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37|回复: 2
收起左侧

《宋朝第一状元杨砺》阅后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29

积分

初出茅庐

Rank: 1

积分
29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挂在人们嘴边极普通的一句口头语。不过,你可不要因为它普通、土气,就小觑了它。因为,话土理正,寓意深刻。它在提醒世人:为人处事要谦虚,低调,切莫自我膨胀,骄傲自夸。

千百年来,正是这句蕴含警示意义的口头语,让谦逊成为华夏民族做人的美德,代代秉承,留传后世。然而,尘世之上,百人百性,脾气各异,毕竟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总有天赋异禀的反潮流者,不考虑什么传统美德,网顾社会舆情,非要充当王婆,执意自夸,任你天王老子也拿人家无可奈何。

我这人没甚城府,心里头不擱事,肚子里有话,便非说不可。如若不说,会如鲠在喉,憋得难受,甚至坐卧不宁。借近日无事,闲得声唤,叼空儿给大家讲一个新版王婆卖瓜的故事,一吐为快。

事有因果,话有先后,大凡讲故事,必定有先讲和后说之分别的。就拿王婆卖瓜这故事来说吧,究竟是先讲王婆呢,还是先说其瓜?思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应该先说说王婆所售卖之瓜为好。理由是,假如人家王婆同志所卖的瓜香甜可口,货真话实,不妨让人家夸上几句,又有什么不好的呢。而倘若恰恰相反,其所卖之瓜,不香不甜且难吃,那这位王婆就是言过其实,涉嫌售假,就要受到谴责了。鉴于此,我们就先论其瓜,后说王婆其人吧。
# p" U/ Z4 k4 M秋日,与乡友刘先生电话聊天,得知庞光镇出了本名曰《宋朝第一状元杨砺》的新书。且目前新书发行庆典活动正在庞光镇杨家堡村隆重举行。被其声势浩大,场面火爆之情景激励,一时心动,便鼓动刘总,一道驱车前往现场。

