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当前国家召开“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想到“苏耀先精神”。1 R j$ G, U" {; ], ^$ I$ d* L8 u% R
高瞻远瞩、为民谋事的胆识,是苏耀先精神的精华。苏耀先来户县担任县委书记时,正是“四人帮”批“唯生产力论”的当儿。但他认为,要为群众谋利益,改善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县委拿出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案,分期分步实施。他有一句口头禅:“瞅准了的事就干!”尽管已到寒冷的隆冬,万名民工毅然开进了治理太平河的工地,1977年冬,数万民工又投入了治理涝河的战斗。在治理太、涝、甘、渭四条主要河流的同时,他从化中大队土地划方和兴平县“三端一平”中得到启示,主持制定了户县园田化建设规划,堪称全国首举。在抓好以上工作的同时,他把精力投入到县城建设上来。他认为,户县数十年后会发展到一个中等城市,从现在起就应该为这个发展趋势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在他的主持下,县委制订了县城建设规划,并从东大街的拓展改造入手,拉开了建设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序幕。提到他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谋利益的情景,我想起了郑板桥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g' Y0 @2 H& b8 D# j
率先垂范、为民造福的作风,是苏耀先精神的核心。苏耀先认为,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为民谋事,更重要于民造福。他有一句口头禅:“干就要干出名堂!”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治理太平河的日日夜夜,冒着严寒多次到工地和民工一块干,挥铁锨、抬石头、出大力、流大汗。在实施园田化规划的修路拆迁中,哪里遇到了困难和障碍,他就出现在哪里。南北7号路南段从炉东村的一个砖瓦窑通过,该村群众怕拆窑砸了自己的饭碗,迟迟不拆迁。他得知后,即和县上负责这项工作的赵毅一同赶去,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骨架路成形后,他的目光投到了插花地的调整上,不但和社队干部共同研究调整方案,而且亲自抓骨干培训。全县按照互助互利、充分协商的原则,较好地解决了社队间插花地、吊庄地的调整问题,使园田化地实施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实施园田化地初期,一些人曾以修新路占耕地多等为由,纷纷向上级和新闻单位告状。他得悉后,即派人对这个问题作了详细调查。结果表明,新旧路占地相抵后,新修路不但没有多占耕地,还节约了4600亩耕地。在事实面前,这些人服了。园田化实施历时两年多,全县平原地区按子午线纵横修筑了17条主干路和125条生产路,沿路植树500多万株,把全县60万亩土地划成60个万亩大方和2900多个生产方,方内开展了以平整土地和打井修渠为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个路端渠直林成网、田方地平井成行的园田化雏形,展现在画乡大地。在讨论拓展县城东大街的宽度时,定为28米为宜,经过大家讨论,采纳了这个意见。在首期拓宽改造东大街的旧房拆迁中,苏耀先亲自做“钉子户”的工作,带领机关干部送肥下乡。当时一些人对拓宽改造县城东大街不理解,写大字报攻击他“头脑发热,劳民伤财,把街道拆的那么宽凉荞粉呀?”他知道后坚定地说:“县城建设要看得远一点,十年后再看!”此后每当县城农历正月十五耍社火、闹元宵时,不少群众情不自禁地说:“多亏苏耀先当年给咱把街道修得这么宽!”苏耀先心里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1976年初冬的一天上午,他乘坐一辆吉普车去涝峪下乡。小车沿着南北四号路向南飞驰,行至南斑竹园村南边的田头,他发现妇女们给地里送粪的架子车队伍却停在半路上。便让司机刹住车,下来询问情况。原来前面有一段七八米长的生产路因被水冲毁刚垫上虚土,拉粪的妇女行至这里时都停了下来。他看到这种情况问大家:“你们为什么不能用碌碡把路压压,这样光垫虚土咋行?”妇女们回答说:“这里离村比较远,把碌碡拉来不容易。”他想了想,便让司机开着他的吉普车,再坐上四五个妇女来回碾压。尽管汽车轮子较宽,行动起来有些艰难。但由于司机熟练的操作技术,不一会儿,这段虚土路被压实碾光了。妇女们高兴地拉着重车过去了。
5 L2 i% `* ?4 m! b1 q0 g 廉洁奉公、甘当公仆的精神,是苏耀先精神的归宿。苏耀先认为,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的本色,为民造福是共产党人的职责。他在户县期间,经常下乡调查研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记得1977年冬季,他带领县委机关干部来到眉坞岭安营扎寨,连同机关灶也搬来了,晚上住宿在简易的工棚里,为王守村平整土地,一干就是两个多月。在建设大寨县的日日夜夜,县委机关干部实行两周一次休假日,他几乎没有休过假。记得有一年一直干到农历腊月三十日傍晚,他才乘车返回咸阳老家。在顺路捎我回家的车上,他特别叮咛我说:“省委章泽书记正月初一上午要来户县,咱俩明天早上八点前必须赶到县委。”那时县委机关大部分干部下乡蹲点驻队,少部分干部留机关办公。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漱洗十分钟后到机关大院跑步上操。他提前赶到这里查看,看谁没来或来的迟了,就问明原因或批评几句,并和大家一起跑步做操。早操完毕,他就坐在大院西边石榴树下的石板上,向这个部门领导布置工作向那个部门领导交代事情。晚上下乡回来,他问这个干部布置的工作完成了没有?