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4 P3 c& U* N
闻名遐迩的“三安(庆安、红安、惠安)”之一的西安惠安化工厂即惠安公司(第一厂名845厂)属“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项目,是军工系统的骨干企业。 197X年,“鞍钢宪法加惠安精神”作为学习的口号赫然显现在陕西兵工系统的红头文件上——惠安厂在当年的榜样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虽已退休,但众多惠安人的事迹却时时在脑海里迴荡。由于多年在机关工作加之曾是惠安史志编辑的缘故,笔者对惠安的人和事了解的相对多一些。值此惠安60华诞之际,回忆部分老前辈、老同志的事迹并由衷地感谢他们,向他们学习。 一、刘茂功与固体推进剂 作为大型军工企业,惠安对国家的贡献是肯定的,在诸多成绩中,意义特别重大的当数“固体推进剂”的研发成功。 众所周知,所有飞行器都须有动力,子弹、炮弹的动力是无烟药,火箭的动力是推进剂。惠安厂在筹建之初的宗旨是生产单基发射药。可是,我们的老前辈们绝对不满足现状,想搞更高级的东西。当时派往苏联学习后来成为惠安厂总工程师、厂长、陕西兵工局局长的刘茂功同志就是这样想的。其从苏联学习回国后,就捉摸着研发复合药。在当时的厂长陈化争少将和总工程师朱瑛同志的支持下,“悄悄”成立了科研所——说悄悄,是因为中苏协议中并没有提及复合药,名不正,言不顺,也自然没有专项经费。搞试验找几间工房并不难,但连个牌子都不敢挂;所抽调的人虽经过严格挑选,却不敢大张旗鼓。其原因就是迥避苏方专家,不想也不敢引起苏方专家的不高兴。否则,会引发争议,甚止会影响"大局",那可不得了。6 [& m, U" t9 C/ `
当时的科研条件极其简陋,科研人员完全是“瞎子爬山”,艰难摸索。由于采纳了技术人员改变配方的建议,解决了不稳定问题,“固体推进剂”诞生了。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钱学森院长获悉此重大喜讯后,亲临惠安厂视察,对此项成果给予极高的评价说“你们厂此项成果,为我国固体火箭的发展、提前,争取了两到三年时间”——在科技现代化的时代,这两三年要迈多少个台阶啊! 之后,国家按战略、战术分类,航天和常规兵器分工,惠安厂属常规兵器系统,遂将此项重大科研成果,连同一批科、技人员一起划拨到了航天系统——因为有了这航天的动力,才催生了航天部。 二、田德奋不顾身救烈火 惠安筹建之初,国家从全国各地调来了大批人员,多是精英。 1958年, 尽管基建尚未完工,但广大职工按捺不住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士气旺盛,提出“不等、不靠,不吃基建饭”的口号。当时正处在工业化高潮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厂遂决定发挥技术优势,大上国家建设急需的民品譬如丁醇、硝铵炸药、变压器、精制棉、电影胶卷、硫酸、电石等。生产硝铵炸药,论技术,对惠安厂来说, 那简直是“小菜一碟”,是“牛刀小试”。惟独生产条件差。于是“土法上马”用最原始的办法进行生产。由于原料本身全是易燃品,所以整个生产过程随时都有燃烧的可能。1960年8月19日后半夜,筛粉工房突然起火。烈焰裹着黄烟,透过出料口直向混同工房喷涌。千钧一发之际,值班段长田德奋不顾身,抱着消防水龙头朝着出料口猛喷——他比谁都清楚混同工房内虽然存药不算多,但一墙之隔的下道工序即包装工房却存放着近百箱成品,不远处便是周转库,一旦引爆,定会引起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硝铵炸药的大部分原料本来就有毒,燃烧后毒气更甚,加之浓烟熏、炝,田德很快就觉得头昏脑胀,呼吸困难。但他心里十分清楚,绝对不能倒下,水龙头绝对不能丢,他把水龙头倒过来朝自己头上冲了一下,借机咽了口冷水,觉得清醒了许多。这时他发现靠近地面烟相对少些,灵机一动,索性躺倒——事实证明,正是因为躺在地上,才没被熏昏,他仰面抱着的消防龙头喷出的水柱才得以阻拦着火舌的吞噬,为救火赢得了时间,避免了一场更大的事故。 这次着火,共有127人中毒。