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级通缉令最后一名嫌疑人郑贤聪的投案自首,山东临沂女生徐玉玉受骗猝死案的涉案嫌疑人已悉数落网。但这不等于电信诈骗的终结,也许在此时此刻,骗子的电话和短信正飞向某些人潜在受骗者的手机,骗子银行卡里的存款数字正在增长。 这决非危言耸听。据统计,2015年全国电信诈骗案高达59.9万起,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但破案率却不超过百分之三;今年第二季度,全国收到诈骗短信的人达到3亿,骗子一个季度拨出的诈骗电话有18.8亿次,环比上季度增长了88%。 这显然还不是完全的统计数字,因为并非所有收到诈骗电话和短信的人都被算进统计数字,并非所有拨出的诈骗电话都被侦测到。即使按照这个不完全的统计数字,说“每时每刻都有诈骗电信”都不准确了;准确一点的描述,应该用“每分每秒”。 实际上,在人们日常交谈中,迄今尚未发现有人未曾被诈骗电话和短信骚扰过。一些多年未换号码的手机用户,更有一天被骚扰十几次甚至数十次的经历。那些装了防骚扰软件的用户,也只能过滤其中的一部分。 至于骗子通过伪基站冒充电信运营商、银行、航空等的服务号进行诈骗的,更让人防不胜防。这造成了人们对陌生电话和短信的恐惧心理,过错了正常的甚至重要的电话和短信。 电信诈骗与骚扰显然已成一种新的社会瘟疫。在骗子与骚扰者的那一端,这种“瘟疫”会互相传染。在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电信诈骗村”,许多人竟然以电信诈骗为职业! 一个社会能出现如此普遍、如此嚣张的诈骗“行业”,一定是这个社会环境出了严重问题。能骗就骗、有钱为大的价值环境,惩罚太轻、执法不严的法制环境,管理疏漏、缺乏追责的行政环境等等,都为这种“瘟疫”的传播开启了绿色通道。 电信诈骗赖以存续的,主要是匿名电话号码,匿名银行帐号。但电话号码与银行帐号实名制已经提出甚至实行多时,却总有许多电话号码与银行帐号还处于蒙面状态。 实名制有那么难吗?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通过电话或短信限令未实名的用户在规定的时间办齐实名手续,否则停止使用该号码或帐户,那些骗子还敢继续通过实名号码和帐户诈骗吗?如果他们还敢,警察破案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人们都知道170、171是诈骗的高危号段,广州人都知道6字头的固定电话号码多为广告推销骚扰电话,防诈骗骚扰软件里都有众多的标记记录,而这些被标记被熟知的号码为什么还能畅通无阻? 实名制迟迟没有落实,诈骗骚扰电话一直无人查停,是由于为骗子提供诈骗方便的相关机构没有被追究责任,或者只是轻描淡写地追究小责任。 而我们的立法和执法者对诈骗者和透露个人信息者也表现出过度的仁慈,使违法犯法者所支付的成本太低,构不成重大的威慑。因为电信诈骗太多,一些警察对此类报案也变得麻木,受骗数额不大,根本引不起他们的关注。 徐玉玉被骗9000多元,其数额不算大。但这不大的受骗数额,却能夺走一个鲜活的生命。许多时候许多事情,我们都需要用生命的代价并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才能触动社会管理者。 然而如果没有严厉的追责制度,逝去的生命所引起的媒体反响将在数天后沉寂,电信诈骗骚扰的瘟疫又将重新流布…… 瘟疫般的电信诈骗何时才能真正得到管控?难道被诈骗受骚扰是使用电信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