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2114|回复: 1
收起左侧

以史为鉴:看看英国18世纪的”圈地运动”

[复制链接]

94

主题

545

回帖

2453

积分

叁.无畏牛刀

Rank: 4

积分
2453

社区劳模

QQ
发表于 2010-9-4 00: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从英国18~19世纪的圈地运动看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2010-03-16 10:10:36)

标签: 杂谈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于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 欧洲大陆的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18、19世纪。德意志、法国、俄国和丹麦的圈地运动主要是通过政府法令实行的。捷克和波兰在1918年以后也出现过圈地运动。……”

      从现代发达国家农业看,中国的小农土地所有制的生产低效、管理落后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提高的需要,在中国3.2亿农业劳动力生产4。2亿吨粮食,而美国270万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就有3。6亿吨,显然,大资本化、农场化或股份化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方向,而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也能够扩大二三产业的规模,使GDP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得以快速提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应该像历史那样无情,把我国农业劳动者从土地上强行驱逐,而应该像战后日本、韩国和台湾一样通过温和的方式进行,由于城乡产业收入差距使劳动力自动向城市转移,中国目前已经有一亿多农民工自愿进城,政府显然应该及时通过城市居民法、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税法、福利补偿等更积极的方式使农民自愿安居于城市,并长年稳定下来。

     对于分散地形差的土地可以像台湾一样用小农制、并规定耕地最小面积,对于平整的大平原则可以像美国一样建设大资本和大农场。

西安国旅总部销售经理  旅游热线 13572543210

94

主题

545

回帖

2453

积分

叁.无畏牛刀

Rank: 4

积分
2453

社区劳模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00: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试论17一18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的贡献作者
摘要:  英国近代农业革命是英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重要内容。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劳动力、原料和市场,也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农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程度。同时农业革命又使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



关键词:  农业革命   工业革命   农业革命的内涵   农业革命的贡献

引    言



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首发英国的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介绍很是详实,但对与其有紧密联系的农业革命介绍得少之甚少。而英国农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就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因此,英国近代农业革命研究是英国历史学界十分重视的问题。他们对英国农业革命的研究开始较早,  有关农业革命的英文档案和资料较多,著述丰富。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研究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涉及到英国农业革命。90年代以来,对农业革命有了专门的研究。



各种专著及论文中的观点和看法不尽相同,但基本可以归于两类:第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观点。马克思、塔特等人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国内学者大多可归于这一类别中。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观的学者对农业的看法主要来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马克思从社会改革的深层次理解和分析农业、农业革命,他在《资本论》中指出,农业发展、农业革命实际上就是土地所有权关系的革命。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观的学者看来,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是农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并以此为标准去评判农业社会的变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英国农业革命的时间确定在15、16世纪,指出:  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开始的、几乎在整个十六世纪(但最后几十年除外)继续进行的农业革命,……是农村居民破产,使租地农场主致富。[1]芒图在考察工业革命前的农业变动时,沿用了马克思的评判标准。他认为,正是因为土地所有权的改变,才使18世纪的圈地在经营性质和劳动力的使用方面引起了深刻变化,土地所有权改变后的圈地上的农业技术改良才是农业真正开始进步的开始。[2]芒图把英国近代农业的变革往后推了两个世纪,这个观点在塔特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强调。塔特在坚持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作为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的同时,不同意马克思把英国农业革命的时间确定在15、16世纪。塔特认为,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应往后推到18世纪中期以后的议会圈地运动的时代。因为他发现敞地制残余,自治村舍和农民阶级的消灭是到19世纪中叶才完成的。至于农业技术的改进、土地集中和协作生产等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动,都是土地关系变革的结果,而不应被视为农业革命的核心组成部分。[3]国内学者中王章辉先生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以为,15世纪后期至19世纪70年代,英国由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农民小土地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等三种土地所有制并存的局面逐步向后者演进,使得土地所有制发生了质的变化,结果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农业在英国的主导地位,从而为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并促进了其发展。[4]