由于是用飞机将伤员及时运送到西安治疗的,最大限度地争取了时间,加之西安市长亲自挂帅,军、地大医院一齐参与,医护人员的高度责任心,那次重大中毒事故,伤员全部脱险。 三、惠安厂的CMC之父蒋夫凡 惠安厂的CMC是中国的生产基地,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蒋夫凡功不可没。时蒋夫凡是XX车间主任,该车间的生产线尚未建成,车间领导一班人不想闲着,寻思开发个什么产品为工厂增加效益,经过调研,他们把目标放在西北地区尚属空白的牙膏级CMC上。 说到CMC,惠安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CMC的原料是精制棉,而惠安是精制棉基地 。于是,蒋夫凡便与李向阳轻装简从,前往CMC生产基地上海去调研,这种调研,实际就是获取技术,由于有业务往来,对方并无设防的心里,再说,蒋夫凡、李向阳何许人?高级专家啊!一看就明白的。当然,笔者这么讲,有调侃的意思,他们的调研其实是很辛苦的……不到半年,就拿出了优质的牙膏级CMC,一举占领了全国牙膏市场75%的份额——在业内,他们的事迹被广泛地传颂着。 四、大将风度严金良 惠安的高科技人才济济,曾任科研所所长的正高工严金良就是突出的一位。那一年。系统召开XX科研项目定夺会,这是一次实力和精神的比拼大会,一兄弟单位的代表先声夺人,表示他们三年可以拿出成果。代表惠安参会的严金良不紧不慢,胸口一拍说“我们845半年可出成果”—— 颇有大将风度。其壮志、其豪情,获得满堂喝彩。是呀!这不但显现了惠安的科技实力,更显示了惠安人的精神风貌。事实上,惠安三个月就拿出了成果,提前装备到部队,自然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五、为国增光的林秉璋 一个援外项目没有按协议交付,受援的M国尽管是友好国家不抱怨我们,但我们自己也不好意思,国际影响啊!再说,问题总得解决。上级将目标瞄向惠安厂的正高工林秉璋头上。 可以肯定地说,瞄向林秉璋不是盲目的,起码林秉璋是前一期专家组成员之一。需要说明一句,上一次在一些技术问题上林秉璋与专家组长有不一致的地方。但这一次有没有把握马到功成,则是要担相当大的风险的,因为技术问题是复杂的,不是非此即彼二选一那么简单。这么说吧,由于第一次的不成功,这第二次就显得格外重要——国务院自然慎重,林秉璋岂敢马虎?岂能轻松? ……毕业于京工的林秉璋,不但精通理论,而且实践经验丰富。这一次,由他担纲的专家组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个中辛苦及技术手段就不细说了,一句话,为惠安厂增了光,为国家增了光。 六、姚义临危不惧排除隐患 安全对于生产是重要的,于军工尤其重要。押运队队长遇到这样一件事:在一次火车押运中,发现产品车内冒烟,他明白是火车燃轴导致木车厢底部着火。由于烟不甚大,司机和车长是发现不了的,姚义发出信号紧急停车了,姚义不顾个人安危,急忙下车救火,奈没有水,姚义便用自己的尿和了些泥糊灭了车箱底板上在正在燃烧着的暗火,避免了一次大事故。 七、孙美贤与惠安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西余铁路的终点惠安化工厂专用的余下车站,建起了一个惠安湖。提起惠安湖,有人说它像临潼的华清池,有人说它似凤翔的东湖,亦有人觉得漫步在湖边的长廊上有到了颐和园的感觉。这些说法一点也不差,当年修惠安湖时,就是吸取了以上几个景点的精华,还借鉴了北海公园和周瑜点将台等景点的特色。那时,由于西安许多旅游点尚未兴建,所以凡到西线旅游者,无不称赞惠安湖。 然而,如此亮丽的惠安湖原本却是一个环境治理工程,在治理之前,这儿是低洼水坑,野草丛生、蚊蝇横行 ……1980年,百年不遇的山洪冲毁了惠安厂设在山口的一个尚未投产的车间,工厂便将这个报废车间的废钢材拆来用于修建惠安湖。水泥是工厂自产的,沙石是到乱石滩采挖的,运输工具是工厂自备车辆,除雇少数民工外,大多是工人加班干的,所以成本非常低。笔者在此要提一句的是修建惠安湖的策划和指挥是时任运输科科长的孙美贤,方案设计是刘强。 ; w7 J4 k$ J, F6 m" B
