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12589|回复: 4
收起左侧

[历史纪实] 难忘红四方面军在户县的4天

[复制链接]

330

主题

300

回帖

4537

积分

肆.江湖一剑

Rank: 5Rank: 5

积分
4537
发表于 2016-10-9 17: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记者来到了红军曾经途经、战斗过的户县。虽然红四方面军途经这里已经84年了,但户县人民还牢记在心中。
       户县那特殊的4天
       户县党史办主任马宏利告诉记者,户县学者、干部经过查阅资料、民间访问,收集到大量有关红四方面军当年经过户县的情况。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打着“攘外必先安内,一统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一统而能取胜于外者”的旗号,发动了对红色根据地的多次“围剿”。1932年5月,国民党着手准备对红色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其采取的战略为,逐次围剿,各个击破,首先集中兵力进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得手后再集中兵力包围中央红军根据地,从而达到消灭中央红军的企图。为此,蒋介石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调集约30万军队,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围剿”。
       为了保存实力,配合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除留下红二十五军坚持游击战之外,以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政委的红四方面军军部和主力两万余人,于1932年10月离开了鄂豫皖苏区,准备到敌人力量较薄弱的川陕鄂边境建立新的红色根据地。然而,11月下旬到达陕南柞水县后,遭到国民党数万军队围追堵截,红四方面军被迫改道西行,穿过秦岭,从汤峪、库峪出山,进入关中平原,沿秦岭北麓西征,途中经过户县南乡。
       当年11月26日,红四方面军由长安进入今户县草堂镇的下草村、叶家寨、马丰滩、高力渠等沿山一带村庄。当天早饭后,先头部队抵达户县庞光镇东、西焦将村,上午10时许,大部队停止前进,分别驻扎在庞光镇的东、西焦将、化羊、王寨、庞光等10个村落。
       在庞光镇住了两天两夜后,由于国民党围堵部队已经靠近,且不断骚扰,红四方面军于11月28日凌晨出发,继续沿秦岭北麓西进,路经石井镇马家河、冯官寨、朱家堡、柿园、曹家堡、石井村,玉蝉镇水磨头、上涧子,蒋村镇郝寨、东寨、蒋村,先锋部队当天到达周至县南集贤。后续部队因在朱家堡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战斗,拖延了行程,11月29日中午抵达南集贤。至此,红四方面军经过4天时间通过户县,进入周至。
地下党员帮助红军
       由于受国民党散布“共产党实行共产共妻”、“红军是红毛鬼”等谣言的影响,户县百姓起初对红军不甚了解,有恐惧心理,红四方面军刚进入户县时,群众吓得关门闭户,青壮男女纷纷躲藏。
       11月26日,这是焦将西堡过夏历十月会的前一天。当红军进村时,焦将村能跑的都躲起来了,有牲口的也都拉着跑了。跑不动的老人紧闭大门,心惊胆战地窥视红军的举动。
       户县第一个中共地下党员焦将村的刘秉山和同村的党员刘生玺听说红军来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们以普通群众的身份主动出来帮助做群众思想宣传工作,叫大家不要害怕,不要跑,告诉群众:“这是红军,是我们穷人的队伍,是替穷人打富济贫的,不骚扰老百姓。”就这样,很快消除了群众的顾虑,人们纷纷打开门户,躲藏的群众也从各个角落出来,把红军迎进自己家中。
       把红军迎到家里住下后,刘秉山多次向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提供我党在陕西的组织、敌人兵力的布置以及陕西地理、经济、政治、群众情绪、风土人情等情况。
       11月27日一大早,陈昌浩告诉刘秉山:“正东方发现敌人,请你找个可靠的人去打探一下敌情。”刘秉山把此任务交给刘生玺。刘生玺冒着极大危险,穿过前沿阵地,很快了解到,国民党部队已经到了东边的邻村高力渠,有一个师的兵力。这为红军行动提供了准确的军事情报。
这天中午,陈昌浩请刘秉山赶快发动群众,给部队做干粮,面粉由司令部提供。群众不到中午就把干粮做好了,并烧好了开水,送到前沿阵地。
