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在征集新地名的通告中附上了暂时拟定的地名“定军山市”,这些日子陕西勉县吸引了不少关注。有人就提议,算一下因为改地名而增加的开支。当然,勉县的地名更改,源于撤县设市的契机,即便沿袭原地名,行政区划的调整带来的支出也难以避免。但对于那些有意更名的地方来说,改地名的成本账,值得好好算一算。9 B9 ~/ C1 V, M
+ \4 y+ Y2 |3 G% X' [' t5 Y% ?: a 地名一变,单位印章、公司牌匾、地图都得跟着换
( l, y6 ~" N/ U$ n! u- [. [; f7 @/ z2 n8 X1 L9 V
更改地名,前后可能只是几字之差,但落到日常生活中,牵涉面却甚广。2 t. }0 i% m6 M& a! S
# g+ @) X7 `1 {8 ^, U. q 地名更名,成本如何?以西部某县为例,撤县设区时,当地顺势改了地名。
6 C! n* I" e3 t4 {' I% I; Q
/ `8 t# O0 } `+ m- r “从法律上说,撤县改区后,原有成为某县的政府部门印章已经无效,必须启用新的印章。章、印、牌,这3件必须换。”该县公务员杨唯(化名)说。撤县设区后,当地印章店、广告门市好一阵忙碌。* V8 Z: c% f, n* d4 ?4 a: F8 l
% J9 I) ^) W" j$ Q/ K% G2 B) g
杨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当地市场价,制作一副钢印需要1000元,一个牌匾500元,钢制印章300元以上,普通塑料材质印章则要80元。“这是平时价,说不准个别商家还会借机涨价。”
3 Y9 u' Z) b7 L/ G' j; \. \1 B% Q/ c" Z
杨唯估算,仅以县级政府部门为例,大的部门比如人社局,加上内设机构和下属机构,差不多有上百枚章,按照平均一个部门40枚章,一共25个政府部门计算,那就要1000枚印章;而到了乡镇一级,按照每个乡镇政府20枚章保守估计,全县10个乡镇就要200枚章;而全县近120余个村(居)委会,每个居委会党支部、村(居)委和村民监督委员会加起来又要360枚章。“像用章大户教育局系统,算上所属学校,少说也要300枚印章;每个乡镇还有10个左右独立的乡镇站所,也要100多枚印章。全县保守估计,光是政府部门就不少于2000枚章,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标准的原子钢章。”杨唯说。“往低里算,假设一枚章是200元,光2000枚章就得40万元。上百枚钢印、牌匾也要花将近30万元。”按照杨唯的计算,仅县级政府和县村两级机构章、印、匾的更换就需要70万元左右。. \9 f/ a3 T1 x( N- k; X
! |, M! k! E b# f, [$ P
“这还是保守计算。”杨唯说,“要是再算上县级党委、人大、政协,那又有一大批章,国企、私企章也要跟着换,100万元都打不住!”
