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舞汉 于 2015-12-29 14:55 编辑
+ M' m, m \. a1 d; G; d$ G8 [; O, ]$ j& `! [
户县祖庵镇的南北双旗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粉笔村,然而在它东南方向3里的地方还有一个以印刷业为主的村庄叫北元村。北元村属户县蒋村镇管辖,是个有着14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落,除了种庄稼、种植葡萄和猕猴桃外,至今村里有近60%的人家都从事着印刷行业。 2015年12月26日,我跟随一位从事印刷业务的朋友,一起来到了户县北元村,探访这个有着30多年印刷历史的村庄。朋友的业务客户名叫张忠孝,他家在村西头第二条街路南的西把头。当我们走进张家院子时,受到主人张忠孝的热情招呼,喝过一杯热茶后,主人领我们来到他家后院。这是一座相对封闭的院落,上面架有遮风挡雨的顶棚,这就是他家的印刷场地。靠正房南墙堆放着成摞的纸张和成捆的印制品,靠院子西墙也堆放各种印制品。有一男两女三个人正在紧张地工作着,靠院子东南角有一台印刷机正在转动着,一位五十多岁的女人正在不停地印刷纸袋。印刷机北侧有一张工作台,一位四十六七岁的汉子手里握着一根条形不锈钢,正在给一厚沓印制品敲打着褶印。院子中间的一张桌子旁,坐着一位妇女正在折合刚印好的文件袋。 当我们向张忠孝师傅问起村里何时开始做起印刷行业时,张师傅说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说起村里的印刷业,张师傅说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村里的能人张学义。那时,农村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农闲时有不少剩余劳动力,张学文人聪明活泛,善于在社会上跑,是他考察了印刷市场,第一个买回了圆盘印刷机,承接了印刷作业本、财务账表、收据、信封等业务,由于那时印刷材料价格低、人工成本低、市场需求又大,所以他在农村印刷行业挖到了第一桶金。村里人见印刷业有钱可赚,便纷纷买回了印刷机,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有近四十个家庭印刷作坊。那时,村里的所有印刷机满负荷生产,妇女老人也以计件的形式给印刷作坊的半成品折印子、刷浆糊,挣个零用钱来补贴家用。不管春夏秋冬,家家户户的人们围坐在院子里或冬天围坐在火炕上,手里干着印刷品的活计,也是村里一道靓丽的劳动致富风景线。实际上,那时的印刷业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印刷机器老旧落后,用的还是铅字,生产率低下,分分厘厘地取利,但能在农闲时挣几个闲钱,庄稼人已经很知足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先进的高端印刷业蓬勃兴起,印刷行业不断规范,许多产品不准没有相关资质的小企业来印制,但却限制不了低端产品在小企业的印制,有些低端产品对于正规的印刷厂来说,印起来利润低、不划算,这就给像北元村这样的印刷作坊带来了生存的空间,因此北元村的印刷作坊至今已发展到近80家。令北元村人欣慰的是,十几年前国家邮电部规范信封印制时,村里还拿到了印刷信封的资质,并且多次审核而长期有效,当提出给印制信封资质拍照时,不巧保管资质证的人有事外出没有在家,我们无不感到遗憾。 随着印刷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北元村已经淘汰了落后的圆盘机,安装上了自动胶印机。张师傅的儿子小张,带着我们来到村子中间的印刷户张磊家。在张磊家后院里,有两台胶印机在印制肉夹馍纸袋,一位妇女正在操作机器,印刷速度快,印字与刷浆糊在机器里一次自动完成,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率。张磊告诉我们,现在的业务是印制各种手提袋和包装袋,陕西肉夹馍的纸袋的90%是他们村印的。张磊自豪地说,他家还给美国唐人街的一家肉夹馍店印过纸袋,虽然量不是很大,但也算他家的产品走出了国门。 在谈到村里的印刷业如何进一步发展时,张磊又把我们带到了村东头的一家印刷户,在这家的后院里新建了钢彩棚,里面安装着两台崭新的印刷设备,主人告诉我们,南边一台是印制手提袋的自动印刷折边机,北面的一台是自动成型裁纸机,两台设备价格超过60万元。主人说,由于环保的要求,塑料包装袋和手提袋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而纸质的包装袋及手提袋更受消费者的青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他才投资安装了新设备,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户县北元村的印刷业能延续30多年,自然有它存在与发展的道理。一群祖祖辈辈在黄土地里刨食的庄稼汉,硬是在印刷行业争得一席之地,已经令人敬佩不已。衷心地祝愿北元村的印刷事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新变化,也使自己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实现勤劳致富的印务梦。
1 q& k+ R i, @/ O0 F# D' G. N9 L
, d# z7 J# W0 n# w4 q! ~" P
: A8 s# K6 \( g& F P9 c" K& z2 ~补充内容 (2015-12-30 13:57): U7 o7 Y. _! g8 I* C
已补发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