将来当个音乐家!这是我从延安带回来的歌本,送给你!”尽管这本歌集的封面上附着着一层泥土,但我知道,这是老师送我的难得礼物,所以我用心地保存着。6 C9 W! M' f. c
5 ?6 K( F2 x8 `! c% B4 C% T8 c+ h; X
1965年,我和李老师在户县南关小学教书。此时,我才得知了李老师当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音乐的情形,明白了这本歌集所包含的意义。2002年前后,李老师常来我所在的户县育才艺术培训学校。当他看到我发表的多首歌曲时,欣慰地说“有成绩,这本歌集我没白送!”
1 M ^5 I( X, }" G2 O1 i4 R8 t
: M* [( G9 T& t- l) w& r
/ M+ k# m$ W6 N+ C% y* q9 z《地理暗射地图》记载这一个花季少男的音乐处女作,包藏着一个幼小农家子弟的艰苦精神。《大家唱》的歌集凝聚着一个教师的惜才爱心,散发带着延安窑洞的革命气息。 【文物三】户县一中初中六零级乙班毕业照 一张14.7X12.3的黑白照片。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浓荫背景下,映衬出65名同学鲜活而又熟悉的面孔。前排蹲着18名鲜花般的女同学,“体育总分第一”的锦旗在她们手中格外醒目。11名备受爱戴的老师顺序坐在第二排。以表情庄重、治校严谨的校长杨瑞安老师为轴心,左边是个头高挑、目光如炬的副教育主任郭印绶老师,左边是体高魄健、声如洪钟的教育主任吴俊峰老师。班主任和一个个任课老师神情自若地延伸两旁。 那时,老师们在毛主席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指引下人人敬业,个个苦干。同学们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争先恐后,奋勇向前。至今,我忘不了那红火年代里的火红岁月。 忘不了,运动场上战犹酣。 那是1960年的5月。在高昂激越的进行曲滚滚声浪中,声势浩大的全校运动会在南北两个操场上拉开序幕。30多个班的运动健儿一个个活跃在运动场上。有的如猛虎下山;有的如蛟龙出水;有的如金刚擎天;有的如飞燕凌空。王桂兰的短跑如风似箭;张兰英的长跑遥遥领先;张民生的标枪横空出世;李养林的双杠优美干练;王群龙的全能一举夺魁;六零乙的同学喜地欢天。毕业照上那面“总分第一”的锦旗自然地挂上了我们教室的墙壁。 忘不了,勤工俭学硕果甜。 那时1960年的春天,我们班的自选项目是柠棉皮绳。当时所用的一台重要:“设备”叫“轮子”。“轮子”,是在用木条钉成的一对“十字架”中心穿轴而过能够转动的简单机械。拧绳时,左手拉着套在“十字架”上的绳条作圆运动,右手要不停地适时添加均匀等量的棉杆皮以接续前进。只有左右手在角度、力度、速度、料量的同步要求中达到有机的配合时,才能给绳条旋拧上一定的聚合力,生产出合格的棉皮绳。然而,我们聪明的小同学竟然掌握了拧绳子的复杂工艺。记得那时,每到劳动课和课外活动时,我们在劳动委员崔荣直的领导下,七八个“轮子”在我们宿舍门前一字排开。端水的端水,泡皮的泡皮,拧绳子的拧绳子,递棉皮的递棉皮,那繁忙热闹的场面,真像那《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中八路军战士“手摇着纺车吱咛咛,吱咛咛,嗡嗡嗡嗡吱,纺线线呀么呼儿嗨”的景象。此后,还真没想到,我们用汗水换回来的人民币买文具、办伙食、买电影票。我们人人还感受到穿上那不掏钱的红背心的喜悦和自豪。 忘不了,淘尽黄沙始见金。 1958年,国家为了实现1080万吨的钢铁生产指标,举国上下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大炼钢铁的热潮。 户县一中千余名师生参加了渭河滩上“浪铁砂”的伟大壮举。学校的大本营驻扎在渭丰乡的定舟村,我们班住宿在善慧小学的大礼堂。每天,师生们两头不见日地背着干粮战斗在十几里长浪铁砂的广阔战线上。 浪铁砂的第一道工序叫“采矿”。大同学们拿着铁锨,沿着水平方向小心地一层层削去含铁不多的黄沙。当一旦出现黑色的“云状”图案时,大家就激动地叫起来“有矿了,有矿了!”然而,这种“云状”的物质并非每次都能令人满意。有时,尽管黄沙翻下几十公分,坑径达到两米多,但却不是“富矿”,这时“采矿人”只好重新“踩点”。有了“铁矿”以后,第二道工序才叫“浪铁砂”。浪铁砂时,先要給盆内盛上少一半“铁矿”,然后淹上不满一盆河水,两手端着盆,左右不停地摇荡,摇荡。