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刚上班时,一个师兄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一次语文观摩课上,讲课老师把“鬼鬼祟祟”念成“鬼鬼崇崇”,结果引来观摩者哄堂大笑,这个老师以为自己的课讲得好,于是越讲越带劲。 这是我听到的最早的关于错别字的故事。 今天早上上班,路上碰见了我的同事杨先生。杨先生骑的电动车小,个子却高,体重也在160斤左右,从后面看就像耍杂技一般,腰向外弯,身子向前倾斜。我顺便说了句:“你咋像个佝(我念ju)偻人”。杨先生随机纠正说:“是佝(gou)偻吧”。 我们俩争执了几下,最后都又说不准了。后来“百度”的结果,是我错了。幸亏是熟人,如果是外人,或者是公众场合的话,我的人丢大了。 晚上浏览网页,无意在 “凤凰网”上一个叫《往事》的栏目上,看到了一段“我与<金训华>”的视频。说的是1969年5月,上海知识青年金训华和一大批青年到黑龙江省农村插队落户,被分配到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8月15日下午,因暴发特大山洪,金训华为了抢救集体财产,跳进洪水中壮烈牺牲。当时22岁的年轻画家徐纯中将这个故事画了一幅画素描,结果一夜走红,后来江青等人让其修改后,印数达几百万张。今天凤凰网栏目主持人刘凝在与画家对话时,画家将“惴惴不安”说成了“揣揣不安”。 原来名人也说错别字,而且是在国际国内颇有影响的凤凰网上,我顿感释然: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中国的汉字目前总数已超过了8万,即使常用字也超过了3500个,谁能将它认全呢? 但转念一想,不对。70岁的著名画家范增一口气能将370句,2400字的《离骚》一字不落的背过,而且准确无误。因此,能将稍微生僻一点的字念错,还说明我们的文化程度有限,水平不高。错了就应当承认事实,虚心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向许多如范先生一样的大师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2015年3月9日22时3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