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黄酒被称为世界三大古酒(即黄酒、啤酒、葡萄酒)之一,户县黄酒更是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夏商周时期。 : R$ f. q/ E4 t$ q/ n* u, y3 S5 z1 d" n
早在夏朝初期,相传禹(治理沣河于秦镇,现有户县禹王庙村及禹王庙可考)的儿子请当时的酿酒师狄在沣京[今天的户县秦镇一带]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酒作坊.生产现在的黄酒(现在的醪糟)。5 Q3 P. D+ Q' E
从《诗经》中的记录来看,在西周至春秋,“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农家在十月收获稻谷,然后酿酒,至春天酿成,专门用来敬献长辈,祝其长寿。可见那时劳动人民就明白了黄酒的功效,同时已经将生产的稻谷用来酿酒,并用来祝寿,孝敬长辈。 后秦弘始三年(401年),皇帝姚兴及文武百官迎聘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高僧鸠摩罗什到长安讲解佛经,途径沣河,便在户县秦镇设立渡口(秦渡由此而得名),并用户县黄酒设宴款待,让国师鸠摩罗什对户县黄酒特别钟爱,于是姚兴皇帝便一声令下,遂在圭峰山下修建草堂,建立译场,供鸠摩罗什翻译佛经。据考证,西安北郊出土的汉代美酒,其酿造工艺和户县黄酒的工艺一样。 唐时,户县酿酒业已十分发达,极初具规模,酒坊遍地,香飘山川,时称“鄠县酒”。仕宦贤达,庶民百姓,四时八节,饮食聚会都会用此佳酿。白居易诗中:“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予喜,为予开一樽”描述的就是当地农家的景致:几乎家家酿酒,自酿自用的场景。 唐高宗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到户县的草堂寺进香、在太平行宫避暑时,都用户县黄酒赐宴近臣,更使鄠县黄酒名声大振,誉满京兆。尤为文人名士所爱,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岑参、温庭筠、贾岛、韦应物等大诗人都常在户县登山临水,寻幽览胜,饮酒赋诗,书画文章,形成了特有的大唐鄠酒文化。诸如,唐白居易《朝旧书案之八》诗中写道:“柿树绿荫台,王家庭院宽,瓶中户县酒,墙上终南山”,描述了诗人在夏日乘凉饮酒,悠闲轻松的愉悦之情。其在《与户县源大少府宴渼陂》中,也有“无计回船下,空愁避酒难”的诗句。大诗人杜甫曾有“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的赞美诗句,这里所谓“避酒难”、“酒如泉”的酒,就是指当时的户县黄酒。《新唐书·温庭筠传》对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的“花间派”鼻祖温庭筠是这样描述的:“﹝ 庭筠 ﹞又多作侧辞艳曲,与贵胄 裴諴 、 令狐滈 等蒲饮狎昵”。“蒲饮”指的就是“蒲博和饮酒”,酒必是户县黄酒无疑。 宋朝诗人温泉在其诗《圭峰山麓》中这样写道:“圭峰巍巍顶碧天,溪泉汩汩荫鄠縣。十月稻谷伴風笑,黄酒醇香飘田园”。便知终南山下,圭峰峻拔、碧水清澈、稻谷丰硕和黄酒香溢的壮阔而又温馨的画卷。 在辛亥革命前后,曾两任户县知事的缪延福,在赠某画家为其所作大幅唐梅诗中载有:“户酒名唐代,白傅诗中收,烹煮佳酿,聊以作报酬”之句,足见户县黄酒早属佳品。 现今仍流传着“枣糕馍,担着走,吃蒸饭,喝黄酒”的儿歌、“酒是粮食精,没有不得成,酒有十个胆,喝了敢下潭〈高冠瀑布〉”的当地民谣,以及当地不知起于何时的每个村子每年两次最盛大最热闹的黄酒会的习俗(分别在七月和十月举行),这一切无不例证着户县黄酒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地方文化特色。) K* U9 n1 l5 O# V! _
二○一三年一月八日于草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