其实,说心里话,我这人内向,对热闹兴趣不大,只是意欲购得一本好书,一睹为快,故而积极踊跃。


% l$ n$ d* q, n: j9 o0 d9 t       我爱阅读,并非好学,只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少年时文化娱乐活动极度匮乏,业余时间没法打发,不得已而书中取乐,时间久了便爱上了书。再说,我本庞光本地人,老家距离杨家堡村只几里路,可谓抬脚就到。出于对宋朝第一状元杨砺的无限敬仰,故少年的我,曾近距离瞻仰过地处杨家堡和东炉丹两村之间的杨状元陵墓。/ ?* l5 Q& c9 y. U5 W# F) G4 l0 [
       状元杨砺的成功登顶,他不仅是庞光人的荣耀,也激励了当地几十代读书人发奋图强,从而成为庞光地区乃至户县域内古今文化人的灯塔,照耀着莘莘学子们的成才之路,状元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庞光人的骄傲。故《宋朝第一状元杨砺》一书的隆重面世,毫无疑问,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大事,致使喜欢阅读的人们闻之欣喜,趋之若鹜。" r7 ~: N7 e7 ~* x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一行三人便从西安赶到庞光镇杨家堡。
* f/ R* G' n) M2 `0 m7 S0 }: L% w      进入现场,果如传言,这里阳光明媚,秋风送爽,旌旗飘飘,锣鼓喧天,人如潮涌,热闹非常。坐南向北面对广场的戏台之上,助兴的秦腔剧目即将上演;台下,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喜气洋洋。位于剧场西侧的新书发行处亦人来人往,络绎不绝……4 L! Z% k* g- N3 p( C
       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欢乐景象,令身临其境的我,不由得一阵心潮澎湃,兴奋异常。7 a# q8 g2 e3 M8 m5 t
       我这人一根筋,办事目的性很强。由于一心只想着购书,便顾不得热闹,径直奔向新书发行处。经询价后得知,该书并非卖物,乃是为该书成书前后捐资赞助者发放的赠品。看来,我只需捐资赞助便可获得此书。无需赘言,遂按照捐资最低标准赞助五十元,获赠新书一本。
$ [3 m  H* G3 _" a2 d4 s- \/ i- H      看书于我而言,一为娱乐自己,二为消磨时间。由于长此以往,积陋成习,故每日必读之。少年时,除了必须参与的集体活动以外,大部分业余时间我都与书为伴。成年之后,事情多了,空余时间少了,便把看书挪到晚睡之前。每每头一挨枕,便伸手床头摸书。; u7 S5 }* j: e- M- n: x. Q* G
      多少年来,每遇新书到手,我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故此,当晚我便放下手头在读的书藉,翻看新书。并按照惯例,从浏览目录开始。然而,令我颇为失望的是,阅完目录之后,一种异样的感觉在我的内心晕染。我发现,该书内容不仅涉猎甚广,名目更是纷繁复杂。其虽冠名曰“宋朝第一状元杨砺”,实则却并不是一部名人专著。. v6 s5 t6 u& |4 ~5 R& Q& q+ r5 f
       该书起步追根溯源,从杨砺的曾祖写起,一路下来,写到杨砺的儿子一辈,以及状元杨砺与宋真宗的君臣之缘等系列故事。虽然,有些事与主题有点偏离,但毕竟有粘有连,倒也无可厚非。而将诸如宋太祖“陈桥兵变”、宋太宗继位等与主题无关的历史事件或传说罗列其中,偶以为似有不妥。更何况还将所谓的“地方志记载”、“媒体资料”、“传说”、以及“状元故里”、“庞光村人物记事” 等五花八门的东西收纳其中,便有脱离或冲淡主题之嫌了。) c# |& I8 o) J$ }9 j
       作文这事,记得小时候语文老师一再教导我们,一要紧扣主题,二要语言简炼。所以,我看书颇为挑剔。最反对那些为了达到预定书页或字数,牵强附会地用与主题关系不大甚或用根本扯不上关系的文字滥竽充数狗尾续貂。故此,对“宋朝第一状元杨砺”一书尚未接触正文,便有了心理障碍。不过,虽然我看事待物相信一叶知秋,但理智总在提醒我,切忌一叶障目。所以,便自我安慰,内心还是要豁达大度些好。于是,便静下心来,从第一章第一节看起。; H* S8 T2 U6 i4 B8 a; K9 Z' u
