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匪风 X, b+ t! S# j* O+ h3 ]
风儿刮得呼呼响,车子跑得风一样。9 m# N6 l5 k% j6 \# Y9 `* \
回头望着那大道,不觉心里好忧伤。
' g2 G: }) |+ {& L: y n0 \4 d. Z4 l8 F0 @( [# T# e
大风刮得直打旋,车子疾驰快如箭。
2 Y/ F1 t8 B/ U3 N' k; @ 回头望着那大道,不觉心里好伤感。+ z$ V; V1 [. T* I$ T
. [) k: g, k& R9 ]" f
谁能烧鱼做美餐?我愿搭手洗锅碗。; A% e6 _7 g0 t! k/ M
谁将回到西方去?替我带信报平安。
2 H9 o3 F' R0 ^) ^# A a! z1 I【原典】《诗经·桧风·匪风》
# d- _7 G2 ]) e; B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A/ R; K8 [' d& }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H0 a7 D* e+ n. {! C. o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 P: [/ g/ h5 {! r【注释】
! a; T4 G o/ q y9 s1 [ (1)匪:彼。发:发发,形容风声。, v, |- _. `3 K6 I2 P
(2)偈(jié):车马疾驰的样子。, }! [4 @1 Z, s9 v8 N0 A
(3)周道:大道。
6 ^3 q; `' o% w# d! g' f) g2 [ (4)怛(dá):忧伤。) Z: V. T; [6 M/ ?$ [5 {
(5)飘:飘风,指旋风。0 w' M1 t4 Y2 T
(6)嘌(piāo):轻疾的样子。
& b. S `$ \; L- i3 v( C. y' O (7)亨:通“烹”。
1 [1 R$ \# w3 o (8)鬵(xín):大锅。
6 f3 w& T5 O% y# `! B n (9)怀:送,带给。4 m; P8 f2 B3 x) E$ [+ n
【沧海诗评】
6 d5 u1 t6 {8 y3 w 这是一首旅人思乡的诗作。主人公可能是从西方流落到桧国的人,也可能是离开桧国到东方去的人。他家在西方,远游东土,久滞不归,于是,通过这首诗来寄托思乡之情。
3 @! n G& S& n% [ g 诗的前两章意思相近,都是触景生情:伴着呼呼的大风,大道上车马疾驰,来去如风,劲疾似箭,奔向各自的目标,可是,伫立在大路旁的诗人,却失意落魄,举步维艰,有家难归,有亲难见,他人的快与自己的慢,他人的动与自己的不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禁不住满腔忧伤,难以排遣。
8 e, l! i; a" ~ 诗中的“周道”二字,按照陈子展先生的理解,意涵双关。一方面指通道,大路;另一方面指周之政令、周之王道、文武之道。《毛诗序》说,桧国大夫因“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就是将“周道”理解为周朝的政令。联系这首诗的时间背景,应该是在西周末年到东周初年,那时,正值平王东迁之际,士大夫们纷纷用车马载着自己的家人和财物,向东奔驰,想到周朝再也回不到那个王道乐土的时代,桧国这样的小国恐怕也很难得到周王朝强有力的庇护,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诗人,不禁悲伤不已。更令人感伤的是,不久,桧国就被郑国灭掉了。尽管有些史料说是郑桓公灭的,有些说是郑武公灭的,但都属于东周初年。诗人的忧伤,显然不是杞人忧天。诗人的一声叹息,不幸成为桧国亡国的先声。7 @5 ~; a1 o5 M# J( O9 @8 W! P
诗的第三章句法忽变,由叙述转为发问。内容也由实入虚,由眼前的写实转为对前景的设想。谁能妙手烹鱼?我愿洗锅相助,成人之美。谁将回到西方?请帮我传递音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如果联想到孟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说法。“谁能亨鱼?溉之釜鬵”,也等于说:谁能复兴周道,再振王纲,使我小国无危亡之苦,我将举双手赞成,且助以一臂之力。进而又希望眼前出现一个西归的人,替他向家乡捎个好信。卒章显志,诗人的家国情怀,令古往今来的无数去国怀乡者,感同身受,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S! D3 y. Y( c: S/ j( ^1 F/ x3 Z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 《逢入京使》诗曰:“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的这首诗和《匪风》意境相近,不同的是:岑参诗的背景是国富兵强,大军西进征讨,因而思乡的泪掩盖不住报国杀敌的豪迈之情;《匪风》的背景则是西周覆亡,王室被迫东迁,流血的心暗含着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感。+ [, d! e$ t/ R2 m: p, p
《说苑》记载:卫国大夫蘧伯玉奉命出使楚国,遇见楚国的公子皙,公子皙对他说:“我听说第一流的人才可以用神色委托他;第二流的人才可以让他捎话;第三流的人才可以将财物托付给他。若是一人三者兼备,便可以托付自己的身家性命。是不是这样呢?”蘧伯玉说:“您不用再说了,我明白了。”两人分手之后,蘧伯玉觐见楚王,完成了使命后,坐下来与楚王聊天,说着说着就谈到了人才上。楚王问蘧伯玉:“哪个国家人才最多?”蘧伯玉答道:“当然是楚国。”楚王一听很高兴,蘧伯玉接着说:“楚国人才虽然多,但是却不能任用。”楚王惊惧不安地说:“这话怎么讲?”蘧伯玉说:“伍子胥生长在楚国,却背井离乡逃亡到吴国。吴国接纳他并用他做国相,发兵攻打楚国,毁坏了楚平王的坟墓。苗蚠黄生长在楚国,也是背井离乡跑到了晋国,晋国任用他,治理好七十二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都城无盗贼。这次我来楚国,在路上碰见了公子皙,这也是了不起的人才,如今又要离开楚国,不知道要去为哪一国效力了。”楚王听到这里,恍然大悟,拉着蘧伯玉的手说:“若无先生之言,楚国又失去一位大才。”于是连忙派人快马加鞭追回公子皙,委以重任。
& ], v# h; `) w- V 人生中,传递音信的信使不难找到,而像蘧伯玉这样用言语和智慧成就别人的人,则有如凤毛麟角。能遇到这样 “怀之好音”的生命中的贵人,就是最大的幸运,最美的福音!
: d: {& ]9 P# B. [- F% f8 @% ~# e2 i"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