“红军将来一定要成大事”
       户县庞光镇穆家堡75岁的关生民从小就听老人说,红四方面军经过户县时,跟讨饭的一样,穿啥衣服的都有,还有男战士穿女人红颜色衣服的。行军中的红军当时就没有给养来源,靠打土豪维持,啥衣服能穿就穿啥。
       在户县玉蝉镇上涧子村96岁的张向贤的记忆里,红军没有统一制服,有的还披着被子御寒。
       尽管红军在行军途中生活艰苦,此时又进入初冬,天寒地冻,然而身穿单衣的红军战士宁愿在祠庙、官房、农家堂屋地铺睡觉,一律不进群众卧室。同时绝不白拿群众的东西,不白吃群众的食物,反而把饭端给穷人吃,吃了群众的粮食、蔬菜一定给钱。群众带路或者做了其他事,一定给报酬。借用群众的碗筷家具,用完后立即归还,损坏的照价赔偿。
       红军端走穆家堡村关振凯家一盆浆水菜时,给了他们家二斗麦。
       焦将村的群众把原来为过会蒸的小馒头,拿出来给红军战士吃。红军战士问:怎么卖?群众说:不卖,送给你们吃。红军战士听说白送给他们,婉言谢绝。有一位妇女给红军战士补了衣服,红军战士给她钱,这位妇女不要,战士就向她解释:这是红军的纪律。红军的炊事员洗罢锅瓢后,把灶具绑在担子上,顺便把垃圾、柴灰打扫得干干净净。村里有几位知书达礼的老头说:“即使是古代施行仁政的王者之师,也没有红军这么好,红军将来一定要成大事。”
       红军战士态度和蔼,说话和气,不打骂群众,不调戏妇女,对留下的伤病员,也都作了妥善的安排,留下粮食、药品、费用,尽量减轻群众负担。
红四方面军在户县期间,如此爱护人民,秋毫无犯,使沿途百姓深为感动,群众说:“这么好的队伍,真个没见过,老天爷睁眼,让这些人赶紧成了事,叫老百姓也享上福。”
       “红军中能行人多”
       红四方面军每到一处即向群众宣传红军的宗旨及党的方针政策,揭露敌人的造谣诬蔑,随时随地向群众讲解革命道理。
       红军见到群众就说:“老乡,不要怕,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是咱穷人的队伍,是替穷人打土豪劣绅和白匪的。我们原来也是受压迫的老百姓,因为反动派、土豪劣绅把我们压迫得活不下去了,为了生存,才参加红军的。只有打垮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土豪劣绅,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
       某部连长程修发在他住宿的铺旁,烧了一堆火,召集焦将村群众开座谈会。他一边让群众取暖,一边向群众讲解革命道理,讲红军与匪军的区别,从打富济贫讲到革命胜利后人民将会过上的幸福生活,从红军的群众纪律讲到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情形,并给群众看了红军的军旗和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冲锋枪。
       驻扎在化羊村的红军在化羊东村十字庙召开大会向群众宣讲: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替贫苦农民打土豪劣绅的,革命成功了,穷人就有饭吃。穷人所欠富人的账债,一概不要还给他……
       这些话,一字一句打动了穷人的心。
       红四方面军在过境户县的过程中,把一些红色书籍和油印宣传材料散发给群众。通过这些宣传,使沿途群众大开眼界,了解了真相,受到革命教育。
       关生民告诉记者,过去村里的老年人口中常说,红军是好人,文化人多,能行人多。红军的先头部队提着装有墨水的罐子,用大刷子在沿途的大树、墙壁、地面上刷写了大量的标语口号。尤其是有位人称“张大脚”的红军女战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人很泼辣,扎的武装带,背的手枪,讲话很生动,提个桶,在村里墙上写标语,字写得很好。在那个年代,识字的人非常少,更别说写字了,所以当时群众都认为她是能人。
据张向贤回忆,1932年红军路过那次,年轻的红军在村里,用桶提的染坊的蓝水在墙上刷标语,其中有“打倒帝国主义”等。有的字有脸盆那么大。
据户县党史资料记载,当年红军书写的标语口号,包含下面一些:
       红军是穷人的队伍!
       红军是替人民打土豪劣绅的!
       打土豪、分田地!
       开大仓、分粮食!
       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
       实行土地改革!
       红军来了,穷人就有饭吃!
       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
       穷人翻身得解放
       红四方面军驻扎庞光后,很快深入群众,了解穷人的疾苦,掌握地主劣绅的罪恶。