       然而,实话实说,我只看到该书的第一章第二节便不想继续看下去了。原因很简单——兴致索然。
/ t- j7 `" e* `' ]3 G) |9 j       对于我来说,吸引我的是杨砺的生平及其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及其相关历史阶段的丰功伟绩。而绝非缺乏依据不负责任的“推断”、“推知”以及低估读者智商絮絮叨叨地解释、说教和缺少引经据典烦人的所谓“知识链接”。- y) ~  M: Y% Y4 k7 h; M2 B
       毛主席曾谆谆教导我们:“说话要有证据”。& a6 h$ W9 V+ P# i
       对于言史,我认为更应遵循此道,用证据、用典籍说话,准确地还原历史,才是作文的精髓。而在本书,我所看到的好些都是作者臆想中的所谓史实。在这里,我试举几例为证,敬请读者评论。如有不妥之处,请不吝批评赐教。$ ]. a6 Q$ i* ]) J, }& c2 {
       在第一章第一节,作者这样写道:“古代当县令者,必须是进士出身,年龄一般都在三十岁左右。由此推断,杨砺父亲出生时间大约在公元906前后,而杨砺出生在公元931年,此时其父已四十多岁了。由此推知杨砺很可能是父母亲的幼子,必定有哥姐……”
7 s( A! i: j' k- C5 L3 L' _" }) d       在这里,我不知道作者“推断”状元父子年龄结构求证杨砺为上有哥姐的幼子有何用义?就作者先生“由此推断”把生于“906前后”的杨砺父亲和“931年”出生的杨砺按照“年龄一般都在三十岁左右”这么一“推断”,一下子就差了“四十多岁”,却还在继续“由此推知”,颇令人费解。至于编者先生用什么算法计算的状元父子的年龄差距暂且不说,我只想知道,如果像上述那样任由作者先生如此这般地“推断”来,“推知”去,所谓的“史志工作者”郑XX先生的史志作品可信度能有几成?' r# B; l* F+ C
       在第二节,郑先生大书特书杨砺曾祖杨守信:“由于杨守信保驾护驾有功,唐僖宗提拔杨守信为同平章事,位列宰相,成为朝廷二品重臣,从此,杨守信便留在京都长安城。”此情节,按理说应为实至名归,顺理成章。但在这里,先不说作者郑先生不惜用一千五百字对像我这样无知的读者普及“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历史知识时絮絮叨叨的诲人不倦,而是想问郑先生一个问题:“杨守信保驾护驾”立功、加官晋爵,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什么没有标注该事件的发生地和具体年代及其经过?还有该史实载于史书何藉何典?& V1 R" ?2 b. @, f& W: \  `
       这里应当说道的是:史志作品不同于小说、演义,更不是可以任凭作者笔尖游走的传奇故事。它是在证据的支撑下还原历史,是一种严肃且严格的文体。所以,其所描写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必须标明时间、地点,及载于何籍、何典。这是原则,也是常识,作为“史志工作者”的郑先生该不会不懂这个规矩吧?至于杨守信升任同平章事一职,史有记载,毋容置疑。但因何加官晋爵,是否与“保驾护驾有功”有关,却并无注释。这种缺乏证据证明的人和事及其情节,怎能不令读者生疑?8 Y) Z7 X5 Y) `2 p2 O: r1 |( \1 }
       同在这一节,“父亲杨仁俨”条目里,由于杨仁俨在四川丹棱县曾任县令一职,丹棱县属于当时五代十国的前蜀所辖。所以,按照作者的惯例,先给读者普及一下地理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作者这样写道:“前蜀,五代十国之一,辖四川大部以及陕西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湖北西部地区,唐末神策军将领利州刺史王建于公元908年在城都称帝,定都成都。因此地原属三国时期刘备的蜀国,王建便将他的国号称大蜀,后来大蜀国被孟知祥所灭,建立后蜀。王建的大蜀国便被称为前蜀。公元918年王建退位,由其子王衍继位。前蜀历时34年。鄠县当时属于前蜀管辖。”3 v5 o, [8 b8 {) E9 t8 N" U
