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挽联祭老娘: z: K" E5 g0 J( L. [- H
妈在刚过“九五”寿辰一个月后的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二十三时安祥地走了。先一天还自己下炕活动,早晨还喝了半斤牛奶,一个鸡蛋。妈急匆匆地一走,使我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哀伤地泪水冲开心底有关妈的记忆......
" n, _& c! F; V 二00七年妈九十华诞之际,我的诗.书.画界的老师.朋友精心作诗撰联.泼墨染彩,送来了二百多件诗联书画大礼。这些祝寿“礼品”在户县中楼展览了半个月,引起强烈地轰动。儿子们觉得这种祝寿方式移风易俗,传承文明,便精选了其中的七十三件,出版了一本诗联书画集,冠名“老娘在上”以作留念。开篇选用了我撰书回忆孩提,青年,壮年及花甲四个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妈妈”的诗。其一,幼栖关帝庙:“母子相栖庙作家,庭院深大殿堂华。携童嬉戏无休止,妈撩围裙把泪擦。”现在妈走了,深恩未报,引恨终生。想到这里,“老娘在上垂千古;蠢子不贤愧永年”的挽联涌上心头。我署上我们兄弟三人的名子,作为家大门联,横额以“失恃何堪”抒发我们失去老娘的无奈。! H" P5 w. {3 b3 ?0 m. B* n6 w. t
妈心灵手巧,不仅是织布纺线的能手,还有剪纸绣花的手艺。特别是晚年,她绣了大大小小许多许多花鞋垫。在她八十寿诞的时候,户县电视台以“绣针伴晚年”为题,制作专题片多次播放,借以歌颂改革开放农村的新变化,农民的新面貌。我写了“电视播映妈绣花有感”的诗以记之。“老母八旬绣百花,穿针引线织彩霞。崭新世道呈新事,辉映荧屏赞中华。”妈虽然走了,但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鞋垫。睹物思人,“机杼悬东壁;庭堂放悲声”的灵堂联钩起了对娘的许多回忆。
' P: ]- D! c+ a$ ^' }8 C 我家有一偏门临街,该写什么内容的挽联呢?近十年来,因为孙子上学,我们夫妇住在了县城。妈坚持要与保姆留守门户。于是上联就写“九旬犹记门户事”。妈的一生经历长,故事多,该用什么作下联呢?记得在我六十五岁生日那天,妈给我塞了一把糖果。尔后我以“六五如童”为题,作诗记录了这个故事:“岁月如梭变化多,老娘九秩子孙歌。唯有一事仍依旧,糖果为儿藏线箩。”晚年的妈最大的心愿莫非:“终日尚思子孙康”。写到这里,大半夜蓄在眼眶里的泪水冲出了泄洪闸不能自已。。。。。
# A' N) d* u3 N 2011。11。20。( X4 S8 _' U3 Y `8 q. x8 O
! P% v8 y5 \- [/ X7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