摇荡时,必须要有把握地将比重轻的沙子用水轻轻地溜掉,尽量将铁砂保留在盆内。一盆水溜完,再淹上一盆水,淹上水再去接着摇。我们就这样十次八次地重复着这摇呀摇、溜呀溜的程序,直到一盆铁矿中的沙子一层层地溜完、盆底留下一小碗、甚至是一手心真正的铁砂时,大家的脸上才露出喜悦的表情。 每天我们“浪”成的“铁砂”堆成堆。然后把这比重为7.8克/〔厘米〕3 =7.8吨/米3的"铁砂"运回营地,途经五六里的土路,那种"蚂蚁搬泰山"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师生们就是这样抱着一颗爱国之心,迎着寒风,踏着冷水,浴霜奋战。在一个月的初冬季节中,勇敢顽强地经历了一场 “浪铁砂”的战斗洗礼。 几十年过去了。我常感叹,当年的师生们破天荒地学会了“淘尽黄砂始见金”的高超技艺,真不简单!有时想起,我还真想约几位当年的老同学领上我的爱孙,到渭河滩上再“浪”一次“铁砂”! 【文物四】1960年7月23日毕业证书 毕业证书用一张31.3×24.6面幅、100克的单道林纸彩印而成。红、黄、蓝三色组成的链条形图案构成一个长方形大花边。长方形顶边的中心印着由齿轮、麦穗、五角星组成的国徽,国徽两边是左右对称的四面国旗。长方形底边的中心印着一本展开的书本,书本上面摆放着交叉成“X”形的蘸笔和铁铲。米黄色证书版面的中心,以朦胧的背景横向显现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八个白色大字。与这八个大字同时辉映出来的是,用淡绿色色彩绘画的一台联合收割机在收获庄稼时的场景。 证书下面盖着“鄠縣第一中学”的校印和校长杨瑞安草书大字条章。证书引人深思的是,在本人一寸照上面加盖着直径为3.3厘米“鄠縣人民委员会”的钢印。“鄠縣人民委员会”就是今天的“户县人民政府”。 毕业证书不愧是一件构思精妙、寓意深刻的教育载体。它形象地展现了毛主席“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内涵。看着这张庄严的毕业证书,我不禁想起母校当年一个个代课老师认真教学的情景。 语文老师柏生尧,挺拔的身材,偏分头。他讲解字词句详尽周到,他黑板写字一丝不苟。他是本地长安县人,但他在台上台下运用普通话的精神让我敬佩。至今,我还记得他给我们上第一课《毛主席词二首》的情景。他用清亮、悠长的音调读着“清平乐”、“菩萨蛮”的课题。从他口中喷发出来的这六个字,真像那错落有致的切分音节奏形成的美感。 化学老师郭印绶,高大的个头,明亮的眼晴,额角上挂着一缕卷发。他曾经给我们上过一段物理课,他把神秘奥妙的电磁原理讲得直观生动,他那硬朗秀丽的板书井井有条。在那令人入迷的课堂里,我脑海里多少次萌生过当个科学家的念头。我感叹,那时偌大一个户县一中的教育主任,还在毕业班的前沿阵地上伏身作战。 我们的代数老师,也就是我的班主任张德琴老师。他个头不高,行动干练,讲课条理分明,层次清晰。每讲完一个习题,他总是耐心地问大家听懂了没有。那个同学有疑问,他就走那个同学的桌前耐心讲解。他讲课时多次出口“就是这个精神”的惯语,常为同学们在背地里善意模仿。 张老师是一个性格随和、谨小慎微的好老师。2008年4月12日,我们初六零乙班以贾稳通、李新林、张红林为首的30多名同学,从四面八方赶到秦渡镇为张老师祝寿。张老师声调清朗,思维清晰,他能叫出每个同学的姓名。在祝寿式上他热情洋溢地向同学们作了半个多小时的忆旧感怀式讲话。聚会结束后,这位87岁的高龄老人,单独留下我,还为我在五十三前所受的一段委屈表示歉意。这一天,同学们仿佛回到了当年那个团结友爱、热气腾腾的班级体。 1960年7月,我在户县一中完满地完成了初中学段的学习任务,我以录入高中有余的分数被保送到户县师范上学。 在户县师范,我成为一名担任学习干事、而且音乐出众的优秀生,此间,我意外地收获了一批有趣的课外读物,那就是上一级毕业、已经走上教师岗位的一位女同学主动寄来的十几封情语信。有的长达五页信中不乏学习、工作、人生话题,故同我的奖品保存至今。我深知,我的优秀离不开我在户县一中学习时打下的坚实基础。 件件文物一中情(下) 4 T, j# `$ B& y3 }9 U) _5 b9 }
7 w7 x: \6 r9 U7 q4 S/ x( Q
+ H9 Z, B8 Z4 Y. T, q# P5 o/ I1962年5月,户县师范学校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全体学生回乡支援农业。庆幸的是,一年后唯独我被录入户县一中高中六六级读书。这段二次进校、身置熟悉而又新鲜的母校怀抱学习的经历,又给我增添了一层一中情怀。
