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3325|回复: 9
收起左侧

散文·乡村二题)

[复制链接]

5

主题

8

回帖

67

积分

初出茅庐

Rank: 1

积分
67
发表于 2010-12-31 15: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散文·乡村二题)
盖房子(外一)
          李景宁
关中乡下,人生两件事,盖房子、娶媳妇。盖房子,在父老几辈都是牵肠挂肚的事情。盖房子,对于庄稼人看得很重。房子,是家的象征。房子,是给孩子娶媳妇的招牌、前提。房子,是一个男人在村里行事、做人的靠山。房子,代表着家族的盛衰。于是,盖房子的事情成了家家户户生活生命中的头等大事。
房子永远盖不完。父辈留的房子小了、坏了,叫火烧了,自然就要修、盖。盖了一院,盖二院、三院,以至于盖祠堂、盖庙堂、盖学堂。祠堂修得华丽古朴,期望荫及子孙,荣光耀祖。庙堂,积德行善,教人端行,绵延菩提,修万世福祉。学堂,启迪智慧,消除愚陋,教化博大,净化灵魂。房子盖了,总要有人去供俸、坚守、支持。先祖列宗,儒释道三教合一,虏诚膜拜,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万事享通。盖房,有钱人乐善好施,芳名随碑流传。盖房,其实是在寻求一个庇护所,遮风挡雨,精神上有所依赖,心中耸立偶像作为精神支柱。房子,没有万古不朽的。古往今来,水淹、匪焚、震坍、腐朽……总难逃脱厄运。是人,没有房子的日子似乎很失落、孤寂、自卑。盖房子的事情,永远是民族、家族、个人的梦幻和渴求。小房换大房,大房换洋房……不一而足啊。
房子,永远是人的生活重心。几千年了,房子在我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乡下,祖父为伯父说了个童养媳,到了一定年龄,比大伯小13岁的大妈终于圆房了。圆房,其是结婚的意思。团圆了,在一个房子住,多么温馨的名词。隔壁子在外面当了师长的大爷,死了老婆,祖母说:他还会娶二房的,前房是死于难产。把前妻,叫前房、先房,二妻叫二房,三妻肯定会叫三房……。洞房花烛喜,金榜题名时。洞房,听房。烘房,烘拖气氛。唱戏庆祝。是人们聚集热闹的时刻。厕所,叫茅房。做饭的地方,叫厨房。房,与结婚爱情方面有着千丝万缕情结。如把男女性爱的事情,叫房事,意思在房子里干的事情。把未结婚女子的住所叫闰房,绣房。把哺育子女的奶,叫乳房。同时,在教育戏曲方面,把读书识字的地方叫书房,把唱戏的地方叫戏房。古语曰:什么书房、戏房不是好人去的地方?如此以来,扼杀和禁锢了文化的传播,至今这些封建社会的偏见已经日渐淡化掉了。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姬妃的待遇。有钱的王侯将相,巨贾富人只能有三房或六房,什么姨太太的。
房子永远是一个梦。老人常讲,娶媳妇盖房,花钱没王。房子,往往凝聚着一家几代人的辛劳和心血。拉长工,做小买卖不停地攒钱,盖好了房子,请人念经、清宅、安神、入烟。房是招,地是累,攒银钱,催命鬼。未几,来了土匪,一把炎毁之一旦,家破人亡,命悬一丝。
房,概念似乎与平民百姓休戚相关。有人为盖房与邻居争地界等纠纷,大打出手,或酿人命,或结下死仇、深怨,几辈人鸡犬相闻而不往来,形如路人,不舒服几辈子。为盖房借钱,借木头,借粮食,兄弟反目,父子成仇,亲戚失和,以至于暗言:邻居高筑墙,兄弟远离乡,亲戚少来往。盖房前,动土请风水阴阳先生看,立木架梁请人写对联,请乡党帮忙,请乡党吃喝。房子未盖,先请匠人,房子盖妥,要谢匠人。房子立木当日左近,亲戚要交粮(浇梁),拿来烟、酒、鞭炮祝贺。盖房,除了针对活着的人而言,对年过古稀,即将驾鹤西游的老人打制棺材,乡下人也叫盖房。亲戚朋友也讲究交粮,放鞭炮。请匠人,谢匠人之类礼俗未能减免。房子关乎生,也关乎死。秦始皇活着住的阿房宫,死后住的大房子,居然还有那么多陪同的兵马,今天哪里去了?将相王侯,凡夫俗子死后住的地方依然也有三六九等的讲究。
房,有房才算成家立户。房里边,有个方字,诗人讲方寸,处事讲方圆,做人讲落落大方,有了房作根据地,可以奔走四方。房和屋其实是一回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皇上住的地方叫宫殿,上层建筑住的地方叫别墅,老百姓住的地方偏偏叫房子。其实,无论叫什么,天黑了,灯熄了,躺着的地方仅一席之地。