       鉴于作者郑先生善用“推断”“推知”说事,所以,我对前蜀的政权从创建到灭亡的存在时间及管辖范围不敢深信。尤其是前蜀的管辖范围明明白白仅涉及陕西西南部,却为什么要把位于陕西关中的鄠县也划归其辖?于是,便求助于百度,以解其惑。
5 c5 U2 A6 V" _+ g9 q       关于前蜀,百度AI是这么介绍的:“前蜀是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割据政权,定都成都。存在时间为907年至925年,共18年。”! ?# K1 f1 s: ^8 z! B7 M$ ~
       关于鄠县当时的归属,百度AI也给出了答案:“在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鄠县随之归属后梁。这一时期的鄠县并未发生行政区划的变动,因此其归属关系保持不变。”
1 ~0 m4 K: L+ g: w3 E       显然,在前蜀政权存在的时间和当时鄠县归属地这两个问题的表述上,新书“宋朝第一状元杨砺”和百度出现了严重的不同。我不懂史,无法分辨史志工作者郑先生和百度孰对孰错。只能将情况如实摆出来,好让读者诸君自行分辨。# h3 o  t2 z6 r
       史志著作是要求十分严谨的一种文体,“准确无误,有据可查”是其必须遵循的法则。故,所有后人违反这一法则编撰整理的所谓历史类作品,都不应该以史实面目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史志作品之中。郑先生自称是从事史志工作多年的“史志工作者”,是专家,却为什么如此轻率,不按法则行事呢?
  t; j" V& h! Y) f% ?记得有人说:“专家,就是把自己都没有搞明白,却能把我们搞糊涂的人。”郑XX先生该不会是这样的一类专家吧?
, C7 y/ N! B/ a& ^0 n6 Q       由于本人对“宋朝第一状元杨砺”一书阅读量太少,加之不懂历史,所以不敢多加妄论。但深切期盼令人敬仰的状元公及其先祖们的丰功伟绩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衷心的希望他们的光辉业绩不是某些人“推断”、“推知”出来的新编历史。' R* {) \7 ^# R4 k2 q. ]& b$ t
       我痴迷于书,一本好书能让我通宵达旦兴致不减,手不释卷。而看完“宋朝第一状元杨砺”一书的第一章第二节,我就有点困乏了。但习惯使然,我不愿就此罢休,总想着能有一个会让我眼前一亮的章节甚或一段精美的文字能满足我的心愿。便随手继续翻阅。3 ^8 P( i% j/ C" @6 v5 V9 F
       终于,我翻到该书第24页“第七节 见扈蒙”。被该题目吸引,我便专注地看了下去。% X8 c$ z: a) i3 T) z  ~6 q
       在这里,作者先是简要地普及了一些历史知识,然后写道:“后汉天福年间(947——950),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有一个人叫扈蒙,中进士后即被朝廷派来鄠县任主簿。“古代,外阜人到一个地方做父母官,都要拜访当地有名望的士绅望族。扈蒙千里迢迢来到鄠县当主簿(相当于县衙的“办公室主任”),不是下车伊始,发号施令,而是先深入调查了解鄠县的风土人情。扈蒙了解到鄠县东南乡杨家堡有个名门望族,便专程到杨家堡拜访这个官宦之家。”; M2 {9 e* X$ z* g0 X
       接下来,作者写了扈蒙和杨砺之父杨仁俨在聊叙间见到站在一旁的杨砺,便指着杨砺说了些“让这孩子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的话,之后,“扈蒙告辞走了,杨砺却深深记住了这位主簿的名字,记住了扈蒙的话。”% ^/ j/ a5 s& H- Y# \. T; A
       按说,行文至此,文章就该结束了。然而,紧接着作者写了下面一段话:“想不到,十几年后,杨砺在东京参加殿试时,遇到了扈蒙。这个时候的扈蒙,竟成了定夺杨砺前程的显赫人物。
/ z; T0 g: V& @9 B4 N       请注意,这最后几十个字的出现,引出了一个令人不得不深思的问题。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节和这一段话,其目的何在?我百思不得其解。$ M# _% O7 E! |0 L6 W" h5 a) X