八、令人刮目相看的苗贤 谈苗贤,不由让笔者想起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笔者认识苗贤,始于一次“告状”,时名不见经传的苗贤仅仅是基层一个小分厂的厂长。由于该小分厂属合资,彼方领导来反映说苗贤有经济问题并建议易人,让组织配合查一下。这个任务落实到笔者身上。两天时间,笔者查清楚了,而彼方领导亦查清楚了。真实情况是发现价值XX万元的产品被骗后,苗贤连夜出发,费了相当大的周折给追了回来。这件事像一面镜子,不但体现了苗贤的应变能力,而且折射出苗贤的高度责任心。彼方领导的态度径直来了个180°的大转弯,称赞工厂选派了个好干部。 后来,苗贤出任公司总经济师。新老领导班子交替,此前企业已欠发员工X个月工资,新一届班子上任伊始,第一句承诺就是按时发工资——此话是军令状,讲起来简单,兑现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不是吗?一个拖欠甚多的大型企业,既要保证生产,又要保证按时发工资,而且是“立竿见影”,实在不是件易事。可是,新一届班子硬是兑现了承诺。笔者如是讲,是因为其重担事实上是担在苗贤肩上的,总经济师嘛!由于同楼办公,笔者对苗贤筹集、协调资金的艰辛有意关注,时有耳闻,间或也有目睹,甚受感动。 九、守纪模范三女工 198X年的一天,工厂的大喇叭播出一条新闻,说的是有三位青年女工相约周日去西安玩,返回时误了火车。这可急坏了她们,因为她们仨在同一个岗位,当天晚上的夜班,全缺勤了,少了一个环节,会导致整条生产线停产的……为了不误上班,她们商量绕道咸阳回余下。于是先乘车赶到咸阳,在咸阳借了两辆自行车,仨人骑俩车,辗转六、七个小时,终于保证了按时接班。工厂给她们颁发了“守纪模范”的奖状。她们是七分厂的吴春娥、陶永莉、董惠霞。 十、丁邦英其人其事 丁邦英在部队当过团政委,转业到惠安后先在组织部上班,后任警卫队指导员、公安处长等职。 丁邦英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做思想工作,找人谈心的频率很高。 他担任指导员期间,警卫队的整体气氛是活跃的,尤其是队领导班子,和谐、团结、融洽—— 自然能成为带领全队的强有力的核心,这当然与丁邦英这位“班长”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分不开。丁邦英的工作是出色的,大家对他自然也是尊敬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心存良善,待人至诚,他能体察“民情”,他总是在同事、下属需要关怀的时侯给人以温暖和鼓励。他在任时,大家倒没觉得什么,他离任后,却常常引起怀念。 丁邦英在警卫队时有一件事很是让人佩服,也被广为传颂。有一年调工资,名额有限,也就是说僧多粥少,大家都在瞪着眼睛瞅着。这次调资,在全厂范围内,争吵者不在少数,告状者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甚至闹得四分五裂,连日常工作都受到影响。而警卫队这一次调资,不但没有一个人“上访”,相反,却十分平静。是警卫队的名额多?不是。是觉悟高?非也。不是没人托情,也不是没人送礼,而是丁邦英一概拒绝。他将全队在调资范围内的人员分别按工龄、出勤、缺勤、事假、病假、迟到、早退、加班、立功、受奖等进行类比计分,依次排列并张榜公布,然后发出征求意见通知,接待三天。奇怪的是三天竟未接待一人。因为标准贴在公布栏上,明明白白,谁都可以在榜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此公平合理地定出的调资名单(次序),大家自然心服口服。这件事如是做,论复杂程度并不难,难的是“班长”要处以公心,要带好头。 十一、陈志发和他的农副队 陈志发是个老劳模、老资格的处级领导干部,其感人的事比较多,尤其是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精神很是感人。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普遍匮乏,粮食及副食尤其紧缺,于是乎,大搞副业被提上议事日程。单位分配陈志发种菜。所栽大葱,每棵重一斤以上,要问高产窍门,其实很简单,葱是三喜(喜水、喜肥、喜光)作物,在勤灌水、灌足水、勤施粪、施足粪的同时,近水楼台,扫了些硝铵粉末,施在地里。硝铵本是化肥,效果当然好了。 