木工住的棍棍房。如今许多乡亲们虽然勤劳勇敢,用汗水、双手在大都市盖起一栋栋华丽别墅、楼盘,但是回到家依然是简陋的砖木结构,或土坯垒成的房子,为了城里人“安居工程”,他们早早上路,抛开父母、家庭,来大城市打工盖房,辛苦一整,只能为人作嫁衣。盖房子,是一种享受、幸福。住房子,更是一种成就感和甜蜜感。如今,世界各地,楼市火爆,盖房子乐此不疲。古代叫大兴土木,今天叫房地产开发。盖房的人心里想着腰包进账。买房子的阶层人等心态各异,或炒房,或住房。有了房子,落户后就成了都市人。没有房子,到处租房,游走于大都市,似乎没有根,如浮萍一样漂浮不定。于是,也产生了万万千千个房奴。按揭之后,年年为房子做奴隶,挣钱付款。这种理念外国人称为:享受明天。其实,住上高层,洋房的人,现实生活中未必幸福。关键是如何好处理这件事情。
盖房,是一种创造、劳动、幸福的过程。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都离不开房子。春天,房子需要透气通风,接纳凉爽的春风。夏夜,房子没有蚊虫和潮湿,透过窗户望着星空,聆听着幸福的虫鸣。秋日,房子四周挂满了丰硕的果实,欣赏着丰收喜悦,我们陶醉其中。冬天,房子的温暖,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妙,望着白雪纷飞而下,我们似乎听着童话、圣诞老人的脚步悄悄走近。
世界是个大房子,需要我们共同来呵护她、支撑她、关爱她。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房子,是我们共同幸福的大伞。
娶媳妇
女子,过门才叫媳妇。但在关中乡下,把给娃结婚简言之:“娶媳妇”。这件事,是人生大事。父老乡亲除了盖好房子,人生中把娶好媳妇当作头等大事了。
娶媳妇前,一定要讲门当户对。其实,这是很简单追求平衡的道理。无论心态、精神方面、物质对等,道德修养等等,都包涵一个普遍的哲理,相互适应,举案齐眉的问题。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请媒人提亲,往往曰:“是媒不是媒,也得两三回”。媒婆心里有杆秤,她觉得合适、般配,才正式提亲说合。差不多了,才要来生辰八字,合婚。看是否相互适应,有无妨碍。八字写在黄纸上,压在各方的灶爷板下,请灶爷定夺定夺。上天能否言好事?下凡能否降吉祥?事情过去半月,如果双方家庭、亲戚大小人等平安无事,就可进入定亲程序。如有灾难、挫折则早早给话作别。婚事一旦确定下来,还要查三代、四代、五代,看有无遗传病。如秃顶、白癫风、癫痫、心脏病、高血压等。有时因家贫、自身条件差,也就心知肚明,不再顾忌。娶媳妇,往往和政治、经济、教育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人想攀龙附凤,或寻找经济支持,或争取改换门庭,或化解矛盾……。媳妇,因为过门了,就成了这个家族的一员。所以,娶媳妇前,在乡下,过去都交织着各种社会矛盾。地主、富农的孩子,一般不嫁贫农、雇农。到了讲成论的年代,还是粘合不到一起。为了娶媳妇,穷人家卖苦力,卖老树,卖口粮地、卖棉花、卖猪羊。人常说:“人这一辈子,给娃不娶媳妇,说不过去。这是做大人的责任,硬把肋子骨挣断也要给娃娶上媳妇。”过去,村里人为娃娶媳妇,借钱、借粮,给人磕头下跪,求爷爷告奶奶,打神问卦,昼思夜想,一切的一切都是完成人生的一件重要任务。同龄的孩子,看着人家成亲、生子,满巷子转悠时,作为父母心如刀绞。人比人,气死人。于是,好心人相互慰勉说:“婚姻讲缘份,娃的婚事还没到时候。”当孩子的婚事有了眉目,大人的心里、眼里亮堂了许多,在地锄地也两胳膊的力气,吃饭也能吃一盆子粘面,平时吼的秦腔也飘荡在村子上空。亲事确定下来,双方家庭有喜、有病,互相也就往来。盖房时,交粮放鞭。生病时,提礼来探病。过年节时,提礼来走动。家里织布忙不过时,女方就来帮忙,住上几天,以显孝道。媳妇未过门,可以在婆家住。但男的绝对不行。据说,住了不妥,添晦气,倒霉。于是,这个讲究传了下来,但是现在已经没人遵守了。媳妇未过门,但是一家人了。
