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烟村老人 于 2011-9-15 11:18 编辑
. E8 J' A& Q0 I7 v$ l+ \) u
; R4 C# u. K8 u9 S/ E( o! f; N2 P8 D$ v7 _) V: J
关于楹联的拗和救拗
" e+ P* K! P/ o& C2011.8.31 烟村老人 格律诗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和五言排律,有拗和救拗之规定,若句中出现孤平一定要补救,对三平调一是要避免,绝对没有通融的余地。楹联有没有孤平和三平调的大拗避忌以及救孤平的救拗规定?似乎没有明确的答案。本文对二百副名联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得到解答。 材料与方法: 一 本文所选二百副对联,是推广普通话以前的名人名对和名人名联。以平水韵和王力规定的孤平、救孤平和三平调定义为标准(《王力近体诗格律学》王力著 二OO三年一月 第一版)从二百副名联中筛选出孤平联九副(19.5%),救孤平联七副(15.5%),三平调、四平……全平联三十副(65.2%)。 孤平句(有横杠句) 书明以礼 惟善为宝 德能立明 白帝城武侯祠 取仁以身 格言联 宁已而律物 正身以俟时 吴敬梓 蜀道关头险 剑门天下雄 佚名 天与雄区,欲游目骋怀,一层更上 地因多景,喜山光水色,四壁皆通 李彦章 读书自课三余子 涉世披带百忍图 郑献甫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莫来道者来 佚名 染成绿萼初华,好觉暗香入画 偶得古人精册,较胜春月在庭 王鉴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洞庭八百里,波涛涛,浪滚滚,宗师由何处来 周渔璜 救孤平句(有横杠句)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华罗庚 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梁启超 风撼梅花雨 雾笼杨柳烟 戴石屏 云开远嶂碧千叠 雨过落花红半溪 真山民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郑燮 啼鸟云山静 落花溪水香 徐贵 清潭三尺竹如意 宴坐一枝松养和 梁同书 三平、四平……和全平句(有横杠句) 水凉酒 丁香花 佚名 陶然亭 张之洞 对联知识手册 死马子 活招牌 韵鸣轩·悝语对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 纪昀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佚名 水水山山处,明明秀秀处 晴晴雨雨时,好好奇奇时 对联知识手册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人 王闿运 柯如青铜根如石 花鸟四壁船为家 成都杜甫草堂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易,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山东济宁子路祠 研六经以训世 括万妙而为师 李汝珍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乾隆 纪昀 秋色从西来,雁门紫寨 明月几时有,玉宇琼楼 张之洞 乐迎新人来 喜望金菊放 对联知识手册 居安思危,省躬克已 实事求是,学问知行 张文虎 山童采栗用筐承,劈栗朴簏 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 佚名 天下断无易处境遇 人间那有空闲光阴 居室格言 举头望明月 荡胸生层云 谢元准 从田间来,愿问吾民疾苦 后天下乐,诚观曩哲襟怀 郭柏明 万山不隔中秋月 千年复见黄河清 左宗棠 神奇壮观蓬莱阁 气势雄峻丹崖山 刘海粟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对联知识手册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诸葛祠 顾喜衡 山随画活 云为诗留 刘墉 日出众鸟绕屋语 山深幽花当门开 古今联语汇选·三集 饮酒恰好不使醉 栽花微开初闻香 古今联语汇选·三集 屋北鹿独思 溪西鸡齐鸣 佚名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吕留良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魏象枢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洞庭八百里,波涛涛,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渔璜 爆竹报喜 楹联迎春 春联 二 楹联的平仄来源于汉民族的审美习惯,使读听时悦耳铿锵,是千百年来撰联人代代积累的成果。构成对联的基本语句共有六型,它们有的可自成一副对联,有的相互组合成多言联或长联。楹联的六型短联平仄如下: 二言联 正格 仄仄 变格 ×仄※ 平平 ×平 ※ ×符号为可平可仄 三言联 正格1、平平仄 3、仄平仄 仄仄平 平仄平 2、平仄仄 仄平平 变格 ××仄 ××平 四言联 正格1、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2、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 变格1、×平×仄 ×仄×平 2、×仄×仄 ×平×平 五言联 正格1、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变格1、×仄×平仄 ×平×仄平 2、×平×仄仄 ×仄×平平 六言联 正格1、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2平仄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 变格1、×仄×平×仄 ×平×仄×平 2、×仄×仄×仄 ×平×平×平 本格罕见,若按“一、三、五字不论便是”“上联全仄,下联全平”。 