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据新华社电: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令计划严重违纪案的审查报告》,决定给予令计划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对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令计划涉嫌的罪名中,除了耳熟能详的严重违反党纪、收受巨额贿赂、与多名女性通奸之外,还有罕见的违纪违法获取党和国家大量核心机密。这些罪名究竟有多严重,又意味着什么? 令计划的“六宗罪”有多重? 从今年1月7日,令计划被立案审查,到昨日以涉嫌受贿罪立案并移交司法机关,令计划案足调查了半年之久。中纪委的立案调查时限有没有具体规定呢?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案件调查的时限为三个月,必要时可延长一个月。案情重大或复杂的案件,在延长期内仍不能查结的,可报经立案机关批准后延长调查时间。据此,中纪委宣布调查后,案件的调查时间最长应为四个月。但是,如果案情重大或复杂,还可以延长。具体延长多久,没有明确规定。 在经过半年的审查后,官方首次披露令计划涉嫌犯下的罪名,共“六宗罪”:1、令计划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组织纪律、保密纪律;2、利用职务便利为多人谋取利益,本人或通过家人收受巨额贿赂;3、违纪违法获取党和国家大量核心机密;4、严重违反廉洁自律规定,本人及其妻收受他人钱物,为其妻经营活动谋取利益;5、与多名女性通奸,进行权色交易;6、对亲属利用其职务影响力敛财牟利负有重要责任。 这六项罪名中,第一条与第五条说明令计划违反“党纪”方面的内容。但第一条中“保密纪律”的触犯,很容易触及法律底线。其余四项则直接触及法律,通过“本人或通过家人收受巨额贿赂”、“ 本人及其妻收受他人钱物”、“ 亲属利用其职务影响力敛财牟利”,六条罪名三条与经济相关,可以看出,令计划的经济问题十分严重。令计划的立案罪名也与此相关。据央视报道,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依法对令计划以涉嫌受贿罪立案侦查并予以逮捕。 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续不会增加新的罪名。值得注意的是,“六宗罪”中最严重的无疑是“违纪违法获取党和国家大量核心机密”。此前周永康的审查报告曾称其涉嫌“泄露党和国家机密”,最终判决时也包括“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据此推断,最终判决时,令计划可能也难逃相关罪名。 罪名措辞“亮点”不少 细读令计划的审查报告发现,不仅罪名说法较为严重,措辞也有很多亮点。亮点一:罪名中“违反政治规矩”这个提法首次出现在对官员通报中。究竟什么是中共的政治规矩,习近平对此有过总体论述。具体说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第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第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第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亮点二:文中提到令计划“违纪违法获取党和国家大量核心机密”。周永康的审查报告则称周“泄露党和国家机密”。 通过表述比较,令计划罪名中的“大量”、“核心”等词汇,无不体现出其严重性。可以看出,关于涉及“国家机密”方面的违法问题,令的程度远超过周,影响和损失也是比周大得多。周永康案因犯罪事实证据涉及国家秘密未公开审理,直接宣判,此次令计划案可能也是一样的结果。 亮点三:审查报告中还提及有“其他涉嫌犯罪线索”,但没有进一步说明“其他线索”究竟是什么。 此次令计划事件,耐人寻味的不仅仅是其罪名和审查报告中的措辞。值得注意的是,在20日官方发出消息前,媒体似乎早已冒出信号。 大老虎被查的“媒体风声” 自从2014年12月22日令计划被宣布接受调查以来,有关各种消息先是经历了顿刻间的井喷,然后是后续进展的几近“销声匿迹”。如今,在沉寂了半年以后,有关令计划的新闻,在这个月突然不断地出现,其释放出的信号,耐人寻味,而后官方果然发布了令计划被移送司法机关的消息。有媒体分析,周永康审判前与此颇有相似之处:先是陆陆续续有关周永康的新闻不断地流出,然后周永康果真不久就被判刑。 由于此前舆论已经进行了长时间发酵,这次消息既出,尘埃落定,外界反应相对平静。但不管怎样,令计划落马仍是反腐进程中的重头戏,从中至少可以解读出三个信号。首先,“先剪裙边、再拔暗钉、后直捣黄龙”的调查手法,已成为中纪委痛打“大老虎”的既定模式。与“拿下”周永康的过程多有类似,近年来,在令计划的家乡山西,先是一批手执权柄的官员密集下马,引起地方政坛震荡;随后反腐大军又步步逼近,将其兄弟姐妹及多名家族中人逐一铲除;最后待时机成熟便对核心人物果断收网、施以致命一击。 与反腐行动配合默契的是官媒同步进行的“敲边鼓”造势活动,就在去年6月令政策被抓之时,新华网罕见发表《朝中有人也不灵》的短评,抨击指向相当明确,随后更有内地媒体在起底令完成的商业帝国时,点姓不点名地端出了令计划的妻子谷丽萍,甚至还看似不动声色地直接点明“计划”与“政策“、“完成”等人的亲缘关系。这些文章在字里行间释放出来的政治暗示,已相当强烈。 而从徐才厚、周永康案到令计划案,可以看见中央在反腐上运用“抽丝剥茧、前奏铺陈”的抓捕和宣传手法,已日渐炉火纯青、显现功力,既成功擒了“贼王”又消除了社会震荡,这一“绝招”或将成为未来“打虎”行动的标杆。(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