       与此同时,红四方面军没收了19户地主的粮食、衣服、财物、牲畜,将两家豪绅开办的杂货铺中油、盐、杂货等全部分配给穷人。有些年老体弱的穷人,拿不动分得的粮食,红军战士帮他们送到家。群众感动地说:“你们比我的亲儿还亲,红军才是真正的活菩萨!”
       红军把化羊东村两家财主的出租土地契约和借贷约据,当众点火烧了。
       这些举动,狠狠地打击了农村反动势力,伸张了正义,使群众看清了红军的革命本质,从心底里热爱红军,拥护共产党,激动地说:“红军一来,咱们就有主心骨了,穷人就能翻身得解放了。”
       群众兴高采烈地欢迎战士到自己家住,并帮助红军烧水做饭、碾米、磨面、做干粮、缝补衣服等。
       打得敌人狼狈窜逃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1932年,红四方面军在行军途中,经常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户县过境期间也没有避免。当部队驻扎在焦将、化羊村、庞光一带时,国民党胡宗南第一师、刘茂恩第六十五师就尾追驻在周围距离只有一二里的村庄。红军也在驻地周围设防御敌。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并不时有些小接触。红军不轻易进攻,敌人也不敢贸然行动。
       11月28日凌晨,红四方面军开始拔营沿山西进,至当天下午约5时许,红军大部分已经离开庞光等户县东部乡村。国民党军队认为有机可乘,即由东北的户县余下镇灵山寺、甘亭镇保峪坊直扑朱家堡,占领了村东北一个大冢作为制高点,架起机枪向红军后尾零散部队进行疯狂射击,打死、打伤红军战士数名。
       走在队伍后面的红军指挥员看到这一险恶局势,当即命令号兵鸣号通知前进部队。已经行至曹家堡以西的部队听到枪声和号声,立即跑步返回,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红军战士在机枪的掩护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从西、南两个方面逼近大冢。
       有的红军战士甚至光着膀子向敌人冲击,很快就将其主力拦腰分成两段,把敌人占据的大冢夺了下来,打得敌人向东北方向狼狈窜逃。红军战士直追至潭峪河边,然后返回。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只用了一个钟头就结束了战斗。战斗中击毙敌团长1名,打死、打伤敌人多名,俘虏敌兵百余名,缴获机关枪6挺,步枪百余支。有 8名红军战士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红军参战官兵在朱家堡吃过晚饭,由一直给红军做向导的当地村民张炳惠带路西行,当晚在涝峪口宿营,第二天中午抵达南集贤。
保护救助红军伤员
       红四方面军这次战略转移,行军路线长,战士们的身体普遍虚弱,不少人腿肿脚烂,有的还染了重病,加之经常作战,伤员人数增加。许多伤员不能随军继续前进,留在了当地。有资料显示,当时留在户县境内的伤病员有49名。这些伤病员受到了我地下党员和广大群众的大力保护和悉心照料。
刘秉山、刘生玺组织当地群众,将38名伤员转移至焦将庵内,动员群众为伤员送饭、送棉衣,送柴烧火取暖,精心护理。刘秉山拿出数石粮食作为伤员口粮,后又变卖两石豌豆和三老碗大烟土给伤员买药。刘生玺多方奔走,请乡医为伤员治病、疗伤。内科病人的治疗,刘生玺请黄柏坡沈兴太老先生诊治。刘生玺给诊疗费,老先生分文不收。外科病人的用药,除红军走时留下的以外,不足部分由刘生玺出外购买。第二年春天,大部分伤病员病情痊愈,有的又去寻找红军部队。
       红军战士王鹤云因腿肿在化羊村掉队,爬到南边的五庄朱雀寺。当时住在寺内一位姓万的老妇人请人将他背到后殿隐藏起来,照料一月有余。王鹤云病好后被王忠堂收为义子,在炉丹村安家。
       留在化羊村西门外庙内的一名红军小伤员,受到了该村崔庚礼、崔彦帮的精心照顾,但终因伤势过重,光荣牺牲。他们又借钱买芦席将尸体掩埋。
受伤的红军战士张绍基被庞光镇老太太关陈氏收留、15岁的朱国华被王寨村赵履祥收留、胡建余被王寨村丁克俭收留、胡户县(原名不详)被胡家庄胡三收为义子。三年后,在红二十五军过境时,他们又参加了红军。两年后,朱国华在甘肃平凉作战时,被国民党军队俘虏。他谎称是被拉来的马夫,家住户县王寨。国民党军队派人将其押至户县。赵履祥到县看守所将“孙子”朱国华领回,使其脱险。留住一年后,朱国华又去找红军。“文革”中,张绍基、朱国华两人所在单位先后前来户县调查他们的历史,关陈氏、赵履祥两家为朱、张二位做了证明。1970年,张绍基回到户县,看望老家,见到关陈氏的侄子一家。1973年,朱国华从沈阳来到户县,找到赵履祥之孙赵向荣家,拜谢当年救命之恩。
       让红军故事世代传颂
