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观沧海 于 2015-12-24 17:15 编辑 ' u5 B: t0 } T4 J9 w/ O
' ?0 w: G% Y. z3 I. h9 \, C) ?
蒹葭
8 z" ~5 D+ {! y7 X3 z. @ 河畔芦苇苍苍,白露凝结成霜。5 J- C8 k# z( W8 Z- }/ e
我的心上人儿,就在河水一方。
- D* j8 k& z* q. A( m% z4 Y+ @3 L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
1 d7 e% h4 v# K2 Q 顺流而下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1 i: j2 P) q7 g' p
3 L/ S2 u" p9 I9 f; Q 河畔芦苇成片,露水珠儿未干。" M3 v$ _9 l2 y* x* j, N
我的心上人儿,就在河水一边。- v$ T# I7 v: A9 y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舟行难。
4 s2 j- i# p$ b3 q, y- X1 O 顺流而下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c, |: p7 d1 e e& b9 o, A3 t& M$ L
" b5 l7 T5 u8 S) O8 A7 y! O
河边芦苇无数,露水珠儿尚留。
) E% F! o) w/ |: Y" k. c; c5 L 我的心上人儿,就在河水那头。
9 y! ^$ t8 `! |' I1 [4 \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弯曲又险阻。, t) E) Y% x$ k2 }
顺流而下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e, G5 r- t" ]4 `, K
原诗:《诗经﹒秦风﹒蒹葭》" d* m0 v+ K9 `$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9 U! {6 R- j0 c3 n1 l1 s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 K; M# S# q- I3 b& a
6 N, Q* O+ n# _9 v8 y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2 G' y) ^! D8 S. @5 B5 c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6 X* y7 T, U: K& q+ C3 R2 k
% i) B, d7 z9 \, p q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x. u4 W& f0 A9 K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S. S4 r6 \5 W9 j沧海诗评:
9 E% D" q* l; B& } @ 这是一首美得让人不敢触碰的诗,生怕拙劣的文笔,破坏了她天然的美。这个若即若离、时而远在天边又时而近在眼前的女子,应该是每一个男子心目中梦寐以求的女神。她有时像一个美丽的村姑提着采桑的竹篮从你面前缓缓走过,让你觉得平易热情,可亲可近;有事又像一个冷艳的千金公主坐着宝马香车绝尘远去,让你感到高不可攀,难以追寻。也正是这种朦胧,这种迷离,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距离,产生了一种非同寻常的美,让你痴迷不悟,让你神魂颠倒,让你辗转反侧,让你寤寐思服。/ {8 Q6 [3 n, }' ~
《诗经》是孔子编订并用来教育学生的,孔子的弟子中悟性最高是颜回,对这首诗感悟最深的应该也是颜回。何以见得呢?在《论语•子罕》篇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段话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高深莫测的赞叹,但我以为,整体意境则是对《蒹葭》一诗的化用。“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个飘忽不定的形象,不正是诗中那个“伊人”的传神写照吗?“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已经用尽全力追求了,那个光辉的形象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得不到一个完完整整的拥抱。想停止追求,觉得“欲罢不能”;想继续追求,又“末由也已”,找不到准确的道路。这和《蒹葭》中的意境岂非隐隐暗合?好一个聪明过人的颜回,用恋爱体验来赞美孔圣,实在是绝妙好词!
2 a+ w' c) r8 L5 X$ L% N 古希腊有一则神话,说的是宙斯之子坦塔罗斯王因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胸前的清泉,头顶的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这就是所谓的坦塔罗斯式的苦恼。目标显得如此切近,获得却又如此艰难,让人无限叹惋。这是异曲而同工的艺术典范吗?" G1 D1 D# K' z7 F# d3 R$ i
宋代词人李之仪,曾师从苏轼,著有《姑溪词》,他的《卜算子》一词,颇有《蒹葭》之风,转录如下:. }2 W4 C7 K8 H3 a7 s# A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p1 \; }# }' e8 e9 o/ Y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O, r3 o* f3 t" C: o- R3 z
/ u* P. q2 y1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