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梵之滇红 于 2011-4-30 15:38 编辑
宋代高僧法演禅师,俗姓邓,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他三十五岁时正式出家,认真研读佛家经典。他勤奋好学,凡要疑难,必多方求证。法演在东京慧林院照宗本禅师座下参学时,听到过一则公案----- 有一个僧人问兴化禅师;“四方八面来时如何? 兴化禅师道;“打中间底。 那僧人一听,便向兴化禅师行礼。 兴化禅师又说:“我昨天去村子里赴歌宴席,途中遇到骤风暴雨,幸好在古庙里避过了这阵雨。” 法演对这则公案无论如何也参不透,就去向圆照宗本禅师请教。宗本禅师说:“这是临济宗的因缘,你要去问临济门下的传人才能明白” 于是,法演辞别宗本禅师,去参谒浮山法远和尚,向他请教这则公案的奥义。法远和尚说:“我有个比方,就告诉你吧!你就像个三家村的卖柴的汉子,你拿个扁担,站在十字街头,向人打听,中书堂今天再商量什么事?”卖柴汉子打听朝廷中书堂的事,不是管得太宽了吗?法演有点不太明白,自忖道:“这样说的话,他不能帮我了却悟道的大事。”因此他心里不免懊丧。 在法远和尚座下呆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法远和尚告诉他:“我老了,恐怕让你虚度光阴,你可去投奔白云。这个长老虽然是后生,我没有见过面,但见过他颂临济三顿棒的话头,有过人之处。一定能帮你完成大事。” 法演知道,法远和尚所说“白云”,是指白云守端禅师。于是挥泪告别法远和尚,去参谒白云守端禅师。他首先向白云守端请教一个“僧问南泉摩尼珠”的公案是:一个僧人问南泉普院和尚:“摩尼珠人们都不认识,如来藏里亲自收得。请问什么是‘藏’?” 南泉和尚说:“跟你往来的就是‘藏’。” 僧人又问:“不往来的如何?” 南泉和尚道:“也是。” 僧人又问:“什么是摩尼珠?” 南拳和尚就叫了一声那僧人的名字。僧人答应一声。南泉和尚就说:“去吧!那你没有领会我的话。”僧人因此开悟。 法演刚讲完这则公案,白云守端禅师便大声呵斥他。于是,法演当下便大悟了,随即向白云守端禅师呈上一谒:“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白云守端禅师看后,给予印可,也就是承认他已开悟,并命令他掌管磨院里的事,磨院是专门负责碾磨谷物的。 有一天,白云守端禅师为了开示法演,来到磨院,对法演说:“有数禅客从庐山来,都有一些领悟处,教他们谈心得,都说得有头有尾;拿话问他们,也能明白。教他们说谒,也说得。只是不在悟中。” 法演大为疑惑,心想,人家既然已经悟了,说也说得,明也明得,怎么会不在悟中呢? 此后,法演一心参究这个话头,几天后,一忽然大悟,于是将从前当做宝贝来珍惜的种种知见,境界,一时全部放下。他欣喜若狂,一路跑着去见白云守端禅师。 白云守端禅师一见他手舞足蹈的样子,便知道他已大悟了,一笑而已。 学佛明道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一次一次的小悟。如果小悟后不能放下,而是觉得自己领悟的东西必然如此、只能如此,那么这又成了阻挡我们前进的一个障碍。 比如,生活中有很多格言,“求人不如求己”、“无毒不丈夫”、“好心没好报”,等等,这都是人们小悟后得出的经验之谈,但如果被这些小悟所阻,就无法打悟人生。 再比如我们在股市中,07年下半年悟到持股好于短线,然后08年初开始持股,结果大亏深套,08年末悟到短线好于持股,于是09初开始频繁于追涨杀跌,结果还是又不如持股不动。这也是典型的小悟后不懂得放下而让小悟成为了障碍。 只有懂得后退才能进步,只有懂得放下才能看开,也如股票只有下蹲才能更好的突破,只有不断倒空杯子、丢掉得到的物或者悟,才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