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如何完成垃圾突围(图) 来源:西安日报
河流沿岸是农村垃圾污染的“重灾区”。 核心提示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增长,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拥有干净、整洁的生活空间成为农民们的一个新愿望。这不仅对人们观念里农村“脏乱差”的形象提出了挑战,也让如何保持环境卫生、改善居住条件,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日益凸显的重要课题。 记者 蒋黛 实习生 南极 文/图 垃圾成农村“短板” 整治迫在眉睫 最近几年,西安的新农村建设可谓卓有成效:农村的道路更平坦宽阔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条件也不断改善;不少农民盖起了新房子,添置了新家具家电,甚至购买了自己的小轿车……农民们吃好了、穿好了,生活条件富裕了,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逐渐多了起来。 6月初,通过对西安近郊的农村进行走访,记者发现,如今,虽然西安周边农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部分区域,仍然存在着“垃圾围村”的现象,不仅有损村容村貌,也给不少村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困扰。 在长安区的随机走访中,记者注意到,在部分村子里,村民日常倾倒垃圾的地点,是位于村口的一个大型垃圾箱,或许是因为长时间未曾清理,大多已被装满,溢出来的垃圾随意地散落在四周。有些村民索性直接将垃圾倒在旁边,时间久了,就以垃圾箱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小型垃圾堆,使周围环境显得十分脏乱。在北崛垛村附近,从子午大道一拐到进村的小路,路边的一处空地上不仅杂草丛生,且地面四处散落着塑料袋、空瓶子等生活垃圾,一层层堆叠着,看起来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清理了。天气渐热,老远就能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记者在路边拦住一对母女模样的村民询问时,这位母亲说,这里已经成为了附近村民的一个公共垃圾场:“村里人平时有生活垃圾都会往这里倒,既没人管也没人清运,我们也觉得既不好看,又不好闻,但垃圾实在没处倒。如果这里垃圾堆得太多了,就会点一把火,把它焚烧掉。”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民从过去的分散居住向不断聚集的方向发展,垃圾的产生更加集中化,也就更难通过自然手段降解。”谈起“垃圾围村”的危害,西安市固体废物管理处总工程师郭随宝忧虑万分,他告诉记者,农村垃圾的随意倾倒、堆放,对于土壤、河流、地下水的污染,都是十分严重的。“这种危害在短期内体现的并不明显,但具有累加的效果。如果不提早下手,及时处理,等对环境产生实质性破坏时,就为时已晚了。到那时,无论是治理还是恢复,都将非常困难。” 郭随宝说,农村垃圾中含有大量尘土、粉煤灰等无机质,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低,比城市垃圾更适合填埋:“如果能在农村设立垃圾台或中转站,及时将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无论是对改善农村环境,还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户县模式:让日产日清成为常态 在户县广大农民中曾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街道没有绿化带,美化环境靠种菜;垃圾倾倒河堤内,处理全靠发洪水。”多年以来,将垃圾倾倒在空地上、河流两岸,任由其随风吹、随水流,曾是户县农村居民处理日常垃圾最主要的方式。“从前很多村子里,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垃圾堆,河道里没水的地方就有垃圾,风一吹,塑料袋满天飞,到了夏天,更是又脏又臭。”户县四城联创办农村环境管理科科长李君堂说,这不仅深深困扰着群众,也让管理者伤透了脑筋。 从去年年底起,为了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提升软实力,户县开始着手下大力气,对农村整体环境进行整治,半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月初,记者来到户县甘河镇胜利村时,一进村,平坦的道路、整齐的绿化带和一尘不染的环境,让记者眼前一亮。在胜利村内,很多居民的家门口角落里,都摆放着一个式样相同的圆形提桶,上面写着“爱护环境,爱我家园”的字样,桶内大多空空荡荡。村民王望民告诉记者,这个提桶是村里统一配发的,家家户户都有:“每天只要把家里产生的垃圾清扫到一起,倒进这个桶里,早上将桶放在家门口,很快就有保洁员来将垃圾收走。”王望民说,如今自己已经形成了习惯:“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垃圾桶放到门前去,再顺便打扫一下家门口的卫生。”这样一来,房子的里里外外都干净了,而马路上和街道两旁,则有专门的保洁员予以清扫。记者注意到,在胜利村的每一个路口处,都竖立着一块标示牌,上面写着道路的名称以及负责道路卫生的保洁员、监督员姓名。