七言联 正格1、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变格1、×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 2、×仄×平×仄仄 ×平×仄×平平 讨论: 华夏民族具有悠久的诗歌发展史,曾经有过二、三、四、五、六、七言体,称古风或古体,有自己的平仄规定,一般不受格律诗的约束,形式自由灵活,不讲平仄(入律古风除外)和对仗,用韵自由,且可以换韵。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有理由相信,律诗和对联都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受古体诗的影响,前两者又同时互相影响,并且自成体系。格律诗只有五、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和五言排律五种,有自己的平仄规定,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有相对相粘,偶句押韵,孤平和三平调是最大禁忌,有避孤平、避三平调和救孤平之说。 从本文的材料与方法可见:一、 三、四、五、六、七言短联都或有孤平,或有三平调现象。二、 “楹联的平仄”是从前人大量的名联中归纳的规律,并且已达共识。二、三、四、五、六、七言短联都有正格和一三五字不拘平仄的变格。值得注意的是以平声结尾的短联,在明知一三五字不拘平仄时可出现孤平或三平调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应用“一三五字不拘平仄”的规定,可见对联是不避孤平和不避三平调的。 对联有二、三、四、五、六和七言短联,在平仄上既有古风的特点,又有格律诗的特点。格律诗只有五、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无二、三、四、六言律句,这就明确提示二、三、四、六言短联不属格律诗,并且,它们中有的无法形成孤平和三平调,有的即使形成孤平,也无法救孤平,说明它们无法也不应当遵循格律诗的平仄规定。 五、七言短联的平仄规律与五、七言格律诗的平仄规律基本相同,但在应用时却不完全相同。它们尽管可以形成孤平和三平调,也可以救孤平,但它们属于对联的短联系列,应当遵循对联的平仄规定,不应当遵循格律诗的平仄规定,其根据是:一、如本文筛选出九副有孤平的对联,三十副有三平调甚至全平的对联。它们都数量不等地分布于五、七言短联之中。二、当五、七言短联若与二、三、四、六言短联组合成多言联或长联时,既然后者已不遵循格律诗的平仄规定,五、七言短联也应当“一视同仁”地不遵循格律诗的平仄规定。若要求五、七言短联既遵循对联的平仄规定,又遵循格律诗的平仄规定,或只遵循格律诗的平仄规定,岂不是破坏了联句平仄的统一规定。 综上所述,对联的平仄规定应当自成体系,其原则是,对联的平仄与格律诗的平仄相似,尤其以五、七言短联;上联尾字仄声结尾,下联尾字平声结尾;上下联平仄字在同一位置大体相对,尤其是在节奏点上相对更严;节奏点的平仄可以起代替联型的作用;实际应用中,多数联文在一三五字上不拘平仄;短联是构成多言联和长联的单位,短联的平仄是对联平仄变化的基础,无论是初学对联者,还是研究者都应熟记、活用。 本文通过筛选,二百副对联又可分为五、七言短联无孤平、三平调和有救孤平联型,其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撰联者有意地把格律诗的平仄规定带入对联中,这种现象也符合对联一三五字不拘平仄的规定,于对联平仄规定无损。其二是,撰联者或出于表意的需要,只要求五言短联一一11一的一三字不拘平仄或七言短联11一一11一的三五字不拘平仄;或撰联者在撰联时出于表意的需要采用的是正格平仄。前者与格律诗救孤平形成暗合,后者与格律诗的避孤平和避三平调形成暗合。 所以,在二、三、四、五、六、七言短联的自身平仄规定中,当一三五字不拘平仄时,不应当有格律诗避孤平,避三平调和救孤平之说。 二OO八年有个单位提出对联要增加避三平调的规定。这个规定涉及取消××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和×平×仄×平平的变格联型。或对“一三五字不拘平仄”的使用限制。在对联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个规定的可行性尚需实践的检验。 本文筛选的对联,其中有出句尾字为平声,对句尾字为仄声者,其原因可能是在征联求偶时,出句往往是下句,而要求对联者对上句。 本文说的是短联的正格和变格,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正格对联。对联还有变格,如全仄联、全平联和有韵联等,这里不续赘文。初学对联者应以正格开始,然后再“由有法变无法”. ; q: y9 l0 B: o
注:拗救,即“拗”与“救”的合称。拗指违反平仄格律,该平处用仄,该仄处用平。救指设法在本句或对句中改变平仄,补救“拗”了的平仄。拗而有救的诗句仍是合乎格律的。 孤平:律诗大忌之一。指律诗的某句中,除韵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现象。具体说,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或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前者第一个字与后者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声,如果用仄声,那 么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叫做“犯孤平”。 三平调:指格律诗的句尾连用了三个平声字的现象。如五言“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五字都必须是“仄”声。如果改为“平”声,即“犯三平”.在古诗词中三平是特有的句式,在格律诗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救孤平:有孤平的诗句都在当句救。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字该用平声如用了仄声{拗},第三字该用仄声就改用平声,成为“仄平平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三字拗则第五字救
& Q& a; \.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