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3-10 15: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泉 于 2010-3-16 13:45 编辑
' p/ O* ~% G, W/ s6 D6 @. b( C# T. u/ @

; I$ i: F* S O# ?; ^% B; N渭河
3 \1 x9 R' t. Z/ M! @
r" d3 i6 l+ E0 X( N. r5 t Weihe River ,亦作Wei River ,Wei Ho或Wei He。
6 w$ M5 i' m8 W% t. \6 x[编辑本段]
5 @0 e N* L' d4 x简介 渭河,中国黄河的最大支流。流域范围主要在陕西省中部。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至陕西省渭南潼关县汇入黄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t) h: g: X6 K# x' k* Q' o
8 M: J; _7 u2 a" b g
渭河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43万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北魏郦水经注[/url].渭水》:“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张籍《登咸阳北寺楼》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4 i8 [6 M$ l" y% M K. ~7 L
# E: t8 m) C2 J; j; Y+ j- Z
渭河接纳的支流有葫芦河、泾河、洛河。渭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其中泾河年输沙2.96亿吨,在各支流中输沙量最大。关中平原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最早的地区。西元前246年秦开郑国渠,引泾水注入洛河,全长125公里,灌溉面积280万亩。汉武帝又开白公渠引泾水入渭。在此以前沿秦岭北麓还有从长安(今西安)引渭入黄的漕渠,既是水运航道,又有灌溉之利。后经历代扩建,使渭河中下游渠道纵横,有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历史上著名的产粮区。 4 R' @4 J& \6 {- N+ K: P
[编辑本段]! [$ i1 ]/ G* d0 d# o$ c$ Z
人文历史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i. ^, _9 S, G- U' A8 K# T+ c8 w, E( h
. r4 C+ r+ h: ]; B8 P3 Y7 H4 R" ~ 经过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的渭河流域一带,姜水位于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 e0 J- g) f' _, U# U7 m/ N# h+ d& d" J5 G- i% n
因此,不管怎样,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 c/ v( y' E. r2 o
[编辑本段]+ Y. z6 j: `2 w$ H, j
水文状况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500。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 000渐变为1/6 000。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 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 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4 k( t1 j/ b$ m, J
V# }( k4 i3 e6 X" j; V0 a& C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8 }9 D9 z3 I5 p0 h
) R4 f) W+ y3 m g: J1 ]+ B0 H1 M 由于地质构造上的原因,渭河属不对称水系。北岸支流源远流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泥沙含量大,以悬移质为主,是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南岸支流较短,主要流经土石山区,比降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质为主,水力资源较为丰富。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北岸汇入的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汇入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耒加昔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 灞河。其中泾河、北洛河虽然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积大(泾河45421平方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分别为21.4亿立方米及9.9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3.09亿吨及1亿吨,其径流和泥沙都是黄河支流中较多的河流。加之泾河、北洛河分别在渭河入黄口以上174公里和16公里处汇入渭河,历史上北洛河还曾直接入黄河,与黄河关系密切。因此,习惯上都将这两条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视为一级支流,常与渭河本流并称为泾、洛、渭河,并在历次规划中将泾河、北洛河从渭河流域中分离出来单独规划,而渭河治理规划则不包括泾河及北洛河。
9 t% f+ u; G( Q% p) |$ M- B1 i. J! [6 l L! x% u% H
渭河沿岸(渭南段)
m& b2 f% ^& q1 q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 000~2 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 800立方米每秒(1898年)。?
1 t2 I6 C# Z) J- }, l% p% p7 Q/ H; p! H7 Q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自从宝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25000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12614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g* T) d, h, G
3 f$ ?! E5 Z" i$ V 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是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3.09亿、0.97亿吨。河道来水含沙量大,不仅淤积抬高河床,威胁两岸安全,同时淤库淤渠,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带来问题。
6 J' g& j) o$ I[编辑本段]
+ T) o7 m( ?/ \# [' v4 a/ |渭河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河流水沙循环通道不畅,河床失稳;; d. l$ L' S+ }, p! s; h
& J/ n4 I: h: N) @ x
②枯水期水量严重不足,河道水流连续性受到威胁;4 ]; o( O+ P, V
$ L0 ]* T ?- t$ j. [: J ③水环境质量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1 l* ~8 r& @2 q, D2 e0 I: \# ~
: S- ]* h; Q2 s" k' H# l% J7 V
④河流生态结构受损;: Q" F3 x- Q6 M, Y. J9 a. ~0 Q$ N
$ l5 ~/ p% i- v' z' U
⑤洪水风险和洪涝灾害问题突出。
, B; M2 d. C. o[编辑本段]
) @: a c5 v8 Z* f" |. u$ l3 I维护渭河的主要措施 ①构建水环境监测及污染控制体系;
& A3 g7 y( u6 X! A: @7 }0 A5 H2 k; L
+ u4 b- a( `, Q/ _+ o" M ②构建洪水管理体系;
9 P \/ u, R n8 z
& i$ y: G+ x2 l+ g+ U M% T& e4 B ③完善河道监测评价及劣变应对体系;
+ G. J( o4 ?5 d' B* H: W$ J6 B4 Z3 r' L+ d
④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s9 U) P2 Q! g; r+ h/ j
k; L& P) q5 z" M# K( `4 j ⑤构建渭河旅游娱乐生态景观体系;) S) {( b0 n- x- l1 L5 T/ a
8 f) x( o) P$ T' ]
⑥组建一支河流综合管理队伍等。 |
|