娶媳妇是件热闹郑重的事情。鞭炮声、唢呐声、祝贺声传来时,媳妇或坐轿、或骑马满脸春风来了。父母亲说:“他叔,这炮声一响就没儿了!”“把他家的,话咋能这样说?”“从今后,儿子的心就给了媳妇!!”结婚前两天,请家族、乡党策划、筹办婚礼。于是,一借桌椅、席棚、青器,包括钟馗画像。结婚这套东西全靠借。完了,谁借谁还。安排人去买菜、割肉、置酒。大大小小的事情全由知心的总管料理。娶媳妇,礼仪很讲究。什么七娶八送,一定得按规矩来。天未亮,就出发了。仰望星空,人们还在睡眠时,男方迎亲的车子伴随着马脖子下响着铃当在前进。到了女方家,叫门,拜人家先人,吃上几口哨子面,新娘上了轿车,就上路了。一路上,撒着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听说,天黑,路上有神鬼,打发这些幽灵,就平安。回村时,老远看见高挂的红灯笼,大家心头一喜。天恰好朦胧,东方欲晓,泛露鱼肚白。新娘下车,“打醋碳”习俗中,一张铁石华烧得红红的,男子一手用钳子夹着,一手用醋壶往上洒醋,滋滋滋的响声中奔腾着阵阵醋香白雾。接着新郎、新娘跪在席上拜天地、父母,互拜后回洞房。男、女按习俗争着进洞房。其实,将来谁统管谁,并不在于这些。媳妇进洞房时,一男子手提木斗,把抓核桃、枣、谷子、稻等撒扬。娶亲这天,全村一半人会前来祝贺、坐席。席间,父母、新郎、新娘双方先后向宾朋敬酒。席位安排,也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父亲的舅家为上,新郎的舅家为次。红媒为首。为这事,总管如安排不周,往往弄得不欢而散,留下笑柄。其实坐一个桌子,吃饭是实质内容。但中国乡下人讲礼仪,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容改变。如果自己没有安排到一定位置,则被视为不尊重,有失人格。比如姐妹间,兄弟间出席宴会,也一定得由大往小排啊。当然,给娃娶媳妇,也得由大往小排。不过,也有讲究。如没有改嫁,有儿有女,父母健在的女人最好。为这事,往往也闹得不愉快。娶媳妇是大事,郑重起来就要讲究,一讲究就伤和气。因为这世界,十全十美的事情很少。媳妇娶回家,父母乐开花。在过去乡下,食粮紧张的年月,娶媳妇也根据条件简化了好多程序。尤其文化大革命时,不请客、朋友间只送一张年画就行。双方父母坐在家里吃一碗面、喝一碗面汤就行。革命的婚礼上,还念上一段主席语录。文革结束,旧俗恢复。改革开放,旧俗简化。时至当前,西式婚礼风骤,但在农村,依然难以消除中式封建社会留下的礼俗细节。娶媳妇活动结束,父母亲长吁一口气,下来,就是整理心情,埋头苦干,为儿子结婚借下的钱买单,劳动还债。虽然如此辛勤,但总比娃没媳妇,叫人讥笑,挖苦,刺激好。把东山背到西山,日出日作,日入日息,庄户人家在汗水中,嗅着黄土地的泥香,感受到的只有快乐。
媳妇娶进门就想着抱孙子。乡下人,秉承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意识根深情长。四世同堂,是人生的追求。同龄人,老不老,看孙子。有了媳妇,就渴盼着下一代人的诞生。媳妇肚子大了,父母心里十分欢喜。转念一想,是男是女?肯定盼着男娃。他们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实,现在城里人最怕的是生个男娃。但在农村生活,没有男娃,作为媳妇也感到抬不起头。就拿接生婆收费而言,生女的收费30元,收男娃要50元。生男娃大办满月宴,生女娃就不待客。这种偏见持续了几千年。媳妇,几年不开怀(怀孕),急得婆婆四处求神,烧香,磕头。生了,就还愿。有时,还把孩子锁在神婆那里。孙子,其实是希望,是生命延续的现象,是幸福的源泉。于是,家族文化中,就有了“留金银子孙未必能守,留诗书子孙未必能读,留阴德子孙一定绵延”的话题。娶媳妇,生了孙子,家庭的天伦之乐,普天而降。为父母的,生活中又多了一层涵义。作为整个家族,也感到荣光焕发,大家都在期盼这个小生命来光宗耀祖,也就多了份希望。娶媳妇,这三个字至今仍然深深地扎根在乡亲们心中,这种观念是中国几千年古文化传承和积淀的结果。到了城里,受西方文化影响,受价值观念影响,个人的幸福上升到一定高度,子女的幸福次之,孙子的快乐能操多少心算多少。有的两口子,一辈子干脆不生娃。
每每回乡下,望着一家大大小小、几代人同居一室,过着衣食无忧自然的生活,我自然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广大农村老百姓的影响力。无论社会怎么变化,他们依然守护这方土地,守护这份文化习俗,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32