! `" n* B. K6 K9 Q" ~! L# t0 \3 c9 q! }1 q, q# z E
实际上,地名更改后,需要更改的远不止章、印、匾。“工商行政登记、地名标识、地图标注……很多东西都要跟着改,改了之后还要逐个通知,这些都是成本。”杨唯说。8 K) Z6 ~: U* _, k ?$ H# \8 N
( k8 G" [2 @7 k; o( m 有的地方改名十多年,当地百姓还是叫不习惯
) m- G% j2 X8 N# J9 O1 U5 I' c3 p9 ^" B7 b# D I3 w$ Z
虽然已经更名十余年,但在甘肃天水的本地人看来,麦积区还是北道区。( x8 ^# \3 Z" @" O
/ X2 }0 B. s, Q# L$ a$ D “2005年,北道区要更名的时候,我还在上学,记得当时,学校和周边店铺的门牌都换了,特别不习惯。”沈磊是天水市麦积区人,他和周边的许多亲戚朋友到现在还是不习惯称呼家乡的新名。
# Y# J" U2 Q7 q% r
% C( H& z" H# P" K r3 X7 @ 为什么一直改不了口?“新地名麦积,不顺口又不好听。而且在麦积区还有一个麦积镇,很容易相互混淆,所以我们一般用‘麦积’指代这个城镇,用‘北道’指麦积区的城区,这样更好区分。”沈磊表示,虽然知道,当地选择改地名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突出天水的人文自然景观、地域特色,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北道人,他确实从心理上对新地名还有所排斥。
2 q9 {8 x4 Y- `1 x' @+ P: m p& G) I, r" f
和北道区一起改名的,还有同市的秦城区,它被改名为秦州区,本地人对于后者的接受程度更高。“秦州比秦城听起来更‘洋气’,而且也更有历史依据。”沈磊说。同样是土生土长的天水人,王硕彤则认为更名提高了家乡的知名度,也为本地旅游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去年坐火车的时候,我碰到几位来自宁夏的游客,听说火车路过麦积区,他们就立即提到了麦积山,这让我感觉挺自豪的。”
7 \( ]; E' g) j7 u/ D8 {8 L4 |' W- ~! _* y
更改地名还会带来许多“连锁反应”,居民身份证与户口本、银行开户信息等许多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都要更换,平添了很多麻烦。5 s; U& n. b- F, |, c
7 M2 ^* x$ N3 s; ~% p# a1 s
改地名不是提升知名度和经济收入的制胜法宝" [0 `! C: H4 P. T" y/ e
& J4 ?: a" ^% B9 B x7 o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2005年,天水的两个区更名,一共改掉3个字,直接花费在200万元到300万元之间,这对200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6000元的天水来说,不是个小数字。9 z: I! Z6 \4 Q1 W4 D, p% l
) E/ _; f8 |! J! t: P$ _ 与天水一样,尽管知道改地名成本不菲,很多城市还是选择“改头换面”,更名之后可能带来的知名度和收益上的提升也许是最直接的推动力。
9 }* H+ n3 {3 u0 {( }( ~: l q% a# ?" H0 ?
从全国范围看,的确有些地方凭借更名打响名气,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
' O {& u8 z/ w% L+ s$ o
2 D: O" b. \$ V4 m 说起云南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商人吴禾觉得改得好。“普洱本地从事茶业销售、开办茶厂、种植茶叶的人越来越多,慕名前来进货的外地客商也多了。”吴先生说,改名之后,当地原本发展就不错的茶业越来越红火。! h) }, |" y" L
2 t8 E3 N5 \5 d4 n5 }; `% V6 ]
“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原来思茅市下辖的普洱县改成了宁洱县。”宁洱县的钱阳告诉记者,刚更名的时候,确实有人被新旧地名弄糊涂,后来,游客绕开了老“普洱县”,直奔新“普洱市”。
) {" I8 Y7 E* F0 \4 p4 e
2 M. M- X: r* s U! v A7 }& G/ n6 z同样,在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安徽嘉山县撤县设市更名的明光市也获益于此。
3 _# n+ | z' O. ]) C/ J7 q
: f1 _4 f* i, G3 g" I 时任嘉山县民政局局长张来兵表示,改名的考虑之一是提升地方知名度,新地名既源于当地的历史传说,也与当时嘉山县的支柱企业——明光酒厂同名。“改名后,企业知名度大增,发展势头一度很猛,不少知名企业当时还提出要和明光酒厂进行项目合作,经济效益也不错。”5 V* I7 j6 \" L8 Q H
4 l2 `" b- Y' H8 W/ z
不过,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看来,更名并非制胜法宝。& A( Q1 Z. f" n% [; y! M
% _, c6 U: {+ r
“比如地处滇西北的香格里拉。当地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滇西北的旅游产业,丽江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后,其知名度的提高也带来了‘周边效益’,因此,改名为香格里拉对当地旅游发展虽有推动作用,但并不是根本原因。”杨福泉说。
. U3 e% Q! s% n7 {# |* n
, f1 z6 n$ n# S4 e( T$ ?2 ] 在他看来,想要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推动经济发展,除了依靠本地的自然人文资源魅力外,还应思考怎样保持这种魅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 ^* \. V; d! _ {, g
' ?1 C) \ |6 x. y"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