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最困最累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是一位孩子留下的篡改后的“歌词”。
这位孩子的无奈感慨,绝对不是个例。根据盒子世界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孩子的睡眠时间不足10小时,有的孩子甚至要到深夜11点才能休息。 对于这些孩子,睡眠的时间都无法保证充裕,更不要提玩的时间了。以至于会有孩子羡慕可以在家里悠闲自在的退了体的爷爷奶奶,发出“妈妈,我也想退休”的呼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句“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煽情广告,让无数父母从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开始了对孩子的“培养”,不到1岁学识字、学算术,刚会说话背唐诗、学外语,二三岁开始学乐器,四五岁开始读“小学”,到初中就参加大学的外语考试……作业多、考试多、培训班多,这是很多城市孩子每天生活与学习的写照。 现在,有一种现象特别普遍,就是我们的家长似乎个个都成了儿童教育“专家”,每天都乐呵呵地为自己的孩子设计美好的未来,不仅让他们学奥数,还要他们学琴棋书画,学跳舞,学打球,仿佛他们的孩子个个是“全能天才”的料子。换句话说,如今的孩子根本不是“自然”生长,而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在家长铸就的模子里艰难地成长着。 很多父母认为这就是早期智力开发,这样孩子就可以受益。殊不知这样的教育,其实是以“克扣”孩子满足生理需要的睡眠时间为代价的。同时,这种强迫性早期教育,使孩子没有了童年的欢乐,缺少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更严重的是可能成为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杀手”。 谁偷走了孩子的快乐时间? 显然正是他们的父母! 只是,这种儿童家庭教育异化现象,也更真切地说明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那就是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等种种病态情绪,已经渗透到儿童教育的方方面面,才迫使家长逼着孩子多学点东西,以免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前段时间,被很多学校热捧的“孩子,爸爸不是郑渊洁”的网文,更是真切地反映了这种现实。 现在是一个唯升学率的时代,升学率从哪来?是要学生考出来,老师除了压学生,还有啥法?现在是一个就业难的时代,好工作从哪来,没权没钱的家长,只能挤孩子,明知孩子累了,但为了孩子的明天,只能拼命地挤。 其实,人在解决了基本温饱后,体现自我价值才是最大的快乐。 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从众多成功和失败例子看,一个能自食其力、充满自信、渴望成功的孩子,才有可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