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长蔡文哲先生活了快九十岁,是村孑公认的“高大上"式的领袖人物。虽然解放后保长当不成了,但几十年没人敢动他一指头,依然以当家的气度行走,不失威仪。村中各色大小人物都与他交好,旧时绅士更是难分难解的兄弟了。当年这些人物和他一道决定了村子大小事情。而今虽然祠堂都拆了,但村风在旧乡绅的影响下,庄稼汉是不敢坏了门风的,乡绅人物在如今村落的价值如何?学者熊培云在《一个村庄的中国》中认为,乡绅这个群体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体制内权力与中国社会基层的“连接器”、“缓冲带”;梁漱溟说,近代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乡村的破坏史。而乡村的破坏史,也是一部“乡党消亡史”。
- ?6 [$ v& Z; d8 C4 \( ]8 ^
! g! n" J5 `6 G/ J2 P6 Q( |, }2 w/ }, N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双轨政治理论”:“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权,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二者平行运作,互相作用,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塑造出一个形象而又独特的描述传统中国政治运作逻辑的‘双轨政治’模型。”
% \; `& X& w; r2 D
0 W# m, H( Q. f1 c: g美国家族史专家古德也在其《家庭》书中说:“在中华帝国统治下,行政机构的管理还没有渗透到乡村一级,而宗族特有的势力却维护着乡村的安定和秩序。”吴理财在《民主化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文中认为:“在中国,三代之始,虽无地方自治之名,然确有地方‘自治’之实。自隋朝中叶以降,直到请代,国家实行郡县制,政权仅止于州县。那时,乡绅阶层成为乡村社会的主导性力量,乡村公共事物主要由绅士出面组织,从而在客观上造就了乡村社会一定的自治空间。但是,与其说那时是乡村自治,还不如说是‘乡村绅治’。”; d! l+ s. G- G7 W9 d: k( D# W
" D1 v$ d: n9 }8 T: I) M
秦晖则将传统乡村社会概述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础控制》)乡绅在如今的中国己开始为有识之士所关注。但还不能有所作为。0 O( h: S `3 P" T3 Q
认不认祖宗得看祖宗是谁,若祖宗有名,后人便硬扯出一个十八代孙的血脉来,这后人就在祖宗的福阴下神气冲天了。乡绅文化和宗祠文化是一个整体。乡绅的行为色彩即是宗祠的色彩。没有认祖归宗的能力,乡绅人物是没有根基的,在乡村实现乡绅自治,这是一个愿景。 来自: 微社区 |
-
108718
-
108719
-
108720
-
108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