在负责副业队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养过两百多头猪、三匹马、一百多只兔子,还有鸭子。陈志发被评为“火星系统”(陕西省国防工业系统)养猪能手,在大会介绍过经验。 有一次,他赶着马车到大王镇集市买猪,顺便给套在外稍的小花马钉个掌。这匹马比较烈獗——绿化科觉得难管理,送给了他们副业队,打掌的师傅笼不住,想放弃。他一急,先上去给马戴上笼头,以免咬人,然后一手拉着套在马嘴里的杈环,一手搂着马的脖项,使劲地(说实话,那天是在玩命)往一起拘,终将其治的服服贴贴。因为那匹小花马长的很漂亮,一开始就引得不少社员围观,瞅见他与马搏斗,竟有人喝起了号,说“……没看出,惠安的工人也有愣娃。” 十二、为李明忠竖大拇指 笔者对李明忠的第一印象是其在1970年工厂举办的“哲学”学习班上(其当时是厂革委会政宣组组长,是学习班的负责人)的讲课。同样的理论,还得看由谁来讲。深奥莫测的哲学被李明忠一讲,变得通俗易懂且不乏幽默。这就是水平,是艺术,不能不让人折服。 对李明忠的钦佩,缘于政宣组几位干部写了一份反映浮夸的材料。其材料内容翔实,入情入理,被认为是道出了广大职工的心声。这份材料,虽然李明忠没有在上边签字,但明眼人都明白就里,只是心照不宣耳。尽管那时侯笔者尚无缘与李明忠交流思想,但却对其留下了襟怀坦白、言行一致、敢于坚持真理的印象。 真正与李明忠的接触始于其调到第一车间担任主任以后。一车间在路西,是笔者的联络片。当时的一车间,职工一百挂零,来自全厂各个单位,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之前,不团结的事情比较多,常常闹得不可开交,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单位,但李明忠到任后没过多久就变了样:秩序稳定了,生产也正常了。在总结一车间的经验时,笔者发现李明忠主任一是敢于负责;二是是非清楚;三是奖惩分明。正气弘扬了,邪气自然就没有了市场。总结李明忠经验的过程,事实上也是笔者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进一步认识李明忠,是在其退居二线之后又被重用出任工厂劳动服务公司的总经理,他谦虚地说难负其责,其实是胸有成竹。这一点很快就得到了验证。时笔者随厂派工作组进驻劳司,将近俩月的近距离观察,较为深刻地体察到其认真、负责、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和刚直不阿、不谄不媚的人格魅力。应当说,在李明忠出任总经理期间,惠安劳司无论从规摸、效益,还是从员工的精神风貌、企业的整体形象等都算得上是黄金时期——这是惠安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有比较才能鉴别。与过来人聊李明忠,莫不为其竖大拇指。 十三、张存根与党员训练班 在惠安,张存根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闻名遐迩倒不是因为其曾担任过多年的中层领导干部,而是因为其所讲授的政、经理论课甚得人心,听他讲课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张存根知识渊博,有人猜测其一定是个教授。其实,张存根学的是导弹专业,讲政、经乃兼职耳。 因同属党委机关,办公室又相邻,张存根转业一来厂,我们就打上了交道。由于有共同语言,少不了常在一起聊天,说心里话,笔者从张存根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呢。 那一年,组织部举办全厂党员论训,在拟定讲课人员名单时,笔者毫不犹予地将张存根列为首选。领导尚不太了解未出茅庐的张存根,征询“行不行?”笔者拍着胸口说没问题——因为平日间虽是闲聊,实际也算是考核,心中有数,回答起来自然底气十足。 这一届党训班,共办了十期,每期一周,是此前笔者参与组织举办的几届党训班中效果最好的一届。所谓效果好,是指参加论训的人数多、听课认真、讨论热烈,甚至还出现了上一期缺课,下一期补学的事。尤其感人的是有一部分党员同志(多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因为工作忙脱不开身,我们便将最后一期安排在业余时间举办。