在这里,咱暂且不说“见扈蒙”这件事的真伪和有无必要把这件事写出来给读者看,而针对这段看似不起眼也不必留心在意的一句话展开思考,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准确地说,它给读者传递了一个最不应该传递的错误信息。
( d  a) Q8 Y+ S8 g! k9 P# Y4 t       下面,我们把相关信息罗列于后:" q+ \4 ?5 |+ P* h0 n
       “十几年后在京殿试”;3 H4 S6 l1 i0 _6 A! |1 N; U
       “杨砺是考生”;, l" J3 K& j3 p& S0 y5 O& f; k
       “扈蒙任殿试主考官”;
$ k) J4 K4 I- T4 k9 Y8 c9 O       “他们是十五年前的熟人故交”;
, l; d4 T4 K/ Y1 P       “杨砺高中状元”。4 ?5 S" ~' A1 e% F+ l  Q
       现在,我们不妨把这几个碎片词语予以链接,你就会发现,它会轻而易举地把读者引入联想——啊!杨砺其所以高中状元,原来人家朝里有人!1 }5 `( H. f/ Q4 r1 v- M
       如果这一思路成立,岂不是在状元杨砺的成功之路上掺杂了负面的因素?让后人对杨砺凭什么中的状元心存疑窦?让杨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干取得的状元头衔有了瑕疵。这就是作者这一段言之凿凿文字的遗患,是它有意或者无意间误导了读者,让读者以为杨砺其所以能高中状元与扈蒙这个“定夺杨砺前程的显赫人物”不无关系。  {2 h( N0 e: M2 D& u8 Z  M
       “宋朝第一状元”一书的本意,我想它一定是要让读者看到一个经过刻苦努力奋发励志最终取得成功的典范,树立一个让后世莘莘学子学习的榜样。然而,“见扈蒙”一节却把读者的思路引入歧途,让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偏离该书宗旨的负面想象。我不得不请问作者:策划和编撰“宋朝第一状元杨砺”一书的立意如果是为了弘扬杨砺的刻苦学习精神,为什么却非要刻意编写这给人以负面印象的第二章第七节“见扈蒙”?
/ C/ D5 ?3 L# O7 d" l. I       在我看来,“见扈蒙”一节毋容置疑是该书目前最早出现的败笔。
9 P( b. T* C4 g8 a* L: J, n) T       我认为,在这里咱先不说“见扈蒙”是否确有其事的话,即便真有其事,都不应该出现在本书。理由很简单,它给“宋朝第一状元杨砺”的光辉形象抹了黑,给他刻苦努力学习的成功之路蒙上了阴影。它偏离了“宋朝第一状元杨砺”一书的宗旨,让该书减色不少。
* R5 N5 \# I3 B1 l) e3 M5 E       读书至此,渴望一睹佳作风采的我颇感失望,兴趣锐减的我,只好继续翻书,期盼找到与杨砺直接相关的精彩段落一读,好给自己美好的心境一点儿安慰。然而,我未能如愿。原因是,映入我眼帘的不是我无法接受的与主题无关的历史传奇故事,就是烦人的低估读者智商的“相关知识链接”,以及诸如历朝历代状元的名录和当代庞光地区考上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名单以及庞光村“穆、杨、宁”三堡的历届村干部、人民教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为该书捐资者的名录在内的现代名人贤达的人物介绍、当地民俗“社火”比赛、庙宇古迹的修葺还有占篇幅长达五十余页属于小朋友喜欢阅读的“连画画”等等林林总总毫无吸引力的内容。令我颇烦至极。/ [. R- b: F6 o8 C9 n4 S
       我实在弄不明白,堂堂一部有着引人注目、十分响亮的书名,庄严肃穆的封面设计,令人无比崇敬的“宋朝第一状元杨砺”的史志专著,不仅缺少令人寄予厚望的庄重严肃,且无丁点儿新意,竟然还被搞得像很多年以前农村当家婆娘的针线蒲蓝一般,杂七杂八,零零碎碎。) q7 v+ w. i. q2 @  C% x& |: i' X
       说实话,我很不爽。
1 |( p9 k+ T6 G! K9 x' N       鉴于此,“宋朝第一状元”一书,我无意认真通读。所以,所谓读后感,也就只能说这么一丁点儿了。
) E, Z* n2 F" a: _

