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观沧海 于 2016-10-22 12:16 编辑
( K1 m! b1 a+ ~
7 A- a+ i+ _6 v 黍离1 \2 N8 x: D2 j) U# h! y0 I
谷子遍地密又稠,高粱拔节绿油油。
8 G& K# ?8 z- J t1 ~2 I5 o* {6 ? 走过故地脚步慢,愁思悠悠上心头。
+ P5 e) a: F3 n9 G P9 v 知道我的说我心烦忧,不知我的问我有何求。
w5 x5 W$ W6 ]. U 高高在上老天爷,谁让我到这地步。
4 C/ @; Y. ?: C9 u+ v* v: z
6 d! Y: A7 B6 E' P1 g0 f9 g 谷子遍地密又稠,高粱抽穗垂着头。
) x# z+ j4 U5 ?$ \$ R& z1 l3 |7 r 走过故地脚步慢,愁思悠悠像醉酒。
# o, u- l0 l" g9 U) U& G& D* \ 知道我的说我心烦忧,不知我的问我有何求。
7 R: i. H$ Y) |1 B) x 高高在上老天爷,谁让我到这地步。
, P- A5 B- x* a) F/ [5 d0 A% M
. z9 _/ q. W! X4 U8 B8 Q 谷子遍地密又稠,高粱结实正待收。
3 `* F8 U" k+ A% f2 x" e 走过故地脚步慢,心中如噎真难受。; n3 m6 N1 t7 w0 G* b* S0 M
知道我的说我心烦忧,不知我的问我有何求。
H, G' z/ a, {+ Q 高高在上老天爷,谁让我到这地步。
4 T+ b$ ~( [, w# v! U: ? 原诗:《诗经﹒王风﹒黍离》
0 i, y1 C5 J& P1 U5 x#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R9 v4 C" f# G r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0 J+ a- w, K$ E1 ?$ z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w3 p7 P5 _: a F; o
沧海诗评:% t. |& a5 o# X9 f6 s$ m/ j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昔日繁华的京城,雄伟的宫殿,壮丽的楼阁,都已经不复存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只有黍稷之类的禾苗在尽情的生长,有感于强盛的西周王朝“无可奈何花落去”,悲伤不已,即兴创作了这首悲悼故国、感慨今昔的《黍离》。《毛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P8 W; W, c* X0 a! e/ Y
昔盛今衰之叹,国破家亡之痛,使这首诗具有无限沉痛的沧桑之感,以至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含泪的成语——黍离之悲。两千年来,每当王朝更迭,山河破碎,今昔巨变,这种深痛巨创就会触痛一个又一个敏感的诗心。: P, U0 ^* D: d. k3 M, a4 q3 n
曹植身处三国战乱之际,在《情诗》中慨叹:“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J( T; m- {5 o% @8 n/ Q9 B2 z" h2 t/ g
李白《越中览古》诗曰:“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诗曰:“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前者从古说到今,后者从今说到古,都表达了一种昔盛今衰的痛悼之情。% z# T+ @- {, ]+ Y6 \( g
安史之乱中,大唐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杜甫在《春望》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 a' K! _2 K9 ]; r3 [( E 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词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扬州城被金人毁坏后的残破和镐京被犬戎攻破后的残破,何其相似乃尔!
( _5 C: [' |3 ]. k2 G 其实,比黍离之悲更早的,还有麦秀之悲。" h& J' f2 X+ M7 C
商朝末期,殷纣王暴虐无道,大贤箕子苦谏不听,殷商灭亡。后来,箕子率领一部分商朝移民东去朝鲜,用先进的文化在那里化育万民,开创了箕子朝鲜。多年后,箕子回归故都(朝歌),目睹殷商宫室化为一片废墟,遍地野生麦黍,悲从中来,欲哭则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乃作《麦秀歌》,其诗曰: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大意是:麦子长得旺,禾黍绿油油。你这败家子,不听我的劝,江山被弄丢。纣王拒谏,殷商亡国,这悲恸永远成为诗人心头的创伤。
1 A; M/ X7 C5 B9 b5 l/ }8 r: w) I% @ 向秀《思旧赋》曰:“叹黍离之悯周兮,悲麦秀于殷墟。”王安石《金陵怀古》云:“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后人常以“麦秀”“黍离”并举,寄托深切的亡国之痛。6 M, `* K! r$ T
国破家亡,深痛巨创,当事者痛断肝肠,事外人无动于衷。正是: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谁制造了这种悲剧,谁又是抚平伤痛的知己?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x" C; u( `7 j7 f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