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观沧海 于 2016-11-19 09:36 编辑
/ T/ m! u- [+ e5 G7 C5 N1 r% `# ]: m7 O
蓼莪. j- C& M+ N! e. ? C7 W( _! Z1 m
原诗:《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 w+ M* M+ N# p/ b$ Q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a& h& G% `/ L9 h1 [. c) Q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7 r9 s5 \: I7 \, D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1 U* B% @5 s( p* S3 s. ~% t' H5 u! C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_) x2 ?$ T8 G. Q2 _2 Y/ }9 R' k2 W- n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 V% j% @6 e7 R7 f- e* @0 |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2 L, M. Y6 m$ p; R+ e: t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6 s) o* O& @) \5 S6 T+ P注释:
, g3 Z4 t; o9 K: X9 i( R) O* [ ⑴蓼(lù):高大的样子。莪(é):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叶嫩时可吃。
5 s: o" t4 m- F# ]8 C- g) i ⑵匪:同“非”。伊:是。9 V7 H/ x' D. I
⑶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L U7 A! }, w, |/ d% T" B! C5 `
⑷蔚(wèi):一种草,即牡蒿。晒干可燃烟驱蚊。9 M( Y2 g# `0 x& h8 {% b
⑸罍(léi):大肚小口的酒坛。
! A7 F! j0 @; o& Y3 C) ^% I ⑹昊(hào)天:广大的天。罔:无。极:准则。# X2 c/ g6 A0 H, e2 i
翻译:- `/ S. r ]% @$ W
高高似莪蒿,实则是蒿草。可怜我父母,养我真辛劳。
9 T6 o, d1 ]5 p 高高似莪蒿,实际却是蔚。可怜我父母,养我真劳累。
6 W/ P% Z% V6 }1 q* w 酒瓶空荡荡,酒翁愧难当。孤儿在世上,不如早死亡。& r3 ~$ Q( R: r2 n5 d7 l6 V
没爹依靠谁?没娘怎凭仗?出门怀忧伤,进门无尊长。 w8 |# u8 l% w
父亲让我生,母亲将我养。抚摸爱护我,培育我成长。
2 G9 p: L) w5 w+ W 照顾挂念我,出入抱手上。想报父母恩,老天降祸殃。8 C/ ^2 c# }# P8 n( I. {0 o
南山多雄壮,暴风呼呼响。别人养爹娘,我独没指望。
$ q1 q% O6 K3 ~3 E1 M$ t& d9 b% L 南山险又高,暴风呼呼叫。别人养爹娘,我独难尽孝!
8 O1 Q, }% Q S/ S& X沧海诗评:( l# r, C" `1 |4 a* B7 P9 k: Q
养儿防老,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抱娘蒿一样,能够回报自己,报答自己,让自己老有所依?可是,偏偏有些孩子,看似一株令人可喜的香草,最终却成了难以接受的臭艾;看似挺拔端庄的文木,最终却成了一无所用的散木;看似精金美玉,实为破铜烂铁。实指望光宗耀祖,结果却于国于家无望,让父母的满腔希望变为失望,伤透了心。正如朱熹所说:“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诗集传》)
4 a7 j. }" [$ g2 Q7 S6 x- N 主人公也许是一位在外征战的将士,或者在远方服役的役夫,经久不归,又功业难成,想念父母,却难在身侧,难以孝敬奉养,无比内疚惆怅。更大也更令人痛心的可能则是,他曾经是一个被溺爱、被宠坏了的孩子,幼时父母娇生惯养,百般呵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像夜明珠一样被珍爱,本指望成龙成凤,谁料想成蚁成虫。因不能成材尽孝,悔恨不已。用《红楼梦》中的话说就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p$ z6 }# @7 p" p$ T3 ]' H; l* u
当父母老亡,家业衰败,当最后只剩下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在这感觉不到温暖的世界上的时候,他终于彻底醒悟,终于悔恨不已,要么像丁兰刻母一样追悔,将慈母的形象刻进木头,留作记忆;要么像吴敬梓、曹雪芹一样自励,用包含沧桑之笔,写出杜鹃啼血之句。
2 R5 ]" ?9 Y1 ]1 D; M% D7 o 人生在世,谁没有受到父母无尽的关爱?谁敢说没辜负父母殷切的期望?谁又能报答完父母江海般的深恩?从这个意义上说,《蓼莪》绝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类人的自责,而是天下子女共同的心声。3 ^3 M, s* S. o4 k9 l9 f
《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蓼莪》中体现的孝子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悔之情,真可以感天地,泣鬼神。) K$ n; H% J1 P% X-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