       虽然红四方面军途经户县仅仅4天,却给户县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户县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记者在户县采访中,到处都能听到红军的故事。在庞光镇焦将东村中,记者还看到了当地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驻地旧址”的石碑,碑背面镌刻有如下文字:
       1932年11月26日,以徐向前为总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战略转移途中,经蓝田、长安于26日上午10时进入户县,驻扎在焦将村、王寨、庞光镇一带,与国民党追兵隔焦将村东凹河对峙两天两夜。时至寒冬,战士们身穿单衣,在街边屋檐下露宿。
       红军在此打土豪,赈贫民。中共地下党员刘秉山、刘生玺积极做工作、做宣传,广大农民开门迎红军,纷纷给红军碾米、磨面、蒸馍、做干粮、缝衣服、做向导、抬担架。28日,红军西进后,地下党员刘生玺与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精心护理隐藏在村西北庵庙里的38名红军伤员……
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户县,给当地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群众有口皆碑。
       关生民告诉记者,穆家堡村里的老年人一直在说道红军的故事。他小时候,他们村不少老人们都能记得当时的情景。他对自己的儿孙经常讲红军的故事。他要让红军的故事,在他们家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记者手记
       用精神意志谱写壮丽凯歌
       作为从业多年的新闻工作者,记者数十次深入户县这方沃土采访报道。然而,以红军长征为视角审视这里尚属首次。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户县的故事催人奋进。
       户县是陕西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较早的县份之一。在这里,红军奋勇战斗,用精神意志谱写出了感人肺腑的壮丽凯歌。在户县采访的每一天,记者都能感受到红军曾留下的精神力量。那些故事虽已过去80多年,但在人们的记忆中仍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红军到来时村民的陌生、害怕,到后来的军民齐心战斗,老百姓在和红军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了坚定的信念,对革命事业的胜利充满信心。
       深入群众、了解疾苦、奋勇战斗……红军在户县停留虽只有短短数日,但他们展示出的优良品质深深地触动了当地百姓。80多年过去了,这次远征在户县仍然留下了深刻的红色记忆,鼓舞着人们用实际行动续写新长征的动人故事。(来源:西安日报)

936

主题

7269

回帖

3万

积分

玖.镇海神笔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4269

社区QQ达人社区劳模高级会员新人进步灌水能手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6-10-9 19: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街村烟酒店 名烟名酒 日用百货 五金电料 烟花爆竹

4

主题

4617

回帖

2万

积分

捌.大漠孤烟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6231
发表于 2016-10-9 22: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0-10 08: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191

主题

3291

回帖

1万

积分

柒.天山茗客

Rank: 8Rank: 8

积分
16604

社区QQ达人

发表于 2016-10-11 14: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牢记革命先烈,发扬革命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4-5-14 15:57 , Processed in 0.1192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