【文物五】杨根喜老师一寸照 这张照片,是我上高一时班主任老师送给我的爱心,我牢牢地记着他的形象。杨老师中等身材,白净的面庞闪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他上物理课精讲多练高效节时。他徐步缓行在教室的走道,脸上挂着微笑,精炼明了的话语句句灌入同学耳中。他温和的目光时时对视着每个同学,同学们的注意力被他紧紧吸引。他布置的道道课外趣题,让我们思路顿开,久久难忘。杨老师班管工作深入细致。早午饭经常来教室,手里的讲义夹记录着同学们的每一个表现。他笔下的记录真像文言文篇末的注释,套着圆圈的序号一个接着一个地填在各人名下。 遗憾的是,杨老师早逝了!他再也不能参加母校的校庆了!我向他虔心祈祷。祈祷之际,我想起了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底片的谢章老师。 谢章老师个头不高,圆圆的眼睛谢着顶。他是户县一中多年的总务主任,我是高六六级二班的生活干事。有一次,我们班的黑板刷毡毛磨得不能用了,我来到谢老师的房子以旧换新。谁知他却拿着一把钳子对我说:“这还能用,你过来。”于是,他让我用手捏着板刷的边,他用双手握着钳子的把,用着劲将四边的铁皮一下一下压低。果然毡毛露长了,板刷能用了。我心里不时地嘀咕:“想不到,想不到!”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谢老师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谢老师不愧是户县一中的“好管家”! 【文物六】两张《通知书》 【文物七】一首俄语歌 那是我1963年上高一时两个学期的通知书。一张十六开(26.5×18.7厘米)的黑黄色薄纸,蜡板油印而成。一张暴露着麦草丝,一张透露着“雪花洞”。挤挤纳纳的操行评语填出了方框,椭圆形印章盖出的“鄠縣第一中学教导处”的红字,显现在通知书的右下角。《通知书》通知着“学费3.5元、伙食费5元”的事项。《通知书》罗列着当时的课目“政治、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俄语、生物、体育。” 我端详着自己一门门课程的成绩。突然,“俄语”两个字定格在我的视网膜上。俄语,读起来音韵响亮,写起来华丽多姿。此时,我忆起了我学习俄语时一位关心过我音乐创作的老师。这就是给高六五级教俄语的张家声老师。 张老师大个子,放脸庞,待人热情。他常在教员休息室里弹风琴,吸引着我在门口观望,慢慢地我们成了乐友。那时,我的课本上有一首短诗,它的汉语意思是: 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 我们的祖国多么伟大。 我们热爱我们的祖国, 我们歌唱我们的祖国。 这首诗感动了我,我大胆地采用了苏联音乐的风格把它谱成歌曲交给张老师。张老师看后饶有风趣地唱了又唱,然后详细地给我讲解了安排俄语音节的方法等等。后来,这首歌曲还在张老师的班里唱了起来。 今天,为了让母校当年感受过俄语的师生们回味分享,现将这首俄语歌曲附后。 我们的祖国 1=G# M* Z( I$ C0 n; I/ M ^
4∕4
3 e$ X* k$ t# d) P5 o1 v% {$ G7 ?& T' V5 a8 j
俄语课本词 热情、自豪地
% Y& y0 H4 }' P* I3 T4 y% H" m. @ I9 p
4 a9 I8 m" L1 m' B& Y& F鲁钱义5 I) Q3 b0 O# a; |# j- K, H% ~+ {
曲 (歌曲曲谱已经打印,只因俄语单词作者顾虑写不准确,望校友们将译文传来,有谢,电话:15332366374) 【文物八】两本语文课本 【文物九】三本作文本 课本,米黄色的封面,上面印着五行红字:“高级中学课本、语文、YUWEN、第一(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清素简洁的封面再无其他装饰。空白处是本人竖向写下的三行钢笔字迹,“户县一中,鲁钱义,高六六二”。两本书的背面,显示出“80千字,0.32元”和“83千字,0.34元”的定价。书中多处空白地方记录着老师课堂上补充的箴言名句。 三本作文本。一本为暗格顶装,两本为方格边装。纸质大概均系20克白色书写纸。三本作文看封面其貌不扬,但当你揭开时,它会展现出一个由红蓝色块和色线组成的“花花世界”! 