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2034|回复: 2
收起左侧

咬定青山

[复制链接]

591

主题

2343

回帖

1万

积分

陆.听雨闲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39
发表于 2017-3-14 16: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郑板桥,一定不会忘记他的那首名为《竹石》的诗,尤其首句“咬定青山不放松”最为传神。一个“咬”字,原本平常,如用在他处,绝对“咬”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而跃然于此,恰如神助,诗之气势倾出,竹之精神高挺。

    请看全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中竹石,诗人情怀。以石托竹,尤显翠竹气概;以竹喻人,更见人之风骨。此画描绘的是大自然的风光景物,丹青一枝照眼明;此诗歌颂的是人世间的气节操守,意境深邃启哲思。这里凝聚着古代正直士大夫的人格风范和精神,也熔铸着诗人自身的铮铮傲骨与心志。

    嶙峋山岩,能长如此之竹,恐非诗人意念,当有现实依托。观之品之,可听竹叶飒飒,与风絮语;更见翠竹修长,直上云天。烈日何惧,寒冬不衰;意志如铁,可谓坚固。而能“咬”定青山,而能“咬”破岩石,能“咬”出“千磨万击”后的“坚劲”,能“咬”出昂然挺拔中的“倔强”,确乎令人仰慕,尊崇。然而,竹非生灵,能“咬”吗?当然不能,不能而使其“能”,这是诗人的“神思”和“妙笔生花”。但仔细想想,也确实“能”。竹子不以山险,不因石固,坚韧不拔其志,扎根山岩其力,根愈深,竹愈直。这是整个“能”的过程。诗人有感于焉,倾心所出,寓情寄意,以告人寰。一幅竹石图与题诗,展现的是一幅精神影像。

    郑板桥曾做过“县吏”,虽然是“些小吾曹”,但总是官。他为官有底线,绝不随波逐流,而以清官名世。对民间的疾苦,“一枝一叶总关情”。他还有文人的傲骨,从《竹石》诗画中,亦可见其修竹之品性,襟怀有亮节。

    是的,咬定青山,绝不放松。经过“千磨万击”,依然不折志,此乃真勇士;不管“东西南北”,生命有定力,此乃真君子。而“任尔”两字,颇有意趣,其间有一种藐视,甚或一种嘲讽。东西南北,滂沱风雨,任尔肆虐凛冽,我自依然坚劲。

    正是有此人,方有此竹;有此竹,方能喻志;有此志,当能立世。“胸中千钧力,下笔如有神”,此中亦可见郑板桥的艺术功力之高妙。

    对“咬定青山”句,笔者还想以今人的语言再引申一下。“咬定青山”,就是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咬定青山”,就是不忘初心,扎根人民;“咬定青山”,就是不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咬定青山”,就是不浮夸、不虚妄,不做墙头草,要做大写人。“咬定青山”,这里其实有一个灵魂的东西在闪耀,有一个信仰的力量在支撑。

    对诗句中的“破岩”二字,有人认为是指“破裂的岩石缝隙”。以笔者之见,“破”作动词解更好。竹子在山岩中深深扎根,并在不断生长中去“破”岩石,坚固的岩石居然因此而破裂。如此这般,更有气势,其间有一种顽强不屈的力量和勃勃生气在流动,在迸发。读者也可从诗与画中感触其神韵。同时,此“破”字亦可与前句的“咬”字相呼应,相媲美。一双“诗眼”,满目生辉。

    今夕何夕?重读《竹石》,不觉灯下作沉思状,并写出以上文字。然意犹未尽,再写几句:咬定青山——形象正;立根破岩——力量大;千磨万击——志不改;栉风沐雨——有正气。


发表于 2017-3-15 07: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新的成绩

4

主题

4594

回帖

2万

积分

捌.大漠孤烟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6231
发表于 2017-3-15 08: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5-5-7 01:49 , Processed in 0.1615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