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观沧海 于 2015-3-9 20:04 编辑
, C ?5 C% c$ r7 N9 X7 h( r! {) a! ^ b2 o7 f. K
河广: k6 c# ~9 [' ]" S# s
谁说黄河太宽广?我看不及芦苇长。# H# C. C* N. p, B- r
谁说宋国路太远?踮起脚跟可相望。; \7 y( {3 G% g& F, g, |* S1 R; q5 {
7 |) \3 l9 M" Q9 p
谁说黄河距离遥?我看难容一把刀。
8 G5 q9 H$ O. j0 \; J谁说宋国路太远?要去不过一大早! 原诗:《诗经•卫风•河广》
: x( J# P- h1 M0 f! M" w( z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9 J5 W* ~6 P1 N# k) b" u! K4 n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 B3 n* ?/ }# {6 U1 Q* X2 ? 沧海诗评:
; m6 D9 c; C4 y8 @ 宋人侨居卫国,思念隔着一条黄河的家乡。朱熹《诗集传》说:“诗人极言河小,意谓宋近也。”黄河狭窄的容不下一把刀(亦可解为“一条小船”),路途近的一个早晨就到,这皆属于缩小夸张。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运用夸张手法的先河。
8 |, }* d2 \$ q# T5 y* Z 刘勰《文心雕龙•夸饰》中说:“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又说:“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信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矣。”寥寥数语,点明了夸张的源头、特点和作用。4 g0 i, e" q" _ D; s4 O
夸张分扩大、缩小、超前三类。让我们在古典诗歌的长河里,撷取数瓣浪花,以观其景。
1 T2 J' Z1 Q' j 一、扩大夸张
8 }# }3 j3 p4 \- ^) N( q 《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R! n9 _; `4 B5 t# @$ Z5 ~% }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N, l' R$ _/ r* X g5 S o
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 d2 z7 ?; a$ @
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3 [) n6 B8 \" d3 P$ i* X {6 A5 E% N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Z% d/ e9 s3 f5 [8 }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9 I. V3 A) e9 X `* z0 |
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 G M- x4 t9 f& s 杜甫《饮中八仙歌》:“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 F0 L8 c- |8 n9 o5 P6 g% Q 二、缩小夸张
- E1 i, X2 W5 c) t" b' g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1 G. _: ~$ |( |& o; c: N9 }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2 p: n& d) C$ f
李白《梁甫吟》:“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 l# n$ A: m; { v9 D 韩愈《左迁兰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p2 }6 g6 J* D( s8 d 韩愈的《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 d$ f# g; E6 J+ q& u; Q! \ 毛泽东《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 r; n z9 q: U1 ?
三、 超前夸张
1 c/ W0 ^9 l5 \ 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 C& t" h/ V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k6 `, d1 j7 B' [- s
黄庭坚《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8 K) ?: Q: K/ M1 i% c% [
王实甫《西厢记》,写红娘请张生去见崔莺莺:红娘“请”字儿不曾出声,张生“去”字儿连忙答应。
3 {2 ?3 g; K5 T9 h$ P& v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未饮心先醉。”( q5 E1 A; ]$ N, I I! s7 m!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