主题

129

回帖

55

积分

初出茅庐

户县老丁皮货行 抱诚遵商道 守信结远朋

Rank: 1

积分
55
发表于 2011-1-6 08: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6 21: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优美、乡村气息浓郁,关中农村的习俗详尽地写出来了!
长安18子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ajoan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初出茅庐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18 16: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禹人,汉族。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因科学考察中缺水, 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
中文名: 彭加木 外文名: 彭家睦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广东番禹 出生日期: 1925年 逝世日期: 1980年6月17日 职业: 科学家 毕业院校: 南京中山大学
目录
基本资料生平简介三次探险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失踪过程纵贯罗布泊湖底准备再次横贯罗布泊汽油和水几乎耗尽独往沙漠找水搜寻行动最新消息DNA鉴定专家解释各方反应彭加木干妹妹彭加木亲友彭加木的亲嫂嫂彭加木儿子探险队吴仕广同事夏训诚生前最后一封信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  
彭加木(1925年~1980年),原名彭加睦,广东番禺人。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   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失踪,之后一直未找到他的遗体。对他的失踪,全国曾风传过各种说法和猜测。多年来,官方和民间曾多次发起寻找,均一无所获。生平简介  
彭加木
1947年在南京中央大学(旧址在今东南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专攻农业化学。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一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他主动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积极向组织提出要求,赴新疆考察。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1957年身患纵隔恶性肿瘤,回到上海治疗。他以顽强的意志同疾病作斗争,病情稍有好转就重返边疆。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十多个省区,曾十五次进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还三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开创边疆科研工作倾注心血,并为发展我国的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进入新疆罗布泊考察,hardness tester,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揭开了罗布泊的奥秘。6月17日,考察队在库木库都克附近扎营。其时,汽油和水所剩无几。为了解决这一困难,继续东进考察,他独自外出找水走向沙漠深处,迷路后因饥渴而昏倒,不幸被狂风掀起的沙浪淹没,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61年,上海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选为上海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因科学考察中缺水, 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将他对罗布泊之情、对巴音郭楞之情永远系在巴音郭楞人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三次探险第一次  第一次是1964年3月5日─3月30日, 彭加木和几个科学工作者环罗布泊一周,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对当时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河水的钾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罗布泊是块宝地,可能有重水等资源。重水是制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质,六十年代我国需花大量外汇购买。他不顾身患癌症的身体,主动请樱为国家找天然重水,但由于时间短促,一无所获,但他的献身精神却感动了人民,人民将其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第二次  
彭加木失踪前行走路线图
