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戴永智 于 2013-12-22 19:31 编辑
6 C/ ]' s& i( K. G- }; G( A/ Z, u8 B5 z" F% H
八十年前县北十九村接城隍情景 ──戴永智编辑 编者注:舅父郑恒春,生于一九二0年腊月初五,涝店镇马营村人,离休干部;因病于二0一三年十一月十四早五点仙逝;享年九十有四。他以医道济人,和蔼善良,与世无争;博览群书,谈古论今,对幼年往事,记忆超群。 2000年前后舅父对往事写出回忆录,其侄孙女郑彤香对他遗留的回忆日记打印存放。现从中摘录八十年前后户县北乡十九村在1930年前后游城隍情景,编辑发表供乡党了解本土史实。 涝店镇马营村接城隍 在户县北乡涝店、渭丰、大王一代,历史形成十九个村子轮流游城隍的民俗。1928年,民国十七年,轮由马营村从留南村接城隍。全村当时900多人,连外甥都齐出动。仪式很隆重,有大队仪仗、旗帜、锣鼓队、大堂鼓,东堡来两小鼓,排列整齐,亭子,马队等等。哥哥骑马,文武监察,文官恒升坐轿,武官秋娃子坐车。天娃骑马吹号、、、很长队伍,直上留南村。回村后进禹王庙,再轮流守爷、上香、铺床、打净面水、诚心甚佳、纪信香茗。 余姚村接城隍 1929年,民国十八年,天大旱,遭年谨,庄稼未收,穷人太多,包谷麦子未熟生吃,讨饭吃的极多。尤其河北塬上,礼泉、武功、流浪人更多。当年冬季气温特冷,城河(涝池)冰结实,果树冻死。 余姚村从马营接城隍,因饥荒太甚,无力会神,接城隍很冷清,仅数十人勉强抬走,马营村也只有一面鼓、一副铙,无力的敲了几下即算送爷。会爷即十月会,唱不起大戏,余姚村东门里搭起木偶戏台,结果搭了个空台、、、。 当时,冯玉祥主政西安,村南约二华里为通往西安主道路,饥民成群,上路抢洋面(当时人们把机制面粉叫洋面)。 (注:1930年三过村接城隍舅父未有回忆记录) 祁村接城隍--2000年3月9日回忆: 1931年,民国二十年。灾荒之年已度过,轮祁村接城隍,一片热闹气象,又从农村掀起,沉寂了两年多的汉朝(西汉大将军)纪信又得到后代尊敬为城隍游神。城隍今年该住祁村,祁村锣鼓队精神抖擞从三过村接爷;每人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戴着眼镜,用硬纸做好“日照子”插在额前,前有红旗队,中有严肃十对队员仪仗,亭子是农村能工巧匠用彩纸制作,两侧各一貌美童子,容貌如恋生兄弟,化作神童子,执檀香漫步前进,乐工细吹,敲打乐器,还有一人步行,平稳如水流,打着精彩日照伞,随后两顶蓝色外罩,每顶轿四人抬着,后有万人伞、马队、大车队,车上坐满善男信女,整整齐齐威风凛凛,漫步长队,从祁村向三过村行进,足有一华里多长,远近村民男女老幼,争相观看。返程接回仪式隆重,村村交接有说辞,回村进庙有规矩,每摆一贡有四句诗,上香叩拜,其心至诚。小鬼判官两边守站,香火不断,轮流守神,晚铺床,早叠被,清早打净面水,每村每家守一天,有交接班,一切精神寄托交给城隍神,神!“有求必应”有签筒签薄,按号查对,可以取出简单中等签,有时也碰上“来心不诚罚油一罐”。这是神平时任务,总之,除“接爷”外,城隍爷的生日二月初八、城隍婆生日六月初八属于小会,各分善男信女,求神保佑者为一大方。
+ n0 A7 n8 m! U8 j0 D5 j 城隍,城隍,城中之皇。每个大城镇都有,为大城之皇,规模大,全中国每个县镇都有城隍,如西安,长安韦曲城隍更灵验。兴平城隍庙规模大,又有铁成煌,史书记载为明代大专权太监刘瑾出资铸造,户县城隍庙铁旗杆还在,庙已不见,当年庙中泥塑相当精彩,有上刀山、下火海、锯解分身、小鬼推磨、、、十殿阎君、、、后来抗战起,庙作伤病医院,塑像已毁。又如现存三原城隍庙,一派明代建筑,已四百多年,现成为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物。除了各地坐城隍专管阴府之事监察司民、除恶扬善外,户县全县有三位游城隍,流动监察--(可称为驻村干部)。