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社会是需要交往的,至于是否是刚需,恐怕需要商榷。不是现在都有人患“社恐症”了么。( t9 D, v" X S( M3 _, ~
社交,需要建立在一个对等的平台,弱国无外交就是因为平台不对等。然而上层人类制定的御人规则,却将人分为了三六九等。社交需要对等,然而上层建筑却设定了一个不平等的平台,于是就有了社交和平台的矛盾。
B' z: ]- s+ P( N" H$ Z* K4 `4 A不平等源于各方面,上古就将人分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有人炫富而不平等,有人夸官而不平等,有人秀肌肉而不平等,有人秀姿色而不平等……,只要有资本,都可以做秀。于是有人需仰视,有人被鄙视,其实都是个人的一种认知。在我的认知里,需仰视的和需鄙视的,只有一种态度,就是不屑。因为无论仰视还是鄙视,对等的平台已经被打破了。仰视的交往,是一种可怜、施舍,鄙视的交往,是一种可恨、可憎。既然平台已经被打破,还有交往的必须么?对强者是一种虚高,对弱者是一种伤害,何必摇尾乞怜般的热脸乞贴冷屁股。所以不平等的交往,终结退出是最好的选择。硬可食无肉,不可居无骨。) B' a6 z1 g& r: ^
认知决定平台,平台决定交往,不同认知层次决定了不同的交往态度。作秀者是肤浅的,炫富者究其实是一个守财奴,相当于保管员,有值得炫耀的么。有人富而淫有人富不淫,有人仕而矜有人仕而谨,有人贫而移有人贫不移,有人威而屈有人威不屈……。认知不同,不与语论,其实更应该是认知不同,不与交往。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孟母三迁就是最好的例证。可惜而今立雪求仕者有之,立雪求财者有之,程门立雪者稀之。仰视者对鄙视者的态度是骨子里的冷漠,以嗟来为常态,这是残酷的阶级对立和矛盾对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仰视者对鄙视者的冷漠是骨子里的傲慢,鄙视者对仰视者的冷漠是骨子里的清高。" S% ^* j8 {# P/ j, I; M e7 K. ?$ u
“社恐者”是掩耳盗铃式的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一种被动的退出。还有一种主动退出式的两耳不闻窗外事,因为在他看来窗外大抵是龌龊污秽之事,不闻也罢。建国之初,国家一穷二白,大国封锁抵制,建交寥寥无几,然而主席八字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一切困难变得渺茫。超人的认知和自信的态度,使得虽然底子穷,但是国运盛,最终扫除了一切害人虫,胜似闲庭信步。曾经的所谓霸主,也以能被约见为荣,很多没有见到伟人的甚至痛哭流涕,这就是人格魅力,这就是认知力量。实力并非仅仅是财力等外在因素,实力更是骨髓里的能力。主席正是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魄指点江山,以“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敢碰壁”的胸襟弹指世界,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的胆略雄视天地,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才情激扬文字,最终让他的敌人和对手心口折服。
3 G$ {. H) Y4 i1 \5 k1 e仰视者和鄙视者的平等,并非是仰视者的屈隆降尊,而是本就没有隆尊,有的只是短浅。人至察则无徒,人不察有的只是沆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