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 u& R; i, H8 O" R6 j6 y$ ?
- e, y, F) A; l0 v; s9 e C
% Q Q7 \0 s& w+ G4 k4 \9 \
7 E+ S" N8 x8 e5 R: C 梨 坪 瓦 舍
. G. l% a: [6 q5 i/ w' n u0 Y' T D
王 景 民
: X" y" V( b h* v1 U: I, R # R% r$ O, b; W% t7 g
早就听说段家信先生在涝峪八里坪附近的梨树坪租了山民的几间旧瓦房权作“别墅”,并称其为“梨坪瓦舍”,令我非常向往。
5 c, L4 f0 B/ L$ P, D 终于有一天,家信邀我们“一群”“闲云野鹤”去那里避暑。6 D7 j* _& R$ s% }4 C. y
“别墅”地处深山老林,曲径通幽。头门是用蓬草苫顶的两扇“柴门”(格子门),门额是家信先生手书在四页“汉瓦(我臆猜)”上阴刻的“梨坪瓦舍”四个大字,囲墙、影壁及院墙也都是用小布瓦叠成月牙形的图案,三座青一色的老瓦房。就连圆门、卧室、客房挂的楹联也是刻在瓦片上:“诗文在天地 至乐寄山林”“雅室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若能杯水如茗淡 应信春茶比酒香”。庭院摆着石桌和小竹凳。浮萍、瑞莲也都养在很古气的瓦盆瓦瓫里。前院有一棵枝叶茂盛的老梨树,虽然梨子只有沙果大,但却繁得压弯了树枝。我想像一到春季整个梨树坪一定呈现出一派“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象。“梨坪瓦舍。”真乃名符其实矣!2 X9 r+ o! A- b, F
室内也是老宅换新颜,墙壁用涂料粉刷得白生生的;木板楼的楞子、楼板除却了长期附着的烟垢、灰尘后,又涂罩了层青漆,明光光的,显得格外古气。各房子挂着家信先生的墨宝和文友赠送的字画以补壁,摆设着古香古色的红木桌椅,或现代的真皮沙发和大理石茶几。使古老的山居蓬筚生辉。
6 s0 r Q) r4 |. b: B “梨坪瓦舍”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清爽。这里由於海抜较高,四面环山,山风徐徐,气温较低,寒气侵人。家信引我们沿河埧游山玩水时,宝平先生“有备无患”,一下车就套上长䄂衣衫。而我却身着薄如蝉翼的旧“的确凉”短䄂,直觉得有点“冷”。
, K4 e! V# G* _% _1 d但这里的空气副氧离子含量高,使我供氧不足昏昏沉沉的大脑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有了灵感和诗的冲动。信口吟了一首逆转诗:“一上一上又一上,再上攀到秦岭梁;身披白云手摸日,九州四海皆可望。”当大家正在笑话我的诗时,志明先生吟了一首较高雅的《山行》,方解了我的“围”,诗曰:“琳瑯满目喜由生,野草山花不识名;松静筠深溪浪起,一枝一叶总关情。”就这样说说笑笑,转转悠悠,又回到了老段的书房——写字工作室。室内虽无空调,但要比县城开空调的房间凉快得多。我午后在客房小憩时,尽管盖着夾被,还是“凍”得睡不实。
/ I% ^. p5 d: a9 S. A- |" t. K 第二个感觉是高雅。单是家信的写字间兼会客室就值得一“品”,若大的写字台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章、闲章和壁挂的字画,相得以彰,给人以墨香扑鼻之感。来这里的常客多是他的文朋诗友,或谈诗论道,或书法绘画。这天我们箭门诗社的同仁有幸在这里济济一堂,都拿出各自近期的诗作,你唱他和,倒有一番情趣。就连年逾八秩的李新才老人,也有感而发,即席占了两首。每个人的诗都是字字是玑珠,何昭先生评说“后首更比前首好。”但大家还是吹毛求疵地从韵律、平仄、对仗、遣词调字等方面推敲一番。社长王录庆先生和刘志明先生还把自已的新作让家信当场书写成条幅以赠人。此时此地的聚会,略有“竹林七贤”遗风。
( U2 K& r1 `# ~ 太阳“压山”,该回家了。有人却“乐不思蜀”,还想留宿于“梨坪瓦舍。”/ ]9 t) o4 X5 Z2 L+ s' P. X
下山后,我常思量:当年陶渊明的“五柳山庄”,王维的“辋川别墅”和我们家信先生的“梨坪瓦舍”相比又能如何! 2016年8月8日' u# c) o7 n5 G& ]2 h
地址 户县娄敬路光明小区南楼111号% z u' B- \5 V: D- ~1 C
电话 13080912991 848319771 @* A9 l$ K7 @. x' ]2 l6 {
) M0 y- ]) N1 p3 @9 ?)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