“王婆”的“瓜”说过了,下面我来说说“王婆”其人。


" `4 ^: a6 M0 G& A( |       王婆,卖瓜妇也。以其善自夸而闻名,直至历朝历代人所共知。
3 q, E8 P4 I' X- l- i- J1 W       华夏自春秋始,儒学兴,国人自此以崇尚从容淡定和低调的谦谦君子之风以为荣。故,王婆之自卖自夸,为历朝历代上自志士仁人下至普通百姓所不齿。从此,“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成了负面经典成语,代代流传。8 H- m& V( I% p" G
       翻书没有停,浏览在继续。眼看着一部赞颂状元杨砺的书就要翻完了,值得庆幸的是,我终于看到了一篇题目为“后记”的文章。我太想看到一篇与之前的内容大不相同别开生面的内容了,遂用心读了起来。
! y. P4 G7 G1 f: N" G4 S: R       我敬仰文学,崇拜作家,总认为写作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尽管我对“宋朝第一状元杨砺”一书颇有看法,但对于该书的作者郑XX先生从“2021年10月16日,庞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志善先生和杨家堡田鹏先生拜访鄠县史志工作者郑XX先生”,“至2022年暑期”在短短的十个月时间内,在“难点是历史资料稀缺”的情况下,呕心沥血“完成15万字的文字稿和插图”,不仅佩服且崇敬有加。然而,当读到“后记”一文末尾的时候,我的好心情瞬间起了变化。
6 X: b" w1 @: f( Y# M       坦率的说,这篇“后记”值得一写,也还写得不错,颇值得一读。文中,作者对“宋朝第一状元杨砺”一书的作者郑XX先生博览群史,“全身心投入编写工作”大加赞赏之余,对其他几位参与者支持者们的努力也同时给予褒奖,可谓实至名归。这让阅读者的我欣慰且敬佩。然而,当该“后记”一文末尾最后五个字出现在我眼前的那一瞬,一种误食了苍蝇的感觉在我的胸腹悄然泛起。
5 N3 |) p0 m# J; W+ A       这五个字是:
7 C2 H- ^, i) y( f* Z$ a       “作者,郑XX。”
! g3 k' y2 q; r9 s2 B       哦?
' h* q4 m6 j1 E% Y. V0 w8 e& s# S       我愕然!半张着的嘴,半天没有合上。哎呀佳佳!“后记”的作者郑XX在一文中浓墨重彩大肆褒奖的竟然是郑XX先生自己!+ r* b+ Q! L0 Q
       怎么会是这样?我匪夷所思。
/ Q4 Z' d- `+ z       那一刻,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毫无精神准备的我,被这突发的一幕整懵了。没想到啊没想到,打死我也不会想到,让我崇敬有加的郑XX先生会干这种事?
5 U7 X: }; L, t( l) Y       不知不觉间,我的脑子里不由自主地蹦出“王婆卖瓜”四个字来。' A% B/ i; b5 n4 |' ~$ }' A/ q1 x
       实话实说,我是一个见识浅,遇事喜欢一究到底的一根筋。受好奇心驱使,我回过头来,将该“后记”一文重读了一遍。顺便,对该文所有被褒奖者的用词做了初略地字数统计。从中,我似乎窥见了包藏在作者郑XX先生胸腔里的那颗为什么而跳动的心。( ^# n# [$ g/ L, T2 P7 b
       该“后记”总共约一千五百字,“作者郑XX”对“全身心投入编写工作”的郑XX先生用了约七百五十字予以高度赞扬;给“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发起和倡议”并“立下雄心壮志”“四方奔走”“积极募捐筹集款项”“功莫大焉”的田鹏先生用了约二百七十字的褒奖;对“功不可没”的庞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志善先生用一百五十字作了肯定;对“义务为本书‘连画画’配画,同童虎先生义务校对书稿倾注大量心血”的崔敬虎先生、“带着身疾,从长安区来到化羊庙,义务画起连画画初稿”的张军良先生、“身患绝症”“捐资捐款”的正村田彩会女士、对该书的后期工作“热情助力积极奔走”的关祥荣、高福荣先生等人,总共给予约一百八十字的赞誉。+ A+ j: s# o% c3 o- c6 n
       至此,管中窥豹,“后记”作者真正的意图明眼人一看便知。
. D1 {. k: ~+ c2 T7 Q, _% Y       原来,该“后记”一文表面上看是对该书问世期间有功之人无可厚非的一首赞美诗,而实际上却是作者为自己唱响的一曲颂歌。至于那些“功莫大焉”、“功不可没”、“呕心沥血”的其他参与者们,只是需要用来衬托红花的几片绿叶。
0 ^5 V7 S4 j: S0 \1 G9 \9 b2 }" i       罢了,罢了!真的令人好无语!" o+ }! x6 R0 v" e
       写到这里,我突然记起曾经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
& C# P1 t# l: B$ l       两年前的一天,我有幸和鄠邑区文坛几位知名作者老师小聚。席间,有人提起郑XX先生。其中一位老师在对郑先生的史志作品肯定之余,讲了他和郑先生之间的一件往事。
( N! B- Q+ W& m9 D# i% O) U; I       对于郑先生,该老师如是说:
+ i9 S( Q/ U4 c       “郑先生的文章写的不少,也还写得不错,但这人就一样不好——喜欢作文自我表扬。”5 T$ i( ^  I$ {. R8 G% ?
