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从英国18~19世纪的圈地运动看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2010-03-16 10:10:36)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于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 欧洲大陆的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18、19世纪。德意志、法国、俄国和丹麦的圈地运动主要是通过政府法令实行的。捷克和波兰在1918年以后也出现过圈地运动。……” 从现代发达国家农业看,中国的小农土地所有制的生产低效、管理落后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提高的需要,在中国3.2亿农业劳动力生产4。2亿吨粮食,而美国270万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就有3。6亿吨,显然,大资本化、农场化或股份化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方向,而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也能够扩大二三产业的规模,使GDP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得以快速提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应该像历史那样无情,把我国农业劳动者从土地上强行驱逐,而应该像战后日本、韩国和台湾一样通过温和的方式进行,由于城乡产业收入差距使劳动力自动向城市转移,中国目前已经有一亿多农民工自愿进城,政府显然应该及时通过城市居民法、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税法、福利补偿等更积极的方式使农民自愿安居于城市,并长年稳定下来。 对于分散地形差的土地可以像台湾一样用小农制、并规定耕地最小面积,对于平整的大平原则可以像美国一样建设大资本和大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