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我唱 墙有茨
本帖最后由 观沧海 于 2015-3-6 11:57 编辑墙有茨
墙上长了蒺藜草,生了根儿难清扫。
宫廷中的隐私话,污秽龌龊不能道。
如果一定要说道,只能叫人脸害臊。
墙上长了蒺藜珠,生了根儿难清除。
宫廷中的隐私话,脏得没法来讲述。
如果一定要讲述,话长叫人说不出。
带刺蒺藜长墙上,没法收拾没处放。
宫廷中的隐私话,臭得叫人没法讲。
如果一定要再讲,说来羞人难想象。 原诗:《诗经•鄘风•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沧海诗评:
这首诗内容与《邶风•新台》相承接,《毛诗序》谓:“《墙有茨》,卫人刺其上,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公子顽,即昭伯,是卫宣公之子,公子伋之弟。卫宣公强娶伋之未婚妻齐女,也就是卫宣姜,生下幼子。宣公死后,幼子惠公即位,公子顽私通君母宣姜。父亲强占儿媳,儿子偷会后妈,卫国宫廷真是淫乱不堪,不齿于人。难怪诗人又要提笔讽刺了。
宫墙上的蒺藜清扫不掉,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掩盖不住、抹煞不了。诗人故弄玄虚,藏头露尾,欲言又止,起到了欲盖而弥彰的特殊效果。本来,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诗人特意点到为止,用一句流行词语,叫做“你知道的”,更显情趣。后世所谓的设悬念、吊胃口、留空白、富有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诗贵含蓄的技巧,均可以此作为源头。
这正如女性着装,满眼春光,一览无余,效果未必最佳;半遮半掩,似露非露,才最具诱惑力。这正是:
酒饮半酣正好, 花开半吐偏妍。
美女半露最惹眼,隐私只说一半。
{:7_390:} 半遮半掩,似露非露,才最具诱惑力 {:7_389:} 观沧海 发表于 2015-3-6 11:51
墙有茨
墙上长了蒺藜草,生了根儿难清扫。
宫廷中的隐私话,污秽龌龊不能道。
翻译得好!通俗易懂! 溪水止流 发表于 2015-3-6 12:06
{:7_394:}{:7_385:} 关注 发表于 2015-3-6 13:22
半遮半掩,似露非露,才最具诱惑力
半遮半露,更易引人关注!{:7_372:}{:7_394:} 小心情说你呢 发表于 2015-3-6 14:58
{:7_396:}{:7_381:} 天韵百合 发表于 2015-3-6 18:24
翻译得好!通俗易懂!
天韵天香,令人向往。{:7_381:} 高——原来汉字最美的字是半字。{:7_360:}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