       大家都知道,在儒家思想传承千年的中国,被历朝历代人们尊崇并与之传承的做人美德之一,就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多作自我批评的自律。尤其是文人志士,更应率先垂范。作为写作者,自己的文章写得好与不好,应该由读者来评价的。那些在著作期间所经历的艰辛和劳累,更是千万不得出自作者自己之口予以表彰的。在这一点上,即便是名扬文坛的大家巨擘也唯恐因为一时不慎夸了自己一半句给读者留下口实,从而谨慎小心得如入雷区。那个胆大的作者还敢作文给自己叫一声好!而活跃在鄠邑文坛的郑XX先生,竟然不知自卖自夸是文人墨客的大忌,居然反其道而行之,真可谓艺高人胆大!
% K% J; c, c+ b: X; a3 s+ ?' M2 K/ q       由于屡屡作文自夸,不用说,郑先生的表现引起鄠邑文坛不少文化人的诟病与非议。2 k5 Y5 h4 v1 D$ h- e3 k; f
       出于对朋友的关怀和爱护,自认为是郑先生多年挚友的这位老师,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一下老朋友。遂在一次没有第三人在场的情况下,推心置腹地给郑先生提了建议。然而,令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一向通情达理的好朋友郑XX先生竟然反应强烈。不予接受不说,还从此跟他“不招嘴”了。% i- U, ^& J& O3 \% W
       当时,由于不知其详且人微言轻,我不便多嘴,但内心却并非无所想。总以为,做事谦虚谨慎不骄不傲此乃常理,作为教师出身的郑XX先生不会不懂。甚至误以为人们对郑先生之非议似有“文人相轻”之嫌。故而不仅未曾在意,还对加在郑先生头上的所谓“自我表扬”心存疑窦。然而,时隔两年之后,当看了郑先生为“宋朝第一状元杨砺”一书所作的“后记”一文,回顾往昔,我确信坊间传闻真实可信。看来,我为之敬重的郑先生郑老师,不仅善于自我表扬,而且还是个沽名钓誉的老手。1 y# ?" o+ P2 X- Q
       事过之后,我一直在想,本书的作者郑先生实在是一个太过于老实的实在人。一篇好端端的表扬文章——“后记”,千不该万不该让他的作者署名给毁了。“作者郑XX” 这实在不应该出现在“后记”一文末尾的五个字,就像一粒老鼠屎,坏了好端端的一锅汤。$ I& ?, z4 n5 C! U7 T; m9 U$ u9 W5 X
       我还在想,假如郑老师性情豁达善于变通,不妨找人帮忙,替自己充当这篇“后记”一文的作者,名字换成张XX或者王XX,这借他人之口的表扬,不管如何拔高和过分夸赞都不为过。这样的话,不仅文章完美无瑕,无懈可击,自己的心里也同样无比受用,不是很好吗?
% L+ l) m" I; t& k       然而,聪明的郑先生并没有这么做,那他为什么呢?我猜想,郑先生其所以一如既往地这么干,原因恐怕有三:一是人过于老实,不懂得变通;二是急于出名而“名”令智昏;三是他根本不晓得“自卖自夸”是创作者的忌讳,是最无知最愚蠢的表现这个道理。) @9 Q; Q0 X: Z4 `
       呜呼哀哉!尊敬的郑XX老师,如果长此以往,您老人家在鄠邑区文坛的一世英名将同王婆一样,毁于自卖自夸矣!0 I# C$ w5 {# d6 I1 A0 n5 j2 Z
       我不认识郑先生,当然了,郑老师也不识我为何物。所以,我不在乎他和我“招不招嘴”,故甘冒坊间之大不韪,斗胆挑战大师
  ^! C0 h& b( J2 H       以上信口雌黄,可理解为吃饱撑的不受活而胡言乱语,甚或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一派狂妄叫嚣,还望读者诸君见谅。
4 j  R8 \5 [, V7 @- p       故事讲完了,欢迎批评指正,但坚决不改——向郑XX老师学习!% F6 P3 @0 K' n% R+ `2 y
( N+ n8 a, d7 e; N5 m1 U9 V5 i

+ Z. P. k) E$ _3 A6 `

                                        二零二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写于西安

' z+ @# D+ S4 n6 x

8 @+ P. N9 X  I6 {3 r, }7 y# O4 f* W- l6 M0 q
6 ]+ ^6 d5 z6 [& k6 E

) j5 i; N' [4 n" ?
& Z" ?# i! [6 u" P  g1 c) h6 a6 g# }! _! \: o

  @8 L) v9 l. {5 y

1

主题

18

回帖

60

积分

初出茅庐

Rank: 1

积分
60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郑XX胆子太大了,杨砺是状元你就敢写!高估自己的水平了,出了这么多错。把热心人田鹏、村支书以及赞助者的心机都枉费了。

23

主题

167

回帖

1174

积分

叁.无畏牛刀

Rank: 4

积分
1174
发表于 5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扈蒙任殿试主考官”?郑某你有证据吗?这可是大事!杨砺中状元朝中有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5-5-14 14:50 , Processed in 0.07597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