我们的语文老师叫赵昌济,也就是今天被人称为“校园诗人”的初红。赵老师高挑的个子,稍瘦的瓜子型脸庞,白嫩的皮肤,走起路来有点像小旋风似地。那时,他刚从师大毕业,讲课时的教态有点不大自然,但他讲课能抓住课文中心,能把重要词语讲透讲细,他引用的各种辅导资料鲜活生动。他讲课,同学们爱听爱学。 令人称道的是,赵老师的作文批改别具一格,我常用“井井有条、文采横溢”来概括。我得到过几次他给我写下的满页语评,他的评语如同一篇抒情散文。在他道道红笔的牵引下,我的几篇作文曾被刊登。赵老师给我批改的三本作文,我珍藏了48个年头。多少语文教师阅读过,多少诗朋文友欣赏过,多少文学青年惊叹过。 是她深厚的学养、优美的语言、俏丽的文笔熏陶了我,令我从那时起走进了文学的园地。今天,我用格律体写作的多首诗谜和藏头诗,已由中华诗词出版社编录于《当代咏户县诗词选》和《上林放歌》大本书中。 我感叹,我作文本上那一串串红艳艳的评语,是诗,是画,是户县一中教师汪汪汗水和心血的见证! 【文物十】户县一中教师合唱队队员名单 【文物十一】本人谱曲被推广歌曲 教师合唱队队员名单,用蜡纸刻印在一首二部合唱歌曲空余的半页纸上,黑色的印油显现着张克午老师硬朗而张扬的笔迹,这张歌页装订在我当时收集的“户县群众歌咏活动指导委员会”1964年元月推广的一批歌页之中。那时,全国上下开展起一个革命歌曲大家唱的群众活动,《户县各界群众歌咏演唱会》在户县体育场拉开帷幕。 马义源老师胸前的那架全县唯一的银灰色德国造手风琴,在舞台上发铿锵清脆的和弦;李永瑞老师领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歌中“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高音拖腔气荡山河;由张崇德、杜国斌、薛竹林、陈莉莉等老师组成的53人的合唱,赢得了几千人的掌声。 那时,我担任王海燕老师组织的学生合唱团指挥。每到排练时日,各班同学争先恐后地来到北院的食堂大厅。“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革命时代当尖兵”那一首首昂扬豪迈的歌曲,激励着同学们在全面发展的大道上奋发勇为。此时,我这个音乐幸运儿为词作家洪源谱写的《革命的火山大爆发》,还被户县文化馆用蓝色印油印发推广。 几十年来,我把这首被推广的歌曲和印有一中教师合唱队队员名单的那首合唱歌曲放在一起保存至今。 “物质可以变为精神,精神可以变为物质”。我感叹!当年户县一中师生们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时代主旋律感召下,焕发出来的热能,绝不亚于在“一切向钱看”磁场下产生的引力。 【文物十二】一张骑缝《修业证明书》 证书是用暗蓝色粗纸手刻油印而成。上面洒满着教导干事赵得鳞老师飘逸秀美、独具一格的字迹。证书上填写着本人在校修业的时间和各科成绩。在“1964年10月28日”签发时间的字样上加盖着庄严的“鄠縣第一中学”校印,校印后面是校长“杨瑞安”三字的条形印章。这张26×26.5厘米的薄纸,在我手中有着几袋面粉的重量。 那时我和弟弟同在一中上学。在那凭劳力挣工分的公社化年代,母亲供给我们两个人实在困难,于是暑假里我向学校领导贺知良老师提出了休学教书的请求。想不到在开学后的学期中间,从当时的文教局传来了让我如愿以偿的消息。我带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办理了“休业”手续。 班主任杨根喜老师为我安排了欢送会,同学们带着喜悦的目光热情地为我祝愿。团支部委员蔡秦良、李养森为我写下诚恳的祝语,林根成写下几十行长诗。其中赵昌济老师的赠言更富理性和激情。 钱义同学: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无论是歌、无论是诗,都是炸弹和旗帜;歌手的声音,可以唤起阶级。”想谱出最新最美的音乐,思想要高,生活要深,艺术要精。希望你永远珍藏着伟大的理想,并脚踏实地,发愤图强。 有志者事竟成!你的老师殷切地期待着你。 昌济1964.10.28于户县一中 会后,石有铭、赵森茂、陈甲魁等十几名同学们把我从高中部的北大门送上路,从此我走上了在那个年代被人羡慕的公办教师的岗位。我感谢那个清明温馨的好时代,我感谢这般为我哺乳放飞的户一中。几十年来,我把那个记录着师生情谊的日记本倍加珍爱。 文物、文物,太多太多的文物。