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7347|回复: 1
收起左侧

高检高法两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复制链接]

674

主题

855

回帖

1万

积分

陆.听雨闲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36
发表于 2013-9-15 08: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8 H( x' O* w. {# i2 P1 e- S, x$ w8 L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于2013年9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9次会议、2013年9月2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自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 x% Z: _$ R; e- _2 Y% U
背景
* g& `/ x9 ^5 T0 O4 f, t, O0 |" N; z: ~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3 `# N  ~! S) s8 O+ M

近年来,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日渐增多,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造谣诽谤的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有人在信息网络上捏造事实恶意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有人利用社会敏感热点问题,借题发挥,炮制谣言,误导民众,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甚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有人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负面信息相要挟,索取被害人或者被害单位财物,聚敛钱财。有的人在短期内就通过此种敲诈勒索方式非法获利数百万元。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造谣、炒作、“删帖”等活动的所谓“网络公关公司”、“策划营销组织”及“网络推手”。他们以营利为目的,违反国家规定,有偿提供“删帖”、“发帖”等服务,牟取巨额非法利益,使得网上造谣、炒作活动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组织性特征。大家从近期公安机关侦破并向社会公布的一些案件中,可以对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内幕及社会危害性看得清清楚楚。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其害,社会各界对此反映强烈,一致要求依法严惩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造谣诽谤等违法犯罪活动。& `& D0 {) a6 C1 S! r5 n
       多年来,国家为加强互联网管理,规范互联网秩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对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具有公共性、匿名性、便捷性等特点,一些不法分子将信息网络作为新的犯罪平台,恣意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出台《解释》的目的,就是适应新形势下同网络犯罪作斗争的迫切需要,结合新型犯罪方式的特点,对刑法相关条文的适用依法进行解释,为在司法实践中准确而有力地惩治利用网络实施的相关犯罪提供明确的司法解释依据,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1 F/ p* x( E; j+ u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适用法律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深入调研,全面收集了各种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广泛征求了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其他司法机关、专家学者等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借鉴其它国家通行的法律规制原则,经反复研究论证,不断修改完善,分别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9次会议、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9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本《解释》。7 o8 j6 l6 Z' S+ H+ j# s
编辑本段意义 & k5 O5 F9 r2 ]! m' z8 A# {; m) L3 b
第一,制定出台《解释》,是依法打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相关犯罪的现实需要。通过明确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为依法打击此类犯罪行为,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司法解释依据。有利于统一司法标准,规范司法行为。, n$ X+ P+ f. }& B8 Y$ p* r
第二,制定出台《解释》,是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需要。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敲诈勒索等犯罪,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财产权,司法机关依法惩治此类犯罪,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解释》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与此类犯罪作斗争的法律武器。/ I8 \6 T9 N, |$ a4 w% w4 k
第三,制定出台《解释》,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需要。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寻衅滋事等犯罪,特别是编造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的行为,有时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司法机关依法惩治此类犯罪,有利于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8 C: @% a: _* A8 P: l6 M; Q! b第四,制定出台《解释》,是保障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需要。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不会允许有诽谤他人的“言论自由”。通过厘清在信息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公民可以依法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第五,制定出台《解释》,也是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的需要。有助于规范网络秩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 }, Q  K, i3 ^. u$ f 编辑本段全文 ! n8 g( i# P% T7 _) R) k: W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 X3 c$ X" J1 G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 T8 a! ]. m, \. ~
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 z7 y9 f* T# U9 F* P     (2013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9次会议、2013年9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
% M% Q6 r7 Y2 T5 I5 y2 x       法释〔2013〕21号) v3 ]  e7 {, `& `
       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规定,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p4 h! C1 w4 G  c8 X* F0 {
第一条* @* e1 L$ z3 Z+ T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_& s/ `9 \: X5 k
(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 P# {9 R# ]4 O9 a, ]3 f (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8 v( d+ {. c7 X4 P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 O# ?! R9 L  t. J  H1 C' Z5 K 第二条3 `8 v3 {7 @% }+ @4 W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Q" r5 R& J$ v4 R! r$ `1 Z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 M6 e$ o6 U* X5 A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v8 p: h0 K6 w5 i( W% r8 o! T" Z$ J
(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7 P( y# V+ R- ?( C( T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3 w. ?6 j6 P$ r4 l( m; O  g第三条3 d, N' [9 O: l. n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2 Y; \( e: S+ M (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9 C2 B2 v6 Z% F3 ^+ q9 t8 Z
(二)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 S- y2 k/ O9 K$ o' B: G
(三)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
2 N. m. s7 \+ ? (四)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 ~* ^# ]1 D1 l) o (五)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 H% L+ U* O/ j5 Q
(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
& j  s. }# Q1 z. Y; b5 _1 _) _1 K (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 K7 @6 Z, [5 o0 Q# k7 D第四条
! P) E4 e  k1 N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3 h7 f1 C# q0 ^0 p: L! j  ^3 B+ V
第五条0 h3 }' L" G& }6 V! N- J0 ^& d
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9 w$ P- B' g. R$ D) h( p! Z6 S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 H/ L  q  N( {- P
第六条
( X) g/ @" u# {* A; N: J, l 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4 I) Y& D# p% J* Q
第七条
# N. ^$ r$ o( Z! W' ?6 d. J2 V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2 A9 n8 L- ?, Q0 P- ^2 e
(一)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9 b/ r" e4 a' n
(二)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7 T# \5 k+ _! A! L3 y: ?! p4 t0 ?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数额达到前款规定的数额五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7 k4 k  x. n( W8 S; R! F3 T- Y 第八条& Y& m. K) v+ }; G: Z! V3 e( A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为其提供资金、场所、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0 r/ g! [! U# t5 S4 a! N# f
第九条
2 c% m8 U2 Q* F7 G) ^# P0 F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犯罪,同时又构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的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2 I# l3 f! H7 x7 Z
第十条' D% u# j  B/ E0 p' m
本解释所称信息网络,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终端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

发表于 2013-9-15 12: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强烈的支持了!
天气放晴了,冬日暖阳,真的太惬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5-5-4 14:13 , Processed in 0.27199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