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从哪里来的?”“超市里买的。”对话很简短,却让杨女士陷入深思。对于已经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来说,竟然不知道碗里的粮食来自何处。 让杨女士深思的不仅是这次关于“大米”的对话。几天前她接女儿放学,母女俩闲聊时,女儿说:“妈妈,我想见一下真正的猪和羊。”这句话,顿时让杨女士哭笑不得,一脸茫然。 “这几天,我一直都在思考女儿的话。”昨天,杨女士向本报965369打来热线,声音听上去蛮着急,“城市里不让养,动物园里也没有猪和羊啊,想了好几天,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 杨女士住在西安东郊,女儿11岁,从小在城市长大,家境优越。因为没有农村亲戚,加上学习压力比较大,课程很多,女儿没有去农村旅游的机会,不认识五谷,分不清家禽,“这也可能是我教育中的误区吧,一说带孩子旅游,就是出国,就是去繁华的城市。” 事实上,杨女士也曾尝试改变这种现象。去年的暑假,她专门带着女儿到杨凌农博园参观,“她见到了很多农作物和罕见的花花草草,还能近距离接触一下能挤奶的牛,能耕地的马,能下蛋的鸡,玩得非常开心。” 这件事,对杨女士启发很大,她举了个例子说,唐诗中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一种耕作的快乐,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们,如果没体验过真正的春种夏耕秋收,就只能将诗句停留在纸上,感受不到生活的气息。 她把和女儿的谈话,发在微信朋友圈,得到的答案是:大多数孩子并不认识瓜果蔬菜、五谷杂粮等农作物,就算有认识的,也只是知道作物成熟后的模样。
* \" O. P* ^: ]: E, X6 d0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