第二类是资产阶级历史学的观点。这一类别的史家把近代早期英国农业发展、农业革命的中心内容局限在耕作方法和生产技术的变化上。由于农业耕作方法和生产技术的变化难以确定,所以这些学者的许多分歧往往陷于细节的论争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大相径庭的两种看法:一种是肯定由耕作方法、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进步,农业生产率和产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钱伯斯、明盖、克里奇、奧弗顿等都持有这种观点。他们都认为18世纪以来的圈地对农业生产的增长起了积极作用。另一种则否定耕作方法、生产技术的系统变化,或认为这些变化并没给农业生产带来多大进步。克拉潘、埃伦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克拉潘认为,18世纪乃至19世纪初,农业耕作技术和工具的改进是缓慢而少有成效,圈地上的农作物种植方法并非都是科学的。他认为18实际的改良轮作法纯粹是经验主义的,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为什么谷物和绿色作物必须轮作。[5]埃伦认为在英国曾发生过两次农业革命,第一次农业革命包含的内容为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引进新作物、培育新畜种以及采用新轮种等技术方面的变革。这次农业革命又称作自耕农的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17世纪。第二次农业革命,他称之为地主的农业革命,主要指圈地、农场合并、土地所有权渐趋集中,这种变革主要发生在1 8世纪。埃伦认为,这两种农业革命并无关联,英国农业的进步主要由自耕农在17世纪所取得,他甚至进一步断言,如果地主的革命从未发生,大多数英国人会更加富裕。[6]他的这个断言涉及到农业经营体制问题,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一些研究者的赞同,他们认为,英国家庭农场经营体制才是英国农业发展的正道,圈地运动反而打断了其正常发展,并认为资本主义大农场也许只是英国农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短暂插曲。



我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在诸多史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农业革命的含义、内容及其贡献。



一、英国农业革命的含义



何谓农业革命?不似工业革命已有经典作家给它下了定义,英国农业革命尚没有权威的概念。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或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都未见此词。 [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多次使用这一词语,但并未对它作具体解释,在阐述农业革命时,侧重于英国土地制度的变革。[8]对农业革命含义的理解见仁见智,选择标准人殊各异。



(一)英国学者关于农业革命的不同理解:



1、以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为英国农业革命的主要内容。汤恩比、普罗瑟罗·钱伯斯和明盖及克里奇等人是代表。钱伯斯和明盖认为,英国农业革命发生在1750—1880年间,是因为在此期间引进新的农作物和实行轮种,土地集中发展到大农场,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混合体制发展到了顶点。克里奇提出1560为英国农业的开端,是以1560年左右出现的诺福克轮作制为标志的。



2、英国农业革命由相关的三个变化组成,即农业生产力和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制度的变化及生产技术的革新。



3、以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并且适应人口增长为标志。奥弗顿衡量农业革命的标准是,伴随着生产力提高带来的农业产量的空前增长,能使人们逃脱马尔萨斯人口论陷阱。



(二)我国学者关于农业革命的诸多解释:



1.王章辉先生认为:  英国农业革命是从传统农业,即中世纪自给自足的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也即是向资本主义大农业的转变过程。农业革命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改造封建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使农业成为商品化农业;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和使农民成为自由劳动者。[9]



2.徐正林和郭豫庆的解释与王先生的意见不同,他们不赞成以大农业为标志,认为1700年前后,农业的繁荣和家庭经营体制的发展,标志着英国农业革命实现了革命性的飞跃,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10]



3.杨杰认为,英国农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改造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包括改革传统的土地关系、改造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革新农业生产技术、从土地上解放农民三个方面。



4.许国林在《英国近代农业革命新论》一文中,将农业革命定义为英国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并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



以上关于英国农业革命含义的各种解释,综合观之,农业革命就是英国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在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和农业制度领域进行的变革。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包括诺福克四茬轮制的推广、新型作物的引进、新式农具的使用等。制度性的变革包括土地私有权的确立、议会圈地运动的推广及租地农场的兴起。制度性因素是技术性因素得以推广的前提条件。



二、农业革命的内容



农业革命是英国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在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和农业制度领域进行的变革。因此,内容分为两大方面:



(一)生产技术领域的变革



1、新作物的引进和畜牧改良。在农业革命中,一系列新作物涌现出来,如萝卜、三叶草、马铃薯、苜蓿、漂浮水草等。17世纪。英格兰人从荷兰引进了良种牛,并与本地牛相结合,培育出较为优良的牛种。牧草的种植及管理方法由粗放型转变为精耕细作型,尤其是灌水牧场的发明,使英国农民饲养的牲畜显著增多,畜牧业与种植业之间开始形成良性循环,这使得英国畜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7世纪的农场主已经注意到畜牧业的生产技术改革。譬如在1780年白津汉郡北部的富尔纳地产上,农场主对草地施用肥料,包括栏肥、城镇的人粪、河泥灰、石灰和钾碱。这说明农场主开始注意从提高草的质量和产量的角度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和培育畜牧良种。



2.诺福克四茬轮制的推广。16世纪开始,英国东部地区的农场主找到一些有效利用休耕地的方法,其中一种是利用耕地种植两种新作物:萝卜和豆科植物。萝卜是16世纪初从荷兰引进的一种花园蔬菜,农民起初只有在宅后菜园种植,在农业革命时期逐渐成为大规模种植的农作物。种植萝卜的优势有二:一是控制野草生长;二是提供牲畜的饲料。农民也可以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萝卜,增加收益。这两种新作物的种植产生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效应:减少休耕土地又增加了牲畜饲料生产,充足的饲料可以饲养更多的牲畜,同时又生产更多的肥料,肥料的增加又提高了土壤的肥沃,可以提高粮食产量,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轮作制应运而生,豆子与大麦夹种,萝卜种在两季粮食之间,休耕地被充分利用起来。小麦、萝卜、大麦和豆子连续轮种,这就是广大的农业基本生产者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而发明的诺福克轮作制。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萝卜,第三年种大麦,收完大麦种三叶草、黑麦芽,第四年收割三叶草和黑麦。萝卜用以喂牲口。饲料通过牲口转化为大量的粪肥,不仅肥了牲口,而且提高了地力,增加了谷物产量。



3.农具的改进。从16世纪开始,在东部英格兰的部分地区引进了荷兰犁。这种犁较为轻便,由两匹马挽犁。1730年,迪斯尼。斯坦思和约瑟夫.福尔杰姆对荷兰犁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发明了罗宾汉犁。1731年,杰斯诺。图尔发明了播种机。同时,图尔设计并制作了马拉锄。它可以除掉两行作物间的杂草,并使土壤碎化。[11]18世纪末,苏格兰出现了打谷机。拿破仑战争期间(1793—1815年),打谷机得以广泛推广。



(二)制度领域的变革



1.议会圈地运动的推广,这是消除公共权力最常见的方法。农业革命前,人们按照敞田的方法对土地进行管理。敞田制基本上是共耕制,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播种和收割,皆由村社集体协议而定。庄园上的土地分为领主自领地和佃农的份地,这两种土地交织在一起,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干湿状况、距村庄的远近,户均分配土地。佃农分的土地称为条田。每块土地都插在他人的土地中间,这种位置就产生大量的、多少是要费钱而令人为难的地役或义务,不可能设围,必须在适于耕作的土地上做出许多从教区的这一头到那一头的小路。如果每个业主都要独立的行动,那么,这种不方便的错综就恶化为完全混乱。就是按照共耕制的规则操作。[12]耕作和收获方式更需要合作。随着农业市场化趋向的加强,敞田制愈益成为技术革新的障碍。比如,要推广诺福克四茬轮作制,首先要改变可耕田的分布状况。随着市场交换的发展,人们迫切要求将分散得支离破碎的条田集中起来,迫切要求打破敞田制下的共权,确立私权,以便自主地决定生产和经营。消除土地上共权的手段多种多样。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法律的一般程序来消除公共权利。常见的是所有权统一法,即土地及其公共权都属于一个人。在这种情形之下,个人可以购买一块土地及土地上的共权,然后消除这些共权,将土地圈围起来。在不存在所有权统一的状况下,也能消除共权,其前提条件是享有这些共权的人通过达成协议来消除共权,它往往通过协议性圈地运动的方法达到消除共权的目的。协议性圈地运动往往要得到衡平法庭的批准,方能生效。其批准的前提是假设人们在该土地上存在着争议,衡平法庭在解决争议的名义使其通过的决议得到人们的认可。协议性圈地运动的做法在17世纪十分流行。18世纪起,最常见的消除共权的方法是议会圈地.其程序归为:向议会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圈地;议会允许递交一份关于该地区圈地的议案;圈地议案要得到议会两院的同意;如果议案被议会通过,议会就会组织一个圈地委员会到村子



