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史桥的命运. S% p% `! ?/ |2 \5 N% u1 c
坤乾+ m) m: U& p7 _
一、古桥挽歌" {1 W4 ^3 z2 k
据《户县志》(1987年版)第23页所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王九思倡修县城西关澇河石桥告成。桥高1丈6尺,宽3丈6尺,长25丈,10孔。”为此,西桥又名为“太史桥”,以纪念其倡修者——王九思先生。" V# C# x5 e/ b8 J' ?. [9 `
从此,断路成通途。四百余年来,从此桥经过,不知几多农夫、猎户、官绅、商贾。据实而论,历史上涝河桥在沟通两岸交流,促进县境内乃至周边各县经济发展方面,无论如何高估也不为过,它理应被户县人民永远铭记。1 c9 q1 a; k; e' l, A
2007年的一天,坤乾专程探望久违的涝河桥。此时的涝河桥,匿身于闹市之外一条僻静的巷子中,此巷曾是昔日赫赫有名的通衢大道——西关正街。1976年治理涝河改道,此桥被废弃,往日繁华的西关正街,也随之落寞为一条默默无闻的背巷。
Q3 w, A# z% W; q 岁月钩沉,坤乾不由忆起儿时的西河桥景:宽阔的桥面上,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桥下碧水清澈,游鱼往来翕忽戏于滚滚细浪;少妇们聚成一堆,欢声笑语,捶洗衣裳;远处,几个孩子在浅水中追逐嬉闹,互打水仗;河水拐弯处,竹林凉阴下,一位老者扬竿甩线,悠然自乐,垂钓河旁……
% W4 f. ~ ]! E" T4 p 恍惚中,坤乾的思绪又飞向四百多年前的涝河岸,脑海中不由幻化出一幅幅当时建桥的场景:宽阔的涝河两岸热闹非常,周围数十里的乡亲都来帮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举目远眺,一溜从南山运送麻石的车辆迤逦而下,车夫的鞭子甩得脆响;河滩上锤声叮叮,那是一丝不苟的石匠们在精心打凿着条石;即将合龙的桥上,百多名壮夫喊着号子,扛棍抬石,他们青筋鼓起,汗流如注;在围观的人群中,一伙妇女提着饭菜,指指点点,议论着正在干活的丈夫,温情中露出几分喜悦与自豪;大桥不远处,一间僻静的厅房里,太史公正和几个乡绅、技师商议着筹款事宜和工程细节。花发之下,疲惫的脸上流露出他独有的自信、刚毅和一丝亢奋......
, j, n% n; y9 F/ v. m) B x; x+ q2 _ 数年辛劳,大桥终于建成了。开通当日,那真个是: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张灯结彩,人海人山;桥头石狮子红绸缠裹,一幅“造福当今,遗泽后世”的篆字木牌竖立两旁;官绅、商贾、墨客、农夫、青老妇孺各聚一处,争睹这户县史上难得一见的盛况。
. y9 i; \- g T% D% s0 J正午时,太史公王九思在众人的簇拥下,缓步来到桥头。在万众瞩目中,他抱拳向乡亲致意后,大声宣布:“启桥通行!”一时间,“太史桥!太史桥!”的欢呼声、鞭炮声、锣鼓声如滚滚响雷,穿透四百年的时光,惊醒了沉溺在幻梦中的坤乾。$ H+ @3 I- N2 ?0 n* ^+ O! U, m* q
从宽阔的户(县)祖(庵)公路,向南拐进一窄狭小巷,直行数十米,一条东西大道横在眼前。仔细辨认,原来脚下所踩,正是满怀崇敬之心前来探访的涝河桥。凹凸不平的石条面,被无数只脚跐磨得圆滑顺溜,默默之中,向坤乾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u5 i8 l5 F/ H) u) Y2 d
桥的北面,已被所盖的民房堵严。敲开一住户大门,诉说原由,随和的主人引坤乾下到院中的“地窖”里。借着微光,仰视“窖”顶,条石相嵌,形成拱状;“窖”墙侧壁亦为条石叠砌,河水的刷痕隐隐可见;窖底杂物充斥,潮湿的霉气弥漫其间。
! z3 \0 X+ p* j 坤乾凄然:这就是声名远扬的涝河桥?这就是先祖率无数乡党千辛万苦、费时多年才建成的涝河桥?可怜的它,一生劳苦,车辗马踏,到年老无用之时,竟被后人无情弃之,落得个废物利用的下场。坤乾黯然伤神,辞别主人。
, E% i6 `: o0 u; S' v+ n6 l 大桥以南,尚无住家,废土堆壅,几近桥面。坤乾顺桥南沿,向东绕行,至数十米,壅土渐低,方见桥形。低头视之:污泥之上,青黑色的水面漂满垃圾;静默中,“咕嘟嘟”冒出一串气泡,宛如临终之人最后的叹息;微风中,阵阵恶臭扑面而来,令人窒息作呕。3 W# _& c) N, r8 G( W' E8 |
坤乾悲凉中涌起一股怒气:忘恩负义的现代人啊,你们如此作孽,竟毫不心疼地糟蹋先祖们的心血!% |0 k+ Y* j8 A6 |# M# Q1 [
当美国人将二、三百年的遗迹奉为圣物的时候,我们却将有近五百年,且为当地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物弃若敝履。如此轻慢先祖们的遗赠,我们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良心,称自己为文明人么? } Q7 V& l% O
苦命的涝河桥啊,在你闭目之前,请允许坤乾给你唱一支悲怆的挽歌,把你的功苦与委屈向世人一一诉说……* t, L! C" O1 |8 U. @6 e% E*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