第二次考察是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日两国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摄制组,到罗布泊实地拍摄,聘请彭加木为顾问,先期到罗布泊进行了细致的科学考察,他说:“我彭加木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来的勇气,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此行取得了许多骄人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寻找到了许多稀有的宝藏。这次科学考察发掘填补了我国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的空白,纠正了外国探险者的一些谬误。科学考察结束后,又为中日两国摄制组找到了从古墓地、兴地山进入楼兰的道路,还重走了从楼兰环绕罗布泊到达若羌的丝绸之路中段。第三次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 他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全长450公里,因1972年前是水乡泽国,谁也无法穿越,在湖盆中采集了众多的生物和土壤标本,采集众多的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考资料,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赡性的准备。   不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却失踪了,国家先后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的寻找,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却没有丝毫蛛丝马迹,人们终于知道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失踪过程纵贯罗布泊湖底  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司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和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肖万能。准备再次横贯罗布泊  6月11日,完成纵贯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后,即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以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汽油和水几乎耗尽  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当天下午没找到。晚上,开会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稿:“我们缺水和油,剩下的水和油只能维持到明天。” 彭加木起先并不同意发电报求援,只希望自己找水。因为当时向当地驻军求援送水的话要用去
彭加木最后的字条
大约7000元的资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庞大的数目,最后在大家的压力下才同意发出电报,但内容不是要水,而是汇报了当时他们严重缺水的情况。独往沙漠找水  6月17日上午9时,部队回电同意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不由大吃一惊:“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彭加木冒着50℃多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搜寻行动  1980年11月初,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指示,为了平息社会上的谣言风波
彭加木纪念碑处的夏叔芳的亲笔信
,要再一次寻找彭加木同志。第四次进入罗布泊的队伍,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军区独立5团、通讯兵部队、汽车56团和兰州407部队等八个单位共69人组成,rmt,配备大小越野汽车18辆。新疆分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王熙茂同志任现场总指挥。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随队住在敦煌指挥部。彭加木的儿子彭海以及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朱相清随队前往现场帮助寻找。为了保障寻找队伍绝对安全,第四次寻找队在敦煌建立指挥所,敦煌指挥所与寻找分队保持无线电联系;发生紧急情况时的救援,由军区空指临时派出飞机担任;有关空地联络信号等也作了明确规定。队伍由14名科技人员、15名解放军战士、7名通讯报务人员、20名司机、4名测工、9名后勤联络人员共69人组成。军区和分院抽调水罐车、油罐车、电台车、物资装备车、吉普车共18辆,携带电台3部、帐篷6顶、行军锅2口、信号枪2支、信号弹4个基数和大量生活用品。   
大学生代表在彭加木墓碑前举行纪念仪式
队伍从11月10日由敦煌进入罗布泊地区到12月20日撤出,前后共计41天。寻找地区以彭加木同志失踪前的宿营地――库木库都克和脚印消失处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里,东到科什库都克,南北宽10~20公里,总共寻找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直接参加这次寻找的有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寻找近1平方公里。   第四次寻找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彭加木脚印消失处的东北面开始到“八一井”以西地区,寻找3天;第二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北面和西北面,即从“红八井”到“红十井”地区,寻找7天;第三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南面和西南面,即从库木库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里和以东10公里的地方,寻找9天;第四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东面和东南面,即从羊塔克库都克到科什库都克,寻找12天。   2010年4月14日,为纪念彭加木失踪30年,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黑豹科考探险队员以及大学生代表(来自中国信息大学)在彭加木墓碑前举行纪念仪式。当日,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与黑豹科考探险队队员等20余人在位于罗布泊附近库姆塔格沙漠的彭加木墓碑前举行祭扫活动。最新消息  