第一位是纪信,为西汉时楚汉纷争,刘邦荥阳之战,替刘邦死,被项羽火化。第二位叫韩成,是明代朱元璋手下干将,韩成没有多大本事,但其特点就是相貌与朱元璋甚像,如孪生兄弟朱元璋与陈有亮大战在江西鄱阳湖被围困,将被灭亡时,韩成替朱元璋死。后来朱元璋当皇帝,韩成被封为城隍。第三位城隍只听人说是张九龄;第三城隍张九龄进士出身,开元年间唐之宰相,可能做过户县县令,也可能给民间办过好事。这三位城隍神在全县数十村中轮流巡查,受遍人间香火,历经千百年之久。阴德神护,久入人心,一切寄托神灵难以磨灭。再说虽建国五十年,然民间文化生活枯燥,虽有卡拉ok歌舞厅,亦难取代。0 T; a( p. }' J3 D' z3 I9 g3 l9 ? e
张忠戏与十月会--2000年三月十四日回忆: 张忠者乃户县衙门内之大班头颇有田产,喜爱戏剧,1930年即民十九年冬以崔村**庙为基地,并从全县各村镇选拔戏剧人才,均为童年,青年,多在十岁以上十八岁以下(虚岁)有教练专门训练,约半年时间即训练出一班(一窝子)。1930年冬为第一窝。与原有几名老艺人同台演出,主要是户县地方各村的会戏。户县四月八、八月二、十月会等、、、。祁村十月会城隍就是户县张忠戏,更是新学员为主。将近70年前的情况还能清楚回忆当时的情况。8 s+ ?8 i, P4 B8 {/ ^* I6 _ R5 x3 D
“十月会”在户县北很有名尤其大城隍巡查的十九个村庄。其时间为阴历十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也正是秋收完毕农闲时。乡民们都在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会中除了会神烧香之外,还是物资交流的机会场合,所以,东、西、南、北,十里八乡都来赶会看热闹,连渭河以北的兴平亦有人来赶会。戏剧每日两场,白天一场,晚上一场,不能演重复戏。卖吃喝及各物资随地摆摊,耍把戏卖艺应有尽有。这么一个大节日,农家数百年的节日,放假三天:凡是农村雇长工人家对作长年活的伙计每人由主人家给钱去逛会,大多数要买一件礼品,当时最吃香的就是羊肚白毛巾,这种白毛巾是纱厂出品,颜色鲜艳白如雪,包在头上可以防寒,一般人家舍不得用白毛巾洗脸,只有城内大商人才用白毛巾洗脸。农村会戏一场多是一本稍三折,四至五小时。还记祁村十月会演“康熙访苏州”、“狲猴盗扇”等等大本戏。这个张忠班新戏班子,后来有几个很出名的演员。如:锁成子(付锁民)祁家寺人。大小福娃(青衣花旦)、年娃子(黑头大净)。锁成是有名须生,后来到兴平伍老六戏班主演须生,戏路宽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做工细腻,文武兼备。如:五员逃国;拆书;临潼山;杀驿;八义图等等。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渭曲坊接城隍: 好年成初过,轮渭曲坊接爷,渭曲坊南北两堡约两百户人家,人丁兴旺,礼貌文明,接爷场面比祁村阔气,队形很长,又因两村距离较近,几乎摆不开迎接队形,旗帜鲜明,队形整齐,锣鼓阵势大,鼓声震动,其声调优雅,锣鼓队前边有软硬兵器,上下左右来回舞动,前边开路,吸引来多数观众,报马数匹,串铃声、马蹄声,跑报人仍是少数民族装扮,头包花巾,翻穿狐皮袄,戴日照子眼镜,背着锦鸡黄历,骑马前后来回跑开路,威风凛凛,马过之处,人闪两边,引得观众举目远望、、、。记得有两个亭子、仪仗队、乐队、轿子马队、居香大车队,整整齐齐,轰轰烈烈,忙忙碌碌,热热闹闹忙一整天将爷接到大庙内。在这最热闹的一天中,我没有去看热闹,仍做卖糖工作。卖糖也有一些经验,除糖糊之外,还有芝麻糖等,放在五升笼子里,跟着人群,边看边卖,收获不少,心中分外高兴。 舅父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对他的回忆记录,我将继续摘录发表有价值的作为乡土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