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应禄 发表于 2012-9-22 07:51:03

《关中二十怪》(三)宽面条像皮带

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2-9-22 07:59 编辑


                   三 、宽面条像皮带   
             面条种类多,擀扯或刀削。宽面像皮带,一条煮半锅。          有文章将这一怪写成“面条像裤带”,笔者觉得不甚确切。裤带有多种,宽的、窄的、圆的、扁的,说面条分别像这四种形状倒马马虎虎,但有一种是一绺布簇在一起而成的裤带,系时像布绳,展开却是一绺布。面条哪能有如此形状?所以,应说“宽面条像皮带”才准确。有说“扯面像皮带”亦不准确,因为面可扯可擀也可压。另外,扯也可以扯成细面嘛!          宽面条像皮带体现了关中人粗犷的性格。在关中民间有“早吃干粮饱一天”之说。这儿所说的干粮,一是指锅盔,二是指干面即调好的不带汤的面条,亦叫黏面,对于赶集、赶脚早出晚归不能吃上中午饭的农夫来说,出门前大都是吃一大碗平日间很少吃得到(过去生活条件所限)的黏面,再喝一碗面汤(民间有原汤化原食的说法),滋润又耐饥,这种黏面又以软面为最佳,因为味儿好入。既然软就无法薄,其又厚又宽又长的软面真像宽皮带一般,关中人“有了黏面,不想赴宴,赴宴归来,仍想黏面。”关中面条香是出了名的,这其中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调面的大肉“臊子”格外香,这种据传由周文王发明的味尖、味鲜而又耐贮存的“臊子”乃是关中一绝,有“一家爁肉三家香,三家爁肉串(方言。很香)半巷”之说。就此,笔者将另撰文介绍。




















老玩童 发表于 2012-9-22 09:17:07

宽面像皮带{:7_389:}{:7_389:}

心随自然50 发表于 2012-9-22 20:23:04

{:7_396:}{:7_390:}

nanshnyun 发表于 2012-9-24 16:57:47

      {:7_381:}解释形象,确实如此。“早饱一老碗乾麺,割麦三亩不怕流汗”。另有两点:其所以关中人喜欢吃又长又宽的麺,是因关中的麦子质量好,劲道。大肉臊子关中各县都有,但惟独户县的大肉臊子味道最鲜,解其原因,盖在爁肉时那独到的香醋。对不?

靳应禄 发表于 2012-9-25 09:26:31

老玩童 发表于 2012-9-22 09: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宽面像皮带

谢谢。{:soso_e183:}

靳应禄 发表于 2012-9-25 09:28:02

心随自然50 发表于 2012-9-22 20: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soso_e183:}

靳应禄 发表于 2012-9-25 10:29:22

nanshnyun 发表于 2012-9-24 16: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解释形象,确实如此。“早饱一老碗乾麺,割麦三亩不怕流汗”。另有两点:其所以关中人喜欢吃 ...


          老兄高见。我曾写过爁臊子的文章。爁臊子源于周文王的时代,时文王建都丰京(即今日户县的秦镇),究竟是文王将爁臊子技艺带回岐山老家,还是从老家带到户县,无从考证,我觉得也没必要分出彼此。两个地方的爁法一样,只是在臊子面的吃法上不一样。以前,我见识受限,以为爁臊子很普通,后来,借工作之便,我到过除西藏、海南以外的全国(大陆)各地,才发现爁臊子是“一绝”。2009年,我在《话说西安》讲坛上讲“关中biangbiang面”时曾建议有关部门可以举办爁臊子擂台赛,可惜人微言轻,未有回应。{:soso_e181:}








nanshnyun 发表于 2012-9-25 10:38:27

老兄真乃性情中人,为己所认定的乐此不彼。老话说铁柱磨针,工到自然成。{:7_396:}

靳应禄 发表于 2012-9-27 07:40:31

nanshnyun 发表于 2012-9-25 10: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兄真乃性情中人,为己所认定的乐此不彼。老话说铁柱磨针,工到自然成。

   
          {:soso_e183:}谢谢。老兄所言极是,在下当铭记在心。想当年,我们(卫生队)李队长再三要我留队,我执意不肯。有一天,政治处x干事(来住卫生队)问我有何打算,我说回地方,后李队长生气了,说那就是组织考核,剋了我一顿,说我固执,要吃亏的,末了却又说其实他还真喜欢我这种性格——这话不谬,队长确实很器重我,我也很敬重队长,卫生队后勤,按编制一个司务长,两个上司(给养员),一个班长,一个副班长,调我来时明确我的身份是修养灶上司,而实际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五个角色我一人承担(期间调来过一位司务长,可惜格格不入,没待几天就调走了。)李队长这个人,尽管卡着我业已在支部大会上通过了的入党志愿书不上报,给我说来年入党提干同步进行,这件事我是有些意见,后来,李队长从洛阳给我捎信道歉过。其实,李队长除了“文武不和”直接影响到我以外,他还有一个小算盘,我是他从营里精心选来的,他不想让我过早地离开卫生队——这是多年后我们财务股董股长说的,说他给李队长谈过想调我当会计(不谦虚地说,咱们部队,打算盘当数郑德新会计,第二应该是我),叫先提司务长,没承想,投鼠忌器 ……扯远了。









bufenbici 发表于 2012-9-28 05:32:35

靳应禄 发表于 2012-9-25 10:29 http://huxianwang.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兄高见。我曾写过爁臊子的文章。爁臊子源于周文王的时代,时文王建都丰京(即今日户县的秦 ...

看过那次节目,也听过陕西省电台对靳老师的访谈,很过瘾。{:soso_e179:}{:soso_e163:}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关中二十怪》(三)宽面条像皮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