科考探险队员在彭加木墓碑前举行纪念仪式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罗布泊湖东南方向的库木库都克以西4公里处意外失踪,受到举国关注,对他的失踪,全国曾风传过各种说法和猜测。多年来,官方和民间曾多次发起寻找,均一无所获。近日,又传出发现彭加木遗体的消息,据称,这次发现的尸体与与彭加木有五大相似之处。   2007年6月2日,探险爱好者刘先生和朋友一行4人在位于哈密大南湖戈壁与罗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拍照时,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这就是彭加木的遗体。   核心提示:“我往东去找水井。”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留下纸条,往东去了!其实无论是官方组织的搜救队,还是民间的探险团队已在这块土地上苦苦寻找了27年,但彭加木就像是空气一样在罗布泊地区神秘蒸发了,留下诸多的猜测给后人。27年之后的今天,rmt,几位野外探险者发现的这具干尸会是彭加木吗?   ?1、在罗布泊附近   当年,彭加木的走失地,在库母塔格沙漠罗布泊镇附近以东,而此次野外探险者们发现的干尸,则在罗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附近。   
?2、170厘米身高   在有关彭加木的特征描述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他生前为宽额头,身高172厘米。此次发现的这具干尸,身高恰恰在170厘米左右,从图片上也能看出,死者生前是宽额头。   ?3、白色的确良衬衣   据曾经给彭加木先生开车的司机、当时的车队队长王万轩老人回忆:至于衬衣,彭加木先生有一件蓝色的,一件白色的。而此次发现的这具干尸,身上穿的正是一件白的确良衬衣,而这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流行的衣料。   ?4、蓝色长裤   王万轩老人清楚地记得,彭加木当时穿着蓝色长裤,这与探险者们发现的干尸特征也是一致的。   ?5、上海牌手表   彭加木走失前戴了一块上海牌手表,但是已经没有人记得这块手表的表带是金属的还是皮革的了。而在这具干尸身上,恰恰有一块上海牌手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DNA鉴定  作为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生前的科研伙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今天在甘肃敦煌表示,目前尚无任何证据表明,最近在罗布泊东缘发现的干尸是彭加木遗体。据新华网报道,今日凌晨,这具被怀疑为彭加木遗体的干尸,已经被移交敦煌市博物馆保存,有关专家将共同组成鉴定小组,赴敦煌对干尸进行取样分析。   对于罗布泊发现的干尸是否为彭加木遗体,夏训诚认为可能性并不大。他透露,去   年冬季在库姆塔格沙漠中,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发现了这具干尸。发现点距彭加木当年失踪处库木库都克约50公里。干尸身高约160厘米,仅剩骨架,当时不能判断性别,周边未发现衣物等标志性物品。从周围情况看,干尸可能曾被人动过。根据发现的干尸情况分析,夏训诚不能肯定外界关于此干尸为彭加木遗体的推测。但他表示,尸体毕竟是在彭加木走失的50公里范围内,所以尚抱着一线希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介绍,13日早晨,他和中科院寒旱所另一名研究员及其他几名研究生,进入库姆塔格沙漠进行科学考察,将干尸妥善移出。   董治宝透露,去年科考队曾从干尸上取样,送有关科研机构进行DNA分析,但在取样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且后期保存不善,导致DNA鉴定失败。   董治宝说,中国科学院基因专家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专家近日将赶赴敦煌,同中科院寒旱所有关专家共同组成鉴定小组,对干尸进行取样分析。   目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已经就干尸的相关问题同敦煌市博物馆达成备忘录。双方在备忘录中称:由于干尸身份的考证可能会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应,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与敦煌市博物馆就此事达成共识:1、对干尸的身份需要进一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确认,在此之前,双方不得作不真实的报道;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负责身份鉴定工作;敦煌市博物馆妥善保存干尸,并积极配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取样与分析工作。[1]专家解释  可能是哈密大风所为   这具干尸是在库母塔格沙漠一处偏僻的沙窝里发现的,如果是彭加木,
彭加木