五十四年前山景明美术老师指导我刻成的两枚印章;我经手的13名贫寒生领取助学金的印章清样;七十年前户县一中首任校长李康伯老师给我批改的代数作业本…… 1968年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时,我收藏的由母校高六八级学生张炳秀执笔起草的、代表50万户县人民心声的《给毛主席的致敬信》铅印稿。我保存着2002年户县一中元旦晚会我担任评委时的节目单。 时间,像历史长河奔流不息。 几十年过去了,我常思念我的母校。是母校给了我知识和觉悟,是母校给了我前途和今天。然而我没有做出令母校引以为豪的业绩,反而,我字当头,好大喜功,莽撞行事,伤人感情等行为常为人们厌恶。我惭愧,我懊悔,我反思,我自责……我应该履行一次明心见性、抱元守真的蜕变! 欣慰的一点是,1984年5月,我在母校的校园——后来的户县教师进修学校,经过函授学习取得了陕教院颁发的汉语言文学专科文凭。欣慰的另一点是,1988年9月10日6点10分,我的一片心声在母校——后来的户县教师进校的高音喇叭中10分钟传出。那就是西安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我为第四届教师节所写的感怀信和谱曲的《献给教师的歌》。那天,我多么希望户县一中当年教过我的老师们在那遥远的地方也能听到。欣慰的再一点是,1996年我先后被批准为西安市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实现了户县一中音乐老师对我“好好学,将来当个音乐家”的期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校70周年校庆的脚步响入耳畔,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那就让我敞开胸怀,预告给母校一个学子的心愿,这就是我伴30年教学活动撰写的诗、文、歌、谜《低谷流韵》个人专辑,能够给母校的图书馆增添一个光点,我期待它早日面世。 那就让我放开歌喉,唱一支由户县人作词谱曲、已与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作品同编于《陕西旅游歌曲精选》中的歌,这就是我一生的音乐代表作——《请到画乡走一趟》。 那就让我高举手臂,提前为母校七秩华诞的召开,献上一束蒙着面纱的“魔幻鲜花”,这就是我根据校庆专刊《多彩一中》版面常现人名姓氏,编写的《校友联谊谜语》(附文末)。 历史的车轮驶进了21世纪的畅想时空,户县一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赏心变化。广大师生正以氢氧聚合般的热情和鲲化为鹏的动能,朝着那更高更远的目标腾跃。 我相信,我的母校——户县一中,她定能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后附: 校友联谊谜语二首 (一): ~# {; P$ s$ |/ r2 b
(二) 四笔难成圆,6 w5 R1 D# z" H) _1 m; P5 Q
天地万物灵, 三笔好带钱。$ i0 }& [1 D! ^8 N
9 I5 X$ i3 Y! N# l; X
创富寻大能。 左写声声见,3 e! c2 R& V" t( q. W0 I
母爱立身现, 右写热团团。 w' U4 S: c7 Q* i" S1 @
百万寸草情。
) C7 h! D3 W( c) s6 W1 L
! n( V/ @" S U0 H(打三字)
) z* o3 E; x1 y4 h" Y* |/ f' M% D9 p0 ^5 H$ T& @7 q6 C
(打二字)
(注:为尊重校友自信心,为调动各位思维兴趣,故将谜底排于作者简介文末 。) ) Z- x5 h8 g: i( l# x/ O
写于2011年6月23日鲁钱义 【作者简介】:鲁钱义,男,户县甘亭镇西郭村人,1943年2月出生。1960年于户县一中初中毕业。1964年10月,由户县一中肄业教书,主要担任中小学音乐、语文教学。1984年取得陕教院“汉语言文学”专科文凭。发表诗、文、歌、谜各种作品近百件。现为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户县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联系电话:15332366374。 谜底五字为:方、万、耿、仝、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