问那个干部交代的事情干完了没有?他特别强调机关干部要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在他的垂范和带动下,县委领导和机关干部,工作都能尽职尽责,劳动争先恐后。苏耀先对干部要求严格,对群众却一片深情。有一次我随他去涝峪下乡,中午在纸房食堂吃饭时,发现一位妇女领着孩子啼哭,他便上前询问。原来那位妇女的丈夫死了,他改嫁到山下,想拆迁自己的旧房,但跑了一年也没有办好手续。现在没钱没粮,孩子饿了。他当即拿出自己的钱和粮票,让那位妇女和孩子吃了饭,并同有关部门联系,几天内便给她办好手续。他在户县工作期间,同农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年春天我陪他访问化中村,下车后司机打开小车后厢取出一壶香醋。我不解其意地问:“你来咋还带一壶香醋呢?”他深切地说:“去年农历腊月,化中一位农民专程去咸阳,给我送了一壶他亲手做的香醋。这次来化中时我顺便带上用完的空醋壶,准备还给这位村民。走到半路上心里一想,老百姓能给咱送一壶香醋,咱就不能给来百姓送一壶香醋?想到这里,我就让司机把车开到富村,专意给这位村民灌了一壶香醋。”听了他的肺腑言,我的眼睛湿润了。" R2 x/ l2 [" z
苏耀先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我把它提炼为三句话:高瞻远瞩、为民谋事的胆识;率先垂范、为民造福的作风;廉洁奉公、甘当公仆的精神。如果要用苏耀先的原话来表述,那么就是:我们共产党不是要做官,而是为人民服务。瞅准了的事就干。干就要干出名堂。1 f- C5 |$ \$ y9 i! G8 x
苏耀先精神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年领导班子成员精神的写照。他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作风民主,善于集中。对于事关全局和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反复斟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每个成员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所谓苏耀先精神,也包含着当时领导班子成员的智慧和精神。可以说,他是一面旗帜,在他的麾下聚集了众多的强将贤能。他们深受苏耀先思想作风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县委副书记吴孝先分管经济工作,点子稠又肯干,曾率数万民工治涝有功,成为苏耀先的得力助手,被誉为“敢为人先的户县二先”之一。副书记尹玉琦分管组织工作,任人唯贤,为大干快上配备了强硬的干部队伍,被誉为“苏耀先的谋士”。副书记崔振海分管农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治太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户县的陈永贵”。副主任赵毅分管农业,带头大干快上,被誉为“户县园田化功臣”。当年县上的其他领导常占林、赵文彦、何志学、吴鸿翰、刘峰等,分别在农业、工业、文化、教育、武装等方面尽职尽责,各有建树。在当年的县委领导班子中,苏耀先被誉为“我们的好班长”。
- p2 ]- P B) n# r( w: V/ \' v 苏耀先精神是与群众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群众智慧的体现。苏耀先在户县任职期间,密切联系群众,真心为民造福,从群众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同时在和群众的结合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可以这样说,他的精神来自群众,升华成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作风;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表率作用,传播到群众之中。他在户县群众中德高望重,被誉为“活着的焦裕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户县各界群众筹划为苏耀先立个功德碑。1999年4月18日,两千多名来自户县各界的干部、农民、工人、学生,云集在风景秀丽、牡丹飘香的阿姑泉牡丹苑,举行了隆重的为苏耀先揭碑仪式,在这里树立了人民公仆碑。农民诗人章立 写过一篇《户县焦裕禄——苏耀先》的诗歌,在群众中产生了共鸣。牛东一位名叫王再敬的乡村医生,以棋外局的笔名,与一位名叫曹华的好友,联名填写了一首《水调歌头·歌苏耀先同志》:苏氏今何处,日夜念君廉。十七年前今日,战鼓惊人寰。亲率千军万马,离别闲情小院,风雨辨北南。挥镐到田园,与民共苦甘。山河治,万象新,真乐天。万仞秦岭深处,昔秃今苍颜。坦途惠泽千村,银河滋润万田,小康鸿基奠。更喜百业茂,九州佳话传。在我的心目中,苏耀先就是毛泽东所说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他在职时,生活简朴,工作第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离休后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住的简陋房间,吃的粗茶淡饭,不求身外之物。已到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铄。目睹此情此景,我和他开玩笑说:“你是物质上的贫民,精神上的巨人!”多年前我曾探究过苏耀先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想来悟去,还是这样八个字:为民造福,其乐无穷。& |* w7 ?* f6 Y- X9 [) e
马维岳,曾任户县机关工委书记。出版有《画乡精粹》《画乡书画选》等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