张存根讲课的那天晚上,听课者格外多,刚从北京回来的李元祥书记也赶来听课,并当众说(张存根)听说你讲的很好,我自然想来听听。听完后连连称赞。 党训班,顾名思义就是对党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即集中上党课,除对党员进行党章、党纪教育外,还要结合工厂实际,对党员进行素质教育。 为了僻免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们在选教员时自然十分慎重,水平高的教员必然会带来好的效果。那次论训,每一期都有学员向我打听张存根的名字?那个部门的?什么职务等等。笔者稍事介绍后,有的同志便调侃说“职务最低的,工资最少的,是讲的最好的……”从那一届起,张存根便成了惠安厂每次举办党训班的雷打不动的教员。 惠安厂那个时期的党员培训工作在陕西兵工系统被认为是比较好的,不时有兄弟单位前来取经。这其中,张存根的课授的好,充实了培训内容,活耀了培训气氛,提高了培训质量,是我们取得成绩的原因之一。 十四、出类拔萃的精制棉专家周廷信 笔者于2001年在惠安报上发表过《惠安•沃土》一文,说的是在惠安这块热土上,聚集了当时全国XX系统第一流的科技人才,正是他们通过对苏联所提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之材——周廷信就是出类拔萃者之一。 一天,笔者偶尔在公司大门口看见几辆拉着精制棉的大卡车在排队进厂,职业的敏感,不禁诧异,便不由发问:咱厂是精制棉基地,怎么购进精制棉?原来是外地一个厂家的精制棉,质量不比惠安差,送到惠安的价钱比惠安的出厂价还要低……由是引出了周廷信,因为 退休后的周廷信被聘为该厂的技术顾问。说到此,还有一段插曲呢!有人反映周廷信盗用惠安图纸。单位派专家去“探访”,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国家,生产精制棉有近百厂家,惠安是龙头企业,是精制棉国家标准的制定单位。然而,标准归标准,各家的设计和工艺不尽相同。不仅不同,而是差别大矣——对于周廷信独特的设计和简洁、高效的工艺流程,他们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谈创业,周廷信娓娓道来,说已协助资方在全国各地建了9个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山东,6个同行,只有他设计的厂子通过了环保审批。谈到事业有成,周廷信动情地说:自然得感恩惠安。是的,惠安的韩稼祥是国家屈指可数的精制棉专家,据笔者所知,韩稼祥的每一次精制棉改造非得拽上周廷信不可。能受韩稼祥青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周廷信的真才实学,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周廷信学习、提高的好机会。而有幸两次独立设计造纸生产线,既体现了分厂领导的慧眼又使得周廷信的设计理念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其土建、机械、化工工艺皆精,难怪他几个小时就能拿出一条精制棉生产线的设计图纸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质量相同的前提下,按周廷信设计仅花X百万元建造的精制棉生产线可达到惠安公司花X億元建造的精制棉生产线的产量——这就是有着真才实学的精制棉专家周廷信,太牛气了。
1 K' R v! E$ T- x0 J, R$ N0 K
(作者简介:兵器部惠安史志编辑,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户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香港中民影业文学顾问。被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聘为民俗文化研究员。系陕西省老法协法律工作者。电话13991180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