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迷雾 文/靳应禄
8 x3 I* }+ \+ g: Q' P) R( I+ F5 t1 l 取这个标题有两个含义,一是高冠瀑布冲击潭水产生阵阵霁雾;二是高冠潭的深度和潭水的去向像迷雾一样不清楚。 有一副对联对高冠这样描写:飞流击潭,霁雾缭绕,是晴恍若雨;临溪观瀑,凉风拂面,盛夏却如秋。且不说这副对联对仗如何,单看内容,可谓真切、形象。 位于秦岭北麓长安户县交界的高冠有三个称谓:一曰高冠峪;一曰高冠瀑布;一曰高冠潭。叫高冠峪,说明其位置在山口;叫高冠瀑布,是因为源于秦岭深处、长约百里的高冠河沿陡峭的山峰泻下,流水似箭一般,是实实在在的飞瀑;这股飞瀑落地之处形成一个潭,该潭很罕见,既惊险,又离奇,所以多称此处为高冠潭。而当地人则笼统以高冠叫之,彼此间心领神会,心照不宣,觉得更为确切。其涵盖以上三个名字即峪、瀑、潭三个景点。 雨后的高冠,溪流湍急,尚未进山,远远就能听见水冲击石头发出的音响。拐进峪口,便见瀑布如一条飞龙扎入深潭,其发出的隆隆响声在山谷回荡。近距离俯身探视,只见烟雾缭绕,朦朦胧胧难看清晰,却觉得天旋地转,立脚难稳,晕晕乎乎地好似进入传说中的八卦阵一般。潭水被凌空直下的瀑布撞击后生出的霁雾好像给峪口罩上了神秘的纱帐,使人难识其真面目;站在溪旁,顿觉凉风轻拂面,雾雨润心田,盛夏的酷热,此时此地已荡然无存,怡然中,能受享这晚秋般的凉爽,自然十分惬意。 这儿更为稀奇的是观不见底的高冠潭,不知为什么进水多出水少,枯水季节则只见进水不见出水,是为千古之谜。而潭中之水,由于飞瀑的不断穿入,使得潭内产生流速极高的漩涡,一般水平的泳者在这儿是无法适应的。听当地人讲,从没听过掉进潭的人有生还者,所以这儿又是殉情等自杀者们的“天堂”。有一年,一位游客因救他人而淹没潭中,由于是见义勇为,上级有关部门调动了北海舰队技术顶尖的潜水员前来打捞其尸体。问及潭内底细,这位潜水员也说不清,道不明,只是频频乍舌,连呼惊险,说下潜了大约七八十米也未探着底——很显然,这儿有一条深不可测的暗河。 借工作之便利,笔者从当年苏联援华专家的相关资料中知道(在后来的钻探中得到证实),原来秦岭北麓地处断层地带,涝河出山之水从这儿钻入了地下,又在十里之外的下游涌出——这就是户县“天桥”这一地名的来源。推此及彼,与“天桥”处同一纬度相距仅十几公里的高冠地质结构也当如是。这也是秦岭北麓的平原地带泉水较多的原因。而关中平原得天独厚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亦是这个原因。从这儿说开去,关中的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亦可在断层地带上大做文章。此是另一个话题。 联想起民间“高冠丢了桶,禹王庙(地处下游)捞起”的传说,虽说无从证实,但流传甚广,估摸不是空穴来风,且合乎逻辑思维,似可相信。而掉进高冠潭的人其所以难得生还,甚至连尸体都不容易浮上来,除了漩涡的向心力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水往深处流动的强大惯性难以抗拒。 飞瀑入龙潭,击水成涡漩。迷雾由是起,潜流隐高冠? (作者系兵器部惠安史志编辑,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户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被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聘为民俗文化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