中进行分地;圈地委员会到所有的地主家取证,而后分配土地。[13]议会圈地运动使圈地的程序简化了。通过圈地运动的方式,英国逐渐确立了个人土地产权。地主逐渐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然后又向农场主出租。



2、租地农场的兴起。农业革命前夕,人们以传统的方法使用土地,其中公薄持有地最为常见。租地者租地时,往往在庄园法庭取得一份文书记录,以兹证明,这种地叫公薄持有地,其租种者为公薄持有农。16世纪起,许多公薄持有地被使用权租赁的土地经营方式所替代。这种租地契约可长达数年,或通常为一代、两代,地租由数额巨大的过户费和数目较小的年租金组合而成。到17世纪晚期,反映土地年收入的地租形式在英格兰东部普遍推广。于是,习惯佃户消失并为租地农场主替代,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兴起。



无论是议会圈地,还是租地农场的兴起,都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一步明晰的过程,并最终使英国确立了土地私有的产权。



三、  农业革命的贡献



(一)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后备军



英国近代农业革命导致了英国农村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工业革命准备了一支雇工后备军。



英国近代农业革命是通过第二次圈地运动实现的。在农业革命过程中,由于敞田不断被地主圈占,因而各类小自耕农失去了公地的使用权,加上工厂制度对小手工业的冲击,小自耕农赖以生存的条件不存在了。即便是较富裕的自耕农亦应付不起高昂的圈地费用而放弃了圈地的奢望。随着圈地运动的迅速发展,小自耕农作为英国社会中的一个阶级消失了。在农村,大地产制逐渐形成并占据统治地位。1700年,贵族拥有的土地达15%……20%,1780年则达20%……25%。[14]1851年,英国的10个郡中,100……2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900个,300……499英亩的农场数有3200个,500……9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29个,1000英亩以上的农场数有323个。[15]于此相对应的便是自耕农的衰落和消失。到19世纪中叶,小自耕农只在偏僻的地区残存着,原来的小自耕农随着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他们本身也发生了分化,有较少数的成为农场主,一部分沦为大农场主的雇工或移往国外,而绝大部分流入了大工业所在地的城市,任其命运由大工业支配,成为大工业的劳动力后备军。正是这些人涌入城市,才使英国工业革命能够顺利进行。



可见,由于圈地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土地兼并和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二)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原料,为城镇人口提供粮食



工业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扩大了对工业原料和粮食的需求。仅在18世纪,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羊毛产量就增加了一倍,羊肉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兽皮、油脂等工业原料也有相当的增长。圈地以后,畜牧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三叶草、驴喜豆、黑麦草等饲料作物比以前更加广泛的推广开来,冬饲料问题得以解决,牲畜饲养量很快上升。在人们的记忆中,诺福克郡一半土地种的都是羊的饲料,同时,另一半土地却好像世界上其他土地一样长着美好的大麦和黑麦,此外还有大量小麦。[16]在农业革命过程中,还引种了纺织业所需要的茜草、靛蓝、菘兰等染料作物及大麻和亚麻等纤维作物。



农业生产的发展部分地满足了迅速发展的人口对食品的需求。1701年……1801年期间,英格兰人口增加了72%,而食品自给率从101%降为90%,仅降低了11个百分点。[17]



总之,农业革命不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兽皮、羊毛、大麻、植物染料、淀粉、脂肪等工业所需的原料,而且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增加的粮食和畜产品。