村里的垃圾统一收集后,则由保洁员负责运到村东边的小型填埋场,统一填埋处理。 不仅仅是胜利村,如今,户县县域内的500多个行政村,几乎家家都有垃圾桶,村村都有保洁员。而垃圾清运形式,也大多和胜利村相类似。户县四城联创办公室副主任肖毅军告诉记者,这种形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做到了日产日清:“每天都对当日的垃圾进行清理,边扔边埋,避免了堆积的现象,也避免了暴露在外散发异味、招惹蚊蝇。”肖毅军说,对于农村垃圾而言,这种方法非常实用,推广之后,对于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按照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的要求,现在我们已基本上做到了集中收集,但要做到集中处理,则还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支撑。”肖毅军坦言,如今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尚且没有达到全县统一处理垃圾的目标:“利用村里的小型填埋场,毕竟不是长远之计。要做到统一填埋,首先需要有一个容量足够大的垃圾填埋场。”如今,户县的大型垃圾填埋场已经在建设当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户分拣,村收集,乡镇拉运,县处理”的运行机制,将会更加完善。 克服困难 让农村一直整洁下去 “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不仅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更符合民生要求,是一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革命性"行动。”西安市四城联创办公室副主任李成刚说,在农村进行环境卫生治理,比起城市有更大的难度,而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很多政策要推进和落实,都具有一定的困难。在有些地区,一个村里的居民,互相之间离得非常远,要开一次小组会议,人员都很难凑齐。”李成刚说,这种情况在山区尤为明显,这就需要基层干部灵活应变,采取多种方法,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保证所有村民都能从中获益。 “在工作中,我们还发现,改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是环境卫生整治中的一项艰巨任务。”李成刚表示,虽然大部分村民对环境改造拍手叫好,但也有少数群众依然固守着原有的观念:“有些群众觉得原来也"好着呢",依然保持着多年来的习惯,仍有乱丢垃圾的行为。”李成刚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宣传教育、制度管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作的推进,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环境整治的好处:“没有人天生就不爱干净,如果村里的每个角落都干干净净,路边随处可见垃圾箱,我相信人人都能改掉随地扔垃圾的习惯。” “总而言之,这次行动的推进不是一朝一夕,需要一个过程。”李成刚坦言,保护环境卫生的口号,在城市已经喊了很多年,城市居民早已习以为常。但在农村,却是近几年才提出,在大多数地区,还没有成为常态。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如何做到既保护农民利益,又取得切实效果,也成为了管理者不断思考的问题。“没有经验,也没有先例,很多做法都是在进行探索和尝试,难免会走弯路。” 令人欣喜的是,上月中旬,西安市政府下发了《西安市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被李成刚主任称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行动纲领”。《意见》中所提出的工作标准和要求,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仅对整治工作提出了"八有"、"八无"的具体标准;对垃圾清理人员、设施进行了数量上的规定;而且对从前分工不清,责任不明确的部分,做了进一步的职责分工。”李主任说,更重要的是,《意见》对整治工作的经费保障也做了安排:“其中提出,综合整治工作资金的筹集,采用区县政府投入为主,乡村和村民集资为辅的方式,由市政府给予一定支持。并对建设保洁设施、雇用保洁人员的补贴方式及数额进行了明确规定。”他表示,经费保障是进一步推进整治工作的基础,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建立起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机制:“环境卫生整治不是一次临时行动,而是要通过这次行动,让保洁设施成为农村的基本设施,让保洁员成为一个长期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反弹,让农民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也让农村永远干净、整洁下去。” 作者:蒋黛 南极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