为什么几位野外探险者这么轻易就找到了呢?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所长魏文寿介绍,以硅化木为例,许多硅化木都被埋得很深,可是经过山体的生长、沙丘的移动和风蚀等原因,它们就可能会暴露在地表。而今年哈密地区出现了几场大风,掩埋在沙子下面的尸体是完全有可能在风将沙子吹开后重新暴露在大家面前的。   沙丘移动可能带走干尸   魏文寿所长也表示,要确定这具干尸是不是彭加木,确认发现地点非常重要。当然,沙丘的移动可能带动干尸移动,但是移动的距离一般不会太远。同时,魏所长还表示,如果确定了地点后,最好还是进行DNA鉴定,从而确定干尸身份。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时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专家确认干尸非彭加木   2007年7月9日,受到普遍关注的罗布泊干尸事件有了最终结论。彭加木当年在罗布泊走失时科考队的队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理化所高级工程师阎鸿建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判断,在罗布泊新近发现的这具干尸不是彭加木的遗体。各方反应彭加木干妹妹  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哥哥遗体   中国科学院探险队在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这是26年前失踪的
彭加木
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遗体。这个消息在彭加木老家白云区槎龙村(即松洲街槎龙社区)传开后,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议论此事。留守彭家祖屋的彭加木干妹妹吴杏英老人表示,获知这个消息很欣慰,希望加木能早日“回家”。彭加木亲友  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   彭加木出生地――广州白云区竖立其铜像,家乡人常来“走动” ,槎龙社区天枢中允园8号,这栋古朴陈旧的老房子,就是彭加木出生的地方。彭加木母亲的养女、79岁的吴杏英婆婆还住在这里,beijing great wall tour。“木哥很关照我,几次接我去上海住……”彭加木追悼会在上海召开的时候,吴杏英和许多亲人都去参加了,他们非常伤心。   距老屋不远,就是2001年建起来的“彭加木公园”,里面竖立着彭加木的铜像。微微细雨中,铜像前摆放的花圈依然鲜艳。村民说,每到清明,附近学校的孩子,都来这里纪念彭加木。不少居民也常来走走,奉上家乡人对这位著名科学家的敬仰和怀念!彭加木的亲嫂嫂  家里人曾多次到沙漠寻找但没有结果,李丽明老人,老人今年已经80多岁,是广东省农科院的退休职工。老伴彭加泰,又名彭浙是彭加木的二哥。   虽然是亲嫂嫂,但因为彭加木的工作很忙,加之那个年代通讯并不发达,他和丈夫很少能见到彭加木。“彭加木失踪时,我们也是看了报纸才知道的,而他进入罗布泊考察时,我们也是通过报纸知道的。加木出事后,丈夫彭加泰伤心了很久,和弟媳一起去沙漠中寻找弟弟,一去就是半个多月,但回来后说没有任何结果。彭加木儿子  不相信罗布泊干尸是其父亲遗体   罗布泊发现干尸,怀疑是失踪26年的著名科学家彭家木的遗体?14日,彭加木的侄女彭丹凝打通了彭加木儿子彭海的电话,“堂哥已经知道了,他说这些年传得太多,他不相信是真的,让我也别相信。”彭丹凝说,“可我希望是真的,那26年的问号终于可以变成一个句号,可以澄清很多东西,rmt。”探险队吴仕广  彭加木干尸绝对是次炒做   在查看了现场的地形后,曾67次穿越罗布泊、人称罗布泊第一导的吴仕广说。据吴仕广分析,干尸的第一发现地,踞彭加木失踪的地方有着60多公里的路程,按照这个路程,即使是带足了粮食和水,也不可能行走这么远的距离,何况此地踞彭加木失踪地还隔着10多个沙漠山梁,每一个山梁间都有着数公里的沙山,极难翻越。同事夏训诚  发现彭加木遗体可能性不大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在敦煌汇合,这位彭加木生前科研伙伴称,罗布泊东缘发现的干尸,目前尚无任何证据表明是彭加木遗体。   夏训诚说,此次他赶赴罗布泊开展科学考察活动,主要是与中科院寒区和旱区研究所研究人员合作,寻找典型羽毛状沙丘进行测量采样。罗布泊中的这种沙丘成形比较独特,在世界范围内也较为罕见。   对于罗布泊发现的干尸是否为彭加木遗体,夏训诚认为可能性并不大。他说,去年冬季在库姆塔克沙漠中,中科院寒区和旱区研究所研究员董志保发现了这具干尸。发现点据彭加木当年失踪处库木库都克约50公里。干尸身高约160厘米,仅剩骨架,当时不能判断性别,周边未发现衣物等标志性物品。从周围情况看,干尸可能曾被人动过。   根据干尸发现情况分析,夏训诚不能肯定外界此为彭加木遗体的推测。但他表示,尸体毕竟是在彭加木走失的50公里范围内,所以尚抱着一线希望。   据了解,13日,一支“寻找彭加木科考环保探险队”已先期前往库木库都克,探险队的有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党组书记付春利。夏训诚说,这支探险队携有金属探测器,抵达后将用探测器在附近仔细搜索,寻找彭加木随身携带的相机、水壶等物件,亦可为调查干尸身份提供佐证。[2]生前最后一封信  彭加木失踪前曾给时任上海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植物病毒研究组副组长的陈作义,发出了最后一封信:   我们在五月三日出发到南疆考察,五月九日开始进入湖区,一个七人的探路小分队带上四大桶水、二大桶汽油、一顶帐篷、粮食炊具等物,自北往南纵穿罗布泊湖底。   进入湖区的第三天,遇到盐碱皮(盐壳),汽车轮胎被锋利的盐晶块“啃”去一小块一小块的,无法继续前进。而所带的油、水又已消耗不少,只得原路返回。   在山里常常找不到路,在湖里则是一望无边,没有一个定位前进的目标。这两天正在准备,再度进入湖区,纵贯罗布泊,希望到达阿尔金山前。打算后天出发。我们将在六月底前结束这一阶段的考察工作。信是请人带到有居民点的地方发出的。   一九八?年.五.二十八于罗布泊西北部山前的一个营地[3]人物评价  二嫂李丽明:“小叔很谦虚”   80岁的李丽明是彭加木二哥彭家泰的妻子,昨日一早,李婆婆从电视上看到关于罗布泊发现怀疑彭加木遗体的报道,立即上街买报纸,希望能知道更多的消息。   李婆婆是白云区石井人,她嫁入彭家时,彭加木已经在外地读书。她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彭加木的时候是1948年,当时她丈夫要到美国留学,刚刚大学毕业的彭加木专程从北京回广州和哥哥告别。“因为没赶上船期,加木回来的时候我的丈夫已经离开了。”   在李婆婆的记忆中,小叔是位知书识礼,学识渊博但又非常谦虚的人。彭加木也非常疼爱李婆婆的两个女儿,每次回来都会给小侄女带礼物。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发现彭加木遗体目前尚无证据 DNA鉴定曾失败  