(三)农业革命扩大了国内工业品市场



长达三四百年之久的圈地运动一方面使农民的土地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新贵族和农场主手里,变成资本主义经营必需的资本;另一方面农民失去土地后不得不接受雇佣劳动,变成产业后备军。农民由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以及家庭手工业的破产,这些都促使工业品的国内市场的扩大。马克思说:  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特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以前,农民家庭生产并加工绝大部分供自己以后消费的生活资料和原料,现在这些生活资料和原料变成了商品;大租地农场主出售它们,手工工场则成了它们的市场。以前由于大量小生产者独立经营而造成分散各地的许多买主,现在集中为一个由工业资本提供的市场。[18]由于农民被剥夺了土地,不能像以前那样纺纱织布,现在只能到市场上去购买,人们对穿着的需求自然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中需要大量的农机、农具、化肥等,也必须由工业生产出来,从而就大大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市场,对工业革命的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金



通过农业革命,地主们把地租提高了一倍或几倍,使收入成倍增加。那些按资本主义方式亲自经营地产者,收入增长更快。大农场主和富裕农民也从农业成产的发展中获益。这些人手中积攒了相当数量的剩余资本,他们除了向农业投资以外,还大量的向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投资。地主们对修建运河、公路和铁路表现出特殊的兴趣,有的是为了解决自己煤矿的运输问题,有的是为了运进农业所需设备和运出农产品。据调查,修建铁路提高了农场出租的收益,因距车站远近不同,出租收益可提高5%……20%不等。 [19]英国第一条运河的开凿人布里奇沃特公爵是大地主兼煤矿主。在1758……1801年间通过165个运河法中,至少有90个与运煤有关。在这期间运河公司发行的1300万英镑股票中,大部分被地主认购。[20]



18世纪圈地运动促使了乡村银行的发展,通过这些银行的集资渠道,英格兰南部、中部和东南部农村的游资转移到西北部新兴的工业区,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等提供了资本。



(五)农业革命使英国的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使英国率先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



通过英国近代的农业革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不仅大片土地免于休耕,而且进一步开垦荒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据资料推算,17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耕地总面积为2200万英亩,到1851年时达2470万英亩。[21]



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根据侯健新先生的计算:13…14世纪,一个典型的英国农产一年内生产的粮食为103蒲式耳(或2369公斤)。15…16世纪,提高到240蒲式耳(或5520公斤)。[22]



英国农业革命使英国率先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的生存危机的困扰,进入了经济发展带动人口增长,人口的增长又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16世纪至18世纪之间,欧洲除英国和荷兰外,其他国家的人口又经历了一起一落的两个阶段,几乎是重复了1000年…1400年人口变动的历程。而英国和荷兰正是由于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开始摆脱人口一起一落循环变动的马尔萨斯陷阱。



四、小  结



农业革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逐渐由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让渡给工业。这一过程是劳动力、粮食、市场、资金等资源配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是经济发展重心由农业移向工业的过程,是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诸多贡献的过程。同时工业革命反作用于农业革命,一方面加速了圈地运动,促进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的建立和集中,农产品逐渐商品化,促使自耕农消失;另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变革。所以农业革命就是英国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在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和农业制度领域进行了变革。



英国农业革命说明,制度性因素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在一定的制度下,现存技术才能被人们更好的利用,形成不断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使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农业革命之初,英国不少郡的村庄就充满了兼营农业和手工业的劳动者,他们一只脚踏在田间,一只脚踏在风箱上。[23]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使这些劳动者最终脱离了农业,成为工商业资产阶级或雇佣工人。可见,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2]  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  王章辉.英国农业革命初探[J]。世界历史,工990



[4]  克潘拉.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工989



[6]  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7]  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工958



[8]  徐正林、郭豫庆。近代英国大农业体制新论[J].历史研究,1995,  (3)



[9]  王义松、张冬冬。英国农业革命及其启示略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6,(12)



[10]  何洪涛.论英国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孕育和贡献[J].四川大学学报,2006,(3)
西安国旅总部销售经理  旅游热线 135725432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5-5-6 15:44 , Processed in 0.18574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