2
彭加木同事表示发现彭加木遗体可能性不大  

3
给同行的最后一封信  

扩展阅读: 1
2
3
4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名人,探险家,研究员,助教 我来完善 “彭加木”相关词条:

62

主题

968

回帖

5365

积分

肆.江湖一剑

Rank: 5Rank: 5

积分
5365

社区劳模

QQ
发表于 2011-1-19 12: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槐花香户外店,财富中心1138号,群号122484001,电话13669227928。需要登山装备的朋友可以联系。

32

主题

129

回帖

55

积分

初出茅庐

户县老丁皮货行 抱诚遵商道 守信结远朋

Rank: 1

积分
55
发表于 2011-1-24 11: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120

主题

3349

回帖

2万

积分

捌.大漠孤烟

独行的猫咪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576

社区QQ达人社区劳模

发表于 2011-1-24 13: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

60

主题

522

回帖

1950

积分

叁.无畏牛刀

Rank: 4

积分
1950

社区居民新人进步

QQ
发表于 2011-1-27 13: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茶马古道,

106

主题

464

回帖

1838

积分

叁.无畏牛刀

Rank: 4

积分
1838

社区劳模

发表于 2011-1-28 14: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106

主题

464

回帖

1838

积分

叁.无畏牛刀

Rank: 4

积分
1838

社区劳模

发表于 2011-1-28 14